毛主席与河南(24)毛主席与邓州“三贤”
发布时间:2025-05-06 18:08 浏览量:5
在河南邓州市,千百年来当地老百姓供奉着三位唐宋时期的杰出历史人物,他们被尊奉为“邓州三贤”。老百姓为他们建造了“三贤祠”,还将邓州市中心的一条南北大道命名为“三贤路”。
邓州市三贤路
这三位先贤是:韩文公韩愈、寇莱公寇准、范文正公范仲淹。
“三贤”与邓州有什么关系呢?
韩愈与邓州的历史渊源。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南孟州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24岁中进士。他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先后在中枢机关任兵部侍郎和吏部侍郎,因为直言,屡屡遭贬。他先后两次路经邓州,并留下了三首诗:
《次邓州界》
潮阳南去倍长沙,恋阙那堪又忆家。
心讶愁来惟贮火,眼知别后自添花。
商颜暮雪逢人少,邓鄙春泥见驿赊。
早晚王师收海岳,普将雷雨发萌芽。
《路傍堠》
堆堆路傍堠,一双复一只。
迎我出秦关,送我入楚泽。
千以高山遮,万以远水隔。
吾君勤听治,照与日月敌。
臣愚幸可哀,臣罪庶可释。
《食曲河驿》
晨及曲河驿,凄然自伤情。
群鸟巢庭树,乳燕飞檐楹。
而我抱重罪,孑孑万里程。
亲戚顿乖角,图史弃纵横。
下负明义重,上孤朝命荣。
杀身谅无补,何用答生成。
韩愈与邓州关系特殊,除了在途经邓州时留下几首诗作,而且其后裔在明代初期从怀庆府移民邓州,聚居在韩营村,其后人建祠纪念其风骨操守和文学成就。
寇准两度任职邓州。寇准(公元961-1023年),字平仲,陕西渭南人,19岁考取进士,景德元年(1004年),辽(契丹)军进攻时,他任宰相,主张抗击辽军进犯,力劝宋真宗御驾亲征。皇上亲临前线,将士效命,在澶州打败敌军,签订“澶渊之盟”。寇准为官清正廉明,被誉为“天官寇准”。因遭奸臣陷害,两次被罢相谪贬到邓州任职。第一次是公元996年,被罢相后贬任邓州知州。第二次是公元1015年被罢相后,又出任武胜军节度使到邓州。寇准到邓州后造福一方百姓,深受百姓爱戴。
范仲淹在邓州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江苏人。公元1015年,范仲淹中进士。1043年范仲淹升为参知政事,和欧阳修等人向朝廷提出“均田赋、修武备、减徭役”的十项改革建议,遭到保守派反对,被贬到邓州当知州,在邓州花州书院写下了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济世为民。范仲淹为政清廉,第一次卸任时,邓州百姓送“万民伞”,拦道挽留。他只好又留任了一年,才离开。
邓州老百姓敬奉韩文公、寇莱公和范文正公为大贤,先后在宋代、明代建造“三贤祠”,立祠供奉三位先贤。既是对古代先贤的怀念,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给历代邓州官员树立了榜样样板。上世纪90年代邓州市将市区护城河西的一条南北大道正式命名为三贤路。
毛主席与邓州人民敬仰的三贤,有什么关系?
毛主席从青年时代起就喜欢研读韩愈的文章,深受韩愈文风的影响。毛主席青年时代在湖南一师读书时,国文老师要学生学习桐城派古文,而韩愈是桐城派最为推崇的作家,就是从那时起,毛主席就开始钻研韩愈的文章。
1936年毛主席与在陕北吴安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时,回忆道:“学校里有一个国文老师,学生给他起了个‘袁大胡子’的外号。他嘲笑我的文章,说它是新闻记者的手笔。他看不起我视为楷模的梁启超,认为他是一个半通不通的人。我不得不改变我的文风,去钻研韩愈的文章,学会了古文的措词。所以,多亏袁大胡子,今天我如果需要的话,仍然能够写出一篇过得去的古文。” 韩愈的诗文,毛主席多数可以烂熟于心。他在湖南一师学习时的读书笔记《讲堂录》的后半部分,便是读韩愈的笔记,涉及韩愈作品《感二鸟赋》等十多篇。在读书笔记里,不仅有对词句的释义,还有对文章内容的圈点、眉批。
毛主席对韩愈不是全盘吸收,而是对他的作品明辨是非优劣,达到去伪存真、去粗求精的目的。1959年, 毛主席在一次讲话中说:“舞台艺术要为观众留余地,不要把一切话讲尽了,一切动作做尽了。等这个戏看完之后,人们在那里想一想,发发议论,这是成功的戏。我看不仅是戏剧,文学也是这样,写小说也是这样,做诗也是这样。”由此毛主席联系到韩愈:“韩愈做诗,他就是统统把话讲完了。人们批评他的缺点,就是他的文章同诗都是讲完的,讲尽了,不能割爱。特别是他那首《南山诗》,搞那么多。”写文章要虚实结合,留有余地,这样才能给读者留出回味和想象的空间,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毛主席手书韩愈《石鼓文》
毛主席在晚年依旧对韩愈的诗文热情不减。1965年8月,他专门要来《韩昌黎全集》阅读,据不完全统计,仅他圈阅的韩诗就达12首之多,其中手书过3首,即《石鼓歌》、《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晚次宣溪辱韶州张端公使君惠书叙别酬以绝句二章(其一)》。
毛主席还批注到:“韩愈文集,为李汉编辑得全,欧阳修得之于随县,引以流传,厥功伟哉。”他对韩愈文集编纂和流传情况的相当熟悉,把韩愈文集得以传世视为了不起的事情,如果不是对韩愈文章的精熟和偏爱,就不会有这样妥帖的批语。
毛主席不仅时常研读韩愈的诗文,而且在自己的著作时有引用。
1939年5月20日,毛主席在延安召开的学习运动动员大会上讲话中引用韩愈的名言,指出:“韩愈说:‘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所以只要是人而不愿做牛马,就要学习。”
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的“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出自韩愈的《原道》。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出自韩愈的《送穷文》;同篇文章中的“行成于思”则来源于韩愈的《进学解》。
1956年,毛主席在一次讲话中说“韩愈有一篇文章叫《送穷文》,我们要写送穷文,中国要几十年才能将穷鬼送走”。
毛主席在《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的诗词有这样一句:“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蚍蜉撼树的典故,出自韩愈的《调张籍》,这首诗前六句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毛主席将“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转化为“蚍蜉撼树谈何易”,赋予其新意。
毛主席在《贺新郎·别友》结尾四句云:“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这四句在初稿中为“我自欲为江海客,更不为昵昵儿女语。山欲坠,云横翥。”其中的“昵昵儿女语”,即出自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毛主席化旧为新,借以表达革命者四海为家,不沉湎于儿女情长的志向。
毛主席对韩愈的《师说》、《进学解》等文章里体现的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40年秋有一次邓力群等人去接毛主席到延安马列学院作报告。路上,毛主席对他们说:“韩愈的《师说》有真知灼见的,‘生乎吾前,其闻道也,故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路上,你们给我介绍了很好的情况,真是‘亦先于吾,吾从而师之’,谢谢你们!”
孟州韩愈纪念馆
1949年,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从韩愈的《伯夷颂》到毛主席对伯夷的批判,体现出毛主席对古人思想的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毛主席曾以范仲淹为“立功、立德、立言”的典范。1913年,毛主席在他的《讲堂录》中写出自己对于历史人物的看法,他认为虽然很多人都被尊为圣贤,但具体到每个人的成就却是完全不同的。这些人里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诸葛亮这样办事的人,做出了许多伟大的功绩,还有一种是孔孟这样传教的人,为社会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毛主席认为范仲淹和曾国藩不但在任上做出了惊人的功绩,而且还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章,这让他们的思想影响深远,达到了儒家的“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是十分难得的事情。因此,毛主席又说:“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年来一直激发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家国情怀,也成为了我国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毛主席特别赞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认为“先忧后乐”的思想,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境界更高。
范仲淹的吃苦耐劳、为国为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毛主席勇往直前,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样完成了“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且远远超过了范仲淹,可谓青出于蓝胜于蓝。
范仲淹撰写《岳阳楼记》的地方
范仲淹在宋词的创作上也很有造诣,其流传下来的诗篇虽然数目不多,但其中多是难得的精品。毛主席席对范仲淹的诗词评价极高,经常吟诵和手书范仲淹的诗文。
1957年8月1日,毛主席夜读范仲淹,并挥毫手书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和《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意,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毛主席手书范词后,意犹未尽,又提笔写了一段点评。毛主席写道:
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又厌倦了,应当改读婉约派。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婉约派中有许多意境苍凉而又优美的词。范仲淹的上两首,介于婉约与豪放两派之间,可算中间派吧;但基本上仍属婉约,既苍凉又优美,使人不厌读。婉约派中的一味儿女情长,豪放派中的一味铜琶铁板,读久了,都令人厌倦的。人的心情是复杂的,有所偏但仍是复杂的。所谓复杂,就是对立统一。人的心情,经常有对立的成分,不是单一的,是可以分析的。词的婉约、豪放两派,在一个人读起来,有时喜欢前者,有时喜欢后者,就是一例。睡不着,哼范词,写了这些。江青看后,给李讷看一看。
毛主席评价寇准。毛主席读《宋史》对于寇准在北宋“澶渊之盟”中力主宋真宗亲征抗辽、最终促成宋辽和平的贡献时,表示赞赏,认为寇准在关键时刻展现了政治家的果断和胆略。他在读史时曾提到,寇准的主战态度是“有民族气节的表现”,也符合毛主席一贯的“敢于斗争”的精神。
毛主席在延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讲话中,多次以历史人物为例阐述战略思想。他提到寇准时,强调面对外部压力时,既要有斗争的勇气(如寇准力主抗辽),也要有灵活的外交手段(如澶渊之盟后维持的长期和平)。在肯定寇准历史作用的同时,毛主席也指出,寇准作为封建士大夫,虽有爱国之心,但本质上仍是维护皇权统治的代表,未能突破时代的局限性。
谢谢点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