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标签化和污名化,留学生值得被认真对待!
发布时间:2025-05-06 17:08 浏览量:6
近日,某企业董事长在股东大会上的一番言论引发轩然大波。
她直言:“绝不用海归派,只在国内高校里培养自己的人才。海归派里面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
此语一出,犹如一颗深水炸弹,在留学生群体中引发剧烈震荡。
很多网友谴责她的发言,认为用人单位可以基于自身考量设置招聘标准,但给群体扣帽子、挑起对立情绪的行为绝不可取。
言论既发,也遭到官方的点名批评。《新京报》指出,这样脱口而出的“海归间谍论”毫无道理可言,无疑暴露出其用人观念的落后与根深蒂固的偏见。
图源 新京报官微
胡锡进也做出评论,认为这番言论明显“越线了”。
图源 微博
而由“海归间谍论”引发的舆论风暴,也撕开了一个深层次的认知裂痕:在愈发浮躁与脆弱的社会环境中,中国留学生正承受怎样的偏见与误伤?
如何看待留学生群体
不知何时起,留学生被归类成与其他学生不同的群体,被不停贴上各种各样的刻板印象标签。
“烧钱”买前途、“水”学历、“崇洋媚外”……种种刻薄评论,让留学生已疲于为自己辩护;而这次突如其来的“海归间谍论”又是一口大锅,将留学生推上风口浪尖。
我们该如何看待海归派?是否该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呢?
据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俄罗斯、德国、法国等主要留学国家,中国留学生的总人数已经接近90万。
而近些年来,各级政府也在不断提出政策,促进留学回国人才高质量充分就业,鼓励留学人才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
例如在考公考编方面,留服中心推出新规,对于有意报考事业单位的留学生,在获得留服认证后,审查部门应根据留学专业,将其向国内学科专业目录进行分类,不需要再像以前那样提交复审。
这样简化了留学生的报名流程,为他们的就业和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图源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
再比如军事科学院也在今年推出重磅新规,强调毕业于QS前200院校的留学生可以选拔军官。
此前的军官招录公告中并未提及这一条,可见国际化人才现在也被鼓励投身于国防建设!
图源 军队人才网
如今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也选择回国求职,寻找发展机会。
据《2024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2024年回国求职的应届留学生人数较2023年增长19%,达到2018年的2倍。
图源 智联研究院官微
在当今人才济济的国内市场,或许海归学子不再像多年前那样为雇主争抢;许多家庭选择送孩子出国留学,是为了提升孩子的竞争力、培养国际视野、获得更广阔的生命体验。
同样,选择回国就业的留学生,也只是同其他求职者一样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不为获得“速通”与“优待”,也更不该承受雇主俯瞰下的傲慢与偏见。
留学生不该被“污名化”
对留学生的“污名化”,往往是因为片面的信息来源、以及个别负面事件被过度放大,而掩盖了整个群体的努力。
其实很多人都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奋斗,为了获得成长、为了人生不虚此行。
当我们批评某些西方政客将TikTok污名化为“数字间谍”时,是否意识到类似思维正在本土滋生?
如今的我们既然能获取开放发达的教育和社会资源,又怎能故步自封,让观念变得越发扁平和极端?
今天,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蓝图里,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化推进的征程中,中国依然需要连接世界的桥梁人才。
与其用冷战思维丈量世界,不如明晰一件事:防范风险的关键不在筑墙,而在构建更公平与全面的人才生态。
图源 pexels
回溯历史,20世纪初的“庚款留学生”曾被讥讽为“洋奴”,1950年代的归国科学家被怀疑为“特务”,但时间最终证明了他们的赤子之心。
150年前留美幼童启程时,曾国藩与李鸿章在奏折里写下“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笔墨落纸铮铮、远洋轮船嗡鸣,求学苦旅茫茫绵延至今。但无论身处海外何地,我们中国留学生的心中一定曾有许多时刻,正与百年前振聋发聩的余音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