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小传:五柳门前闲日月,南山脚下自春秋

发布时间:2025-05-05 15:16  浏览量:44

陶渊明,大约出生在公元365年。他的曾祖父陶侃,那可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权倾一时。可惜,“旧时王谢堂前燕”,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家道已经中落。他自己也承认是“寒素”出身。关于他的籍贯,有人说是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也有人说是江西宜丰,这至今还是个小小的谜团。

他八岁丧父,家境更显贫寒。少年时光,多在外祖父孟嘉家度过。孟嘉也是当时的名士,为人洒脱,好饮酒,风度翩翩。陶渊明耳濡目染,性格中颇有外祖父的影子,“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孟家藏书丰富,这给少年陶渊明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在那个玄学盛行,《老》《庄》备受推崇的时代,陶渊明不仅读了道家经典,也深研儒家《六经》,还涉猎文史杂集,甚至神话“异书”。

这使得他身上很早就有两种气质:一方面,他有儒家“兼济天下”的抱负,怀揣“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雄心;另一方面,他又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天性里“性本爱丘山”,向往自然淳朴。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追求,贯穿了他的一生,也成为理解他后来选择的关键。少年陶潜,才华已露。据说当地有位王知县,慕名来访,想试试他的深浅。看到园中葵花,知县出上联:“雏葵俯枝,小脸盘可识地理?”陶渊明看看池塘荷苞,应声对道:“新苞出土,大硃笔熟点天文!”几番应对,知县不禁赞叹,这位少年,确实不凡。

二十岁左右,陶渊明开始步入仕途,大概也是为了生计。他自己诗中写道:“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这说的是早年为谋生而出仕的经历。他先是做了江州祭酒,这官职大概与教育相关。但没多久,他就觉得“不堪吏职”,辞官回家了。州里召他做主簿,他也推辞了。

后来,他又先后在桓玄、刘裕等权臣手下做过参军之类的小官。桓玄有野心,刘裕后来更是代晋自立。陶渊明身处其中,大概看到了太多官场的倾轧与虚伪。他诗里流露过悔意:“如何捨此去,遥遥至西荊。”也感叹过身不由己:“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心念田园,身在官场,这种拉扯让他备受煎熬。

公元405年,他迎来了最后一次,也是最短暂的一次仕宦生涯——出任彭泽县令。这个官职离家乡不远。关于他这次辞官,有个流传千古的故事。上任八十多天,郡里派了个督邮下来视察。这督邮大概就是个钦差,官不大,架子不小。县吏提醒陶渊明,要穿好官服,束紧腰带,恭恭敬敬去迎接。陶渊明听了,长叹一声,说出了那句掷地有声的话:“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五斗米”指微薄的俸禄,“小儿”是对督邮的鄙称)。说完,他解下官印,写了封辞职信,挂印而去。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头。十三年的仕宦浮沉,就此画上句号。他厌恶官场的繁文缛节,更不愿扭曲自己的本性去迎合权贵。这一次,他彻底选择了回归。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辞官归来的陶渊明,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宣告与官场的决裂,拥抱田园生活。从此,他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隐居生涯。

他的生活是清贫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五柳先生传》)意思是家徒四壁,衣服破旧,常常没饭吃。但他安贫乐道,“晏如也”。他亲自下地耕作,“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虽然有时“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收成不好,甚至到了需要“叩门拙言辞”去乞食的地步,但他似乎总能在其中找到内心的平和。

他热爱自然。屋旁有“榆柳荫后簷,桃李罗堂前”。他尤其爱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几乎成了他形象的定格。那份闲适、从容,与自然的物我两忘,是多少后人向往的境界。这里的“南山”,普遍认为就是他家乡附近的庐山。

他爱喝酒。可以说“篇篇有酒”。酒对他来说,是消愁的方式,是沟通的媒介,也是获得精神自由的途径。他喝酒很率真,“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朋友来访,不论贵贱,有酒就一起喝。自己先醉了,就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我喝醉想睡了,您请自便吧。)一点不做作。还有“葛巾漉酒”的轶事:用头上的葛巾过滤刚酿好的酒,滤完照样戴回头上。率性如此。江州刺史王弘很敬重他,重阳节看他没酒喝,特意派人“白衣送酒”,成就了一段佳话。

他还喜欢弹琴。有趣的是,他有张琴“无弦”,没有琴弦。每当酒酣耳热,他就抚弄这张无弦琴,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只要懂得琴的意趣,何必在乎弦上发出的声音呢?)这种超越形式、直探本质的精神,正是陶渊明思想的体现。

(四) 田间笔墨,纸上真淳

归隐后的陶渊明,并没有停止思考和创作。他的笔,成了他心灵的出口。他写下了大量的诗歌、辞赋和散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他的诗,语言浅淡质朴,像田家日常话语,却意蕴深厚。苏轼评价说:“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表质朴而内涵华美,看似清瘦而实则丰腴。)钟嵘《诗品》说他“文体省净,殆无长语”,又说“笃意真古,辞兴婉惬”。他开创了田园诗派,描写农耕生活,自然风光,也抒发人生感慨。像《归园田居》五首,描绘了田园的宁静、劳作的实在;《饮酒》二十首,则在酒后抒怀,谈人生,论仕隐,意味深长。

他的散文同样精彩。《五柳先生传》是篇自画像式的短文,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位安贫乐道、嗜酒好书、不慕荣利的隐士形象。“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种纯粹为乐趣而读书的态度,令人莞尔。《桃花源记》更是千古名篇,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和平宁静的理想社会。那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寄托了他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世外桃源”一词,便由此而来。

陶渊明的思想,是儒道融合的。他有儒家的责任感,重视家庭伦理(如写《责子》诗教育儿子),也有“固穷”守节的坚持。但他最终选择了道家的“自然”。他顺应天性,不强求,不矫饰,接受命运的安排,甚至平静地面对死亡。他在《形影神》诗中,借“神”之口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在大自然的运行变化中随波逐流,不因此欢喜也不因此恐惧。生命该结束时就让它结束,不要再独自忧虑了。)

(五) 清风千载,明月我师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陶渊明在贫病中去世,享年六十三岁。朋友们私下给他谥号“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据说他能预知自己的死期,还写了《自祭文》。

陶渊明的生前或许有些寂寞,身后却声名日隆。南北朝时,萧统编《文选》,就收录了他的作品。到了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都对他推崇备至。李白说:“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什么时候能到陶渊明的家乡,见见这位我平生最敬佩的人。)杜甫更是视他为知己:“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这种心情只有陶潜能理解,我生在他之后,真是遗憾。)

宋代,陶渊明的地位达到顶峰。欧阳修赞叹:“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王安石认为他的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由诗人以来无此句者。”苏轼更是他的铁杆粉丝,写了一百多首“和陶诗”,并评价他:“古今贤之,贵其真也。”认为陶渊明最可贵的就是他的“真”。

后世尊他为“田园诗派之鼻祖”,“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影响,早已超越文学本身。他的人格魅力——真实、淳朴、淡泊、坚守自我,成为后世许多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寄托。他的生活方式,他的诗文意境,都化为一种文化符号,被反复吟咏、描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