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戎结合的太原大关帝庙
发布时间:2025-05-03 05:05 浏览量:25
大关帝庙,是太原一处著名的古建筑文化遗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什么被称为“大关帝庙”?这其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左传·成公十三年》语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大关帝庙正是一座集祭祀功能与军事功能于一身的典例建筑。从祭祀角度来说,武庙的地位等同于文庙。所以在封建时代,各地官员必须像对待文庙一样,承担起武庙内四时奉祀的重要职责。在科举制度中,武庙地位同样崇高。武科举时,很多武科贡生都要先到武庙里祭拜武科先圣先师。从军事角度来说,古代国家凡有重大的军事行动,都必须在武庙告祭之后才能出征。大关帝庙的位置紧邻都司街。明代初年,山西的最高地方长官,按行政、司法、军事三个系统来区别,分别为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都指挥使作为全省的最高军事长官,其驻节衙门就被称为“都指挥使司”。都司街因此而得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大关帝庙与明朝官方军事机构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也树立了其太原第一武庙的地位。
太原大关帝庙创建时间和原因典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但从考古发现看,这座关帝庙是建在金、元时期基址上的明、清建筑,地平面以下考古发现有金、元时期的大方砖,碳化了的木门槛及琉璃吻兽等大量的古建筑构件。经过历代修葺,现存的大关帝庙成为明太原府城内二十七座关帝庙之中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一座。
太原大关帝庙的主体建筑包括山门、崇宁殿、春秋楼、钟鼓楼、厢房等。崇宁殿为明代建筑,殿名取自宋徽宗给关羽的封谥“崇宁帝君”。崇宁殿建造在宽16米、深12.6米、高0.6米的砖砌台基上,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歇山顶,六檩双步梁式,绿琉璃瓦剪边,前檐明间出抱厦一间。檐下额枋、平板坊上皆施彩画,无斗拱,直接由平板坊中伸出翘头承托梁头,上承挑檐檩。前檐明间开四扇六抹隔扇门,次间开四抹隔扇窗,后檐明间开板门。殿门上方有“神勇”“精忠贯日”匾额,以及“志在春秋功在汉;心在日月义同天”等楹联作品。殿中塑关公帝装像,双手抱笏,体形敦厚,目光严峻,体态矜持。塑像上部匾额为“神功仁佑”,塑像两侧摆放着分别写有“忠”“义”二字的青花瓷瓶。殿内的梁架、彩绘基本上都是明代的原物,保持着明代的风格。壁画是2006年绘制完成的,内容是历代皇帝给关羽的封谥,反映的是关羽被推崇为神以后的形象和生活。
春秋楼又名麟经阁,因关公喜读《春秋》而得名,为清代建筑,二层楼阁式结构。建于宽14.45米、深8.16米、高0.58米的砖砌台基上,面宽三间,进深四椽,重檐歇山顶,筒板瓦覆顶,绿琉璃瓦剪边,上、下前檐均设廊。上、下装饰为六抹隔扇门。春秋楼分上下两层,一层殿内置关公戎装像,左手拈须、右手扶正危坐,仪态端庄威严,左右两侧分别是周仓和关平。墙壁上所绘的是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二层阁内是关公夜读《春秋》像,头部上方是“忠贯天人”匾额,两侧有楹联。三壁书有《春秋》全文,法度精严,神安气定,堪称精美之作。
钟、鼓楼位于山门两侧,东西廊房位于一进院两侧,分别有“万世人杰”“卓越古今”“神昭赫濯”“文经武纬”“忠义伏魔”“浩然正气”等匾额。东西配殿位于二进院两侧,均为清代建筑。东别院之三代殿是祭关羽之父、祖、曾三代的祠堂,白衣庵是供奉白衣大士的佛教殿堂,这两处也为清代建筑。
关公(160-219),名羽,字云长,河东郡解州(今山西运城市解州)人,以一生忠义仁勇而成为几千年来海内外炎黄子孙崇敬的“武圣人”“武财神”,成为与“文圣”孔子齐名的圣人,难怪有副楹联作品这样评颂“先武穆而神,大宋千古,大汉千古;后宣尼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关帝庙又称武庙,是封建社会进行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和感化的神圣殿堂。武庙和文庙一样,是我国古代学术、教育、科举、军政等领域的重要活动场所。古时,封建中央政权会在全国各地修建不同等级的文庙和武庙。大关帝庙与在崇善寺前院废墟上修建并保存至今的文庙恰好构成了太原府城“左文右武”的城市布局。
身处太原闹市的大关帝庙作为一处著名的文化遗产,在建筑、政治、文化、信俗等人文层面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作为明清地方官衙春秋祭典和百姓奉祀活动的场所,同太原府城内的文庙、唱经楼、崇善寺、纯阳宫等古建形成完整的历史风貌区,留住了城市记忆,传承了历史文脉。
- 上一篇:径山茶情缘
- 下一篇:诗意又浪漫!这国产良心片,每一秒都美出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