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上古长寿秘诀:现代人如何「度百岁」?6 字真言揭秘

发布时间:2025-04-30 14:11  浏览量:29

一、古文今译:揭开上古养生智慧的面纱

《黄帝内经》中这句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用现代汉语来解读,便是:在上古时期,那些深谙养生之道的人,能够遵循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合理运用修身养性的方法。

他们饮食有节制,不会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

作息有规律,按时起床休息,不熬夜也不过度贪睡;

劳作适度,不会让身体和精神过度劳累。正因如此,他们的身体和精神能够和谐统一,尽享自然赋予的寿命,活到一百岁左右才离世。


二、古今诠释:穿越时空的养生共鸣

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医学大家都对这段话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精彩的诠释。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与 "法于阴阳" 的理念不谋而合。

老子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就像上古之人顺应阴阳变化一样,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获得身心的健康。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强调:"饮食之宜,当候胃中虚盈,不得过度,以调其气。" 这正是对 "食饮有节" 的具体阐释。他还指出:"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 进一步说明了起居有常的重要性。

宋代诗人陆游一生注重养生,他在诗中写道:"整书拂几当闲媳,时与儿孙竹马骑。" 展现了他在劳作之余懂得放松,劳逸结合,正契合了 "不妄作劳" 的理念。

古人还有 "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 的佳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成为流传千古的养生名言。

三、当下践行:上古智慧在现代生活的绽放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这句话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让我们从身边的具体事例中感受它的魅力。

(一)饮食有节:守护身体的能量源泉

现代人常常面临饮食不规律的问题,比如为了工作早餐随便对付,午餐吃外卖,晚餐暴饮暴食,还喜欢吃高油高糖高盐的食物。这导致肥胖、糖尿病、肠胃疾病等问题频发。

而遵循 "食饮有节" 的人,会注重饮食的定时定量,选择天然、健康的食材。比如我的邻居张阿姨,她每天按时吃饭,每餐七八分饱,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多年来,她的身体一直很健康,很少生病,精力也很充沛。

(二)起居有常:给身体设定精准的生物钟

熬夜已经成为很多现代人的通病,晚上沉迷于手机、电脑,早上起不来,导致作息紊乱,身体免疫力下降。

而懂得 "起居有常" 的人,会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比如程序员小李,曾经因为工作经常熬夜,身体变得很差,经常感冒,皮肤也不好。

后来他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开始调整作息,每天晚上 11 点前睡觉,早上 7 点起床,坚持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的精神状态好了很多,工作效率也提高了,身体也越来越轻松欢愉。

(三)不妄作劳:在忙碌中找到平衡的艺术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很多人过度劳累,不仅身体疲惫,精神也处于高压状态,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不妄作劳" 告诉我们要懂得劳逸结合。比如教师王老师,每天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管理工作,但她懂得在工作之余放松自己,经常利用课间时间散步、做简单的运动,周末和家人一起出去游玩。

这样的生活方式让她在工作中保持着热情和活力,也让她的身心得到了很好的调节。

(四)法于阴阳:顺应自然的养生之道

我们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春天万物复苏,我们可以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夏天天气炎热,要注意防暑降温,保持心情舒畅;

秋天气候干燥,要多喝水,多吃润肺的食物;

冬天天气寒冷,要注意保暖,保证充足的睡眠。

比如在冬天,很多人喜欢待在温暖的室内,很少外出活动,但其实适当的户外活动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就像上古之人顺应阴阳变化一样,我们也要根据季节的特点来养护身体。


《黄帝内经》中的这段话,就像一把开启健康之门的钥匙,从古至今,指引着人们追求身心的健康和长寿。

在当今社会,我们虽然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但只要我们能领悟并践行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的智慧,就能守护好身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保持身体生态系统的完好,享受无病无痛、幸福长寿的生活。

声明:以上内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