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中医药著作简介—五代十国时期(33)

发布时间:2024-08-23 23:50  浏览量:27

【历史小知识】五代十国的时间是907-979年,是介于唐末宋初的这段历史时期。五代十国之前是唐朝,五代十国之后是北宋。“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唐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梁太祖朱温接受唐哀帝禅让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梁,定都于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标志着五代十国的开始。五代(公元907-960年)依次为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即“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这五个定都于中原地区的政权,被合称为五代。十国(902-979年)为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南汉、荆南(南平)、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周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接受周恭帝禅让,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导言】上期桃花岛陈药师介绍了历朝历代医药著作简介之陈士良的《食性本草》十卷;本期介绍五代十国时期中医药著作:韩保升等的《蜀本草》;

(三十三)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中医药著作简介

1、《蜀本草》内容简介


《蜀本草》
又名《蜀雹广英公本草》或《重广英公本草》(编者按:因《新修本草》是英国公李勣负责修订的,故本书原名《重广英公本草》,后世简称《蜀本草》)。大致在五代后蜀明德二年至广政二十三年之间(约公元935—960年),经五代十国后蜀末代皇帝孟昶(chǎng)下诏,由五代后蜀时期的翰林学士韩保升等人编撰,孟昶亲自为《蜀本草》作了序言,并下令广为刊行。

它是我国五代十国四川地方第一部官修著名本草,也是北宋第一部国家药典《开宝本草》的蓝本之一。《蜀本草》将唐初至五代270余年的医学新成就加以总结,还记载了若干方药。全书共二十卷,据《嘉祐补注本草》记载,编撰者在《新修本草》的基础上进行了增补和注释,尤其是对药物图形的解说更为详尽。

全书载有药物有600余条,其卷一、卷二为序例,卷三至卷二十为药物各论,药物分类沿用《唐本草》的属性归类,按玉石、草、木、兽禽、虫鱼、果、菜、米以及有名无用等进行分类,对各条有关主治功用,结合辑释者的丰富临床经验,作了详细的注释,新增了不少新的中药,如丁香、马齿苋、威灵仙、金樱子、续随子、全蝎、铛墨等常用药,以及辟虺雷、地不容、胡黄连等四川及西南一带的特产药。《蜀本草》对每味药品的名称、产地、形状、特征、性味、功能等做到详察品名并予核实,所以后人称赞《蜀本草》:“释本草甚功”。《蜀本草》除文字注解外,对药物图谱的解说,比以前的本草更详细。此外,书中还将前人资料中的七情以及十八反等重要的药性配伍禁忌进行进一步说明。《蜀本草》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实用性强。

《蜀本草》是以后北宋政府修订的《嘉祐补注神农本草》和《重修政和证类本草》的主要参考书目,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也采录其诸多条文,并给予充分可定,李时珍说:“其图说药物形状,颇详陶苏也(编者按:陶苏即唐朝陶泓景和苏敬)”,给予了充分可定。

《蜀本草》虽然原版本已亡佚,但它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北宋政府修订的《嘉祐补注神农本草》和《重修政和证类本草》以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书籍在引用《蜀本草》的内容时,常常称之为“蜀本“、”“蜀本注”或“蜀本图经”等。所以《蜀本草》是一部上继唐初《新修本草》,下启北宋的《证类本草》,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的本草学著作,它不仅丰富了我国本草学的内涵,也为后世本草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2、《蜀本草》作者韩保升等生平简介

韩保升(公元925—964年),五代十国后蜀(今四川)人,生平籍贯史书无载。后蜀主孟昶(chǎng)在位时(公元934~965年),他为五代后蜀官吏,任翰林学士,是巴蜀(四川)著名的儒医的中药药物学家,曾奉诏主修《蜀本草》。《古今医统大全·历世圣贤名医姓氏》载:“韩保升精医,详察药品,释本草甚功。所以深知药性,施药辄神效”。 韩保升既精于医理,又“深知药性”,“尤详于名物之学”。 他除了重视医理外,还十分重视对药物的实际考察,认真研究药物的性味功能。正因为他既注重理论又重视实践,所以在医学上造诣很深,闯出了治病的独特风格——“不拘局方”。 韩保升精于理论,重视实践,开拓创新,临床治病“施药辄神效”,这也是孟昶选择他编撰《蜀本草》的原因。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