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庆胜亓玉英//读杨宪金编著红墙经典《读墨悟道》等书的粗浅体会
发布时间:2025-04-29 09:55 浏览量:9
读红墙经典 品书香西苑
感受杨宪金编著红墙经典《杨宪金书法》《读墨悟道》的粗浅体会
书法实践与书法理论的多方位深远优质建构
许庆胜 亓玉英
我喜欢书法,兴之所至间或就来上几笔或数笔,甚至忘食至深夜以致达旦,更对我们华夏民族祖祖辈辈流传的书法陶醉感佩不已。对于各种机遇与缘分见到的帅气法帖和理论标本只要见到马上就会饥不择食,虚心学习和借鉴!
汉字是我们祖先在观察自然万物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平面记志符号,以汉字为媒介的书法艺术自然能够反映自然万象。钟繇曾说:“每见万物,皆书象之。”但这个“象”不是简单的象形,而是经过人文的陶冶而形成的书法之“象”。
书法又是作用于人心的艺术,所以才有“字如其人”之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已形成了一整套法则,从用笔、结体到章法都有常规。如执笔的“拨镫法”,用笔的“永字八法”,结体的《三十六法》,章法的行气一贯与分间布白等等。但据我仔细阅读观察与统计,相对而言,众多的书家累年创作的具体书法作品不计其数,但能自觉由具体实践有意积极升华并具优质特色书法理论著作的却越来越罕见,有时想及我就会感到深深的遗憾!能创作那么多的书法作品,难道就没有自己对书法的一定指归、看法和一番说法?所以天降机缘,能有幸见到杨宪金先生的《杨宪金书法》,尤其能读到先生的《读墨悟道》迥异书法理论著作,更是让我惊喜不已!
作为抽象艺术形式之一的书法艺术,是我们华夏民族独有的值得骄傲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正如杨宪金先生在《读墨悟道》里所界定的:“世界上只有汉字形成真艺术、真书法,汉字是书法的根脉和本源。”“汉字产生后,需要书写来表现,于是产生了书法。”(《读墨悟道》2页,《汉字是书法的源泉》),并刻意敏锐指出:“首先是汉字造型的独特艺术性,西方的字母符号变化有限,影响了艺术的表现力,而汉字的造型却千姿百态,富于变化的独特艺术性。”(《读墨悟道》4页,《汉字和书法是连体双胞胎》),极有见地。
书法的根源就在于我们聪明的祖先发明的具有绘画特征的方块字,其实汉字就是一种极度浓缩的抽象绘画。而其他民族的字母符号就没有此种优势,因不具备转换成表情艺术的天定条件,至今它们依然停留在书法艺术之外的功能阶段。书法的确不是惯常意义上的写字,它主要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创作主体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学的艺术高境。也就是说要让人通过欣赏具体书法作品看到书法形式之外的意蕴,即“意境”、“神韵”所蕴含的诸种向度意义。
这一特定的表情表现空间艺术作品的累积那真是浩如烟海,作为其发展的逐个阶段都自然地固定成诸多样式的定势与规范,如甲骨文、金文、籀文,它们属于广义上的大篆,又有小篆即“秦篆”,再下就是隶书、章草、楷书、行书、行楷、草书、行草、今草、狂草等等,它们都是代代书家的杰作。
现在这支笔又到了我们手中,大概也不能重复和复制,否则我们就是白活一遭!现在欣赏著名书法家杨宪金先生的书法作品,时时被他自觉冲破既有规范而有心创造,潇洒自如所感动,之所以激动,直接的原因是我自己也喜欢书法,且激情难抑时也间或地来上那么几幅。
按专家们的界定,毛笔书法是一门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它最初只是用于人们书写文字的日常活动,但随着书写工具的不断发明,其方便性、速度性逐渐落伍,社会成员自然地约定俗成不再或很少使用它参与日常活动即书写普通文字,除习惯难改的老年个体(如毛泽东等),这就使得毛笔书法的观赏性、艺术审美性越来越取代了其原有的实用性。
杨宪金先生的书法作品就是这样。它的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主要是用笔、用墨、结构、章法、韵律、风格等几个方面。用笔就是行笔,所用工具主要是尖锋毛笔,执笔的高低、轻重,运笔的急缓、方圆,笔锋的藏露、顺逆,点画的长短、粗细,笔法的力感、质感等都得到了精到的用笔。宋代米芾称自己是“刷”字,称蔡襄是“勒”字,黄庭坚是“描”字,苏轼是“画”字。山东省文联副主席苗得雨先生也认为书法就是“画”字(见《苗得雨散文集四集》221页)。而这些技法在杨宪金先生的作品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
用墨指墨的着色程度,如浓淡、枯润等,如明代董其昌常用淡墨、唐代颜真卿楷书多用浓墨。杨宪金先生基本浓淡相宜,也存在枯笔多表现行楷、行草作品中。字的结构,大小、疏密、斜正等,杨宪金先生都进行了精心考虑与书前定位,尤其是诗篇类就大小错落,注意了章法疏密搭配,有的字也故意自觉地冲破了既有规范,变形如压扁、斜写这种冲破既有规范的创造!
纵观整个我国的书法历史,最关键的创造应该呈现在哪里呢?对此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线条的刚硬、飞舞、飘逸如王羲之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这是王羲之书法突出创造的特点。王羲之吸取前人书法精华,独创一家,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他的字端秀清新。综合历代书评,王羲之的书体得之神功、千变万化、自成一家、登峰造极的,就是楷书、行书和草书。
有的认为在特殊韵味创造即所谓“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等,这是清代书法家梁巘在《评书帖》中所说的一段著名书论;当然,梁巘这里提出的尚韵、尚法、尚意、尚态,主要是对这几个时期书法特征的相对概括,并不是说韵、法、意、态在这几个时期里是隔绝而不相通的。如在“尚法”的唐代,也有颜真卿《祭侄文稿》那样尚意的作品;晚明时,傅山、王铎、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的书法,是不能用“尚态”来评价的,宋代黄庭坚的书法不仅有“意”,而且也重“韵”;只是它们没有代表时代的主流罢了。
有的认为在章法的突兀等等,各有各的侧重与喜好,这是特定天赋以及文化层次、修养不同导致,不能强求。不过综括而论,最关键的书法创造应该在字法结体上,即出彩之处基本都在“字法结体”上的非同凡响,即单个汉字笔划因“势”谋“异”或因思想感情的左右而重新结构,长的不让它长,短的不让它短,不露头的可能露头,而露头的故意不露头等等,这就是创造。这“字法结体”的奇异创造可能就是书法艺术能够出彩的最为关键的第一步!这一步非常关键!即上面的所谓“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以及“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等等风采,其实都是以单个汉字“字法结体”的具体实现而呈现出来的,如果没有“字法结体”这一步作为坚实基础,所谓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以及“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等是不可能存在的。
而章法呢?仔细打量,其实就是“字法结体”的继续“结体”,唯一的区别在于,“字法结体”是单个字内“笔划”间的重新“结构”,而章法呢?则是各个汉字的重新搭配重新按一定特殊规则规律“结构”。而“各个汉字的重新搭配”章法一定是以第一步的“字法结体”创造为坚实“基础”的。
仔细欣赏杨宪金先生的“博学致远”(《杨宪金书法》第6页)“雅量涵高远\清言见古今”(《杨宪金书法》第7页)“不忘初心”(《杨宪金书法》第29页)“继往开来”(《杨宪金书法》第37页)等等优秀作品,先生的字法、笔法、章法创造是明显的,值得进一步深层美学研究的。
作为书法理论著作的《读墨悟道》更是厚重,尤其突出表现在如下。
第一、关于书法的天赋悟性,《读墨悟道》的界定更到位:“悟性是什么?悟性就是指人对事物的分析能力,是建立在对事物充分理解和认识基础上的。” 书法的悟性天赋呢?“其实包含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指的是自己头脑和智慧上的一个天赋,就是对于书法到底有没有一个感觉,你自己能不能行,能不能敏锐仔细地观察这个书法作品的用笔、结构、特点,这些能力都是智力上的一个天赋。
但是除此之外,还存在另外一个天赋,我认为那就是一个人对于书法坚持程度,这个坚持指的是你对于书法热爱程度、痴迷程度的高低。”(《读墨悟道》123页《学书应有悟性》)这就对“天赋”的阐释更加全面完整了,我们一般地讲天赋其实都只偏重了“智力”一维,而“坚持程度”也是天赋,的确都被我们粗心而疏忽了!
第二、“当今社会书法爱好者遍及祖国各地、各个行业,有的书写的招牌,几乎遍及大街小巷,在当地名气之大,几乎近于‘书坛泰斗'。外行人对其字津津乐道,然而知情者却压根儿不把他的字当回事,甚至无意称其为‘书法家',充其量只能算一位‘写字匠'。”因为“由于只知写字,无其他学问的铺垫,终至无法登上艺术的大雅之堂。”!相反“毛泽东主席则勤于治学,学识渊博,在文史哲诸方面卓然成大家,其书法与学问相得益彰,故卓然绝尘,独步书坛,为世人所仰慕。”(以上引自《读墨悟道》93页,《书家与书匠的区别》)。
“人品不高,落墨无法”,书人合一才是书法艺术整合的生命之道,正如欧阳中石大师所言:“作字可识,点画生姿;行文戴道,启动情思;书文相映,焕人心仪。”毛主席的书法则是其雄才大略的笔墨气概和特殊线条呈现。
书法是一种线条艺术,线条的回返往复都是思想在掌控左右,里面皆是书法家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是内行人一看就看得出来的。有人说,书法艺术到最后主要是一种学识的较量,这个学识包括书本知识与人生体验学识,的确是有道理的。张旭、怀素的狂草,一个仅仅局限于浅层爱好、消遣并小心眼的个体是不可能创作出来的,那种生命的汪洋恣肆他从根本上就理解不了,更何谈去“天马行空”?
毛主席的书法,我们很难见到正规的楷体、隶篆,基本上都是行草、狂草,那是毛泽东主席天下无敌式建国、治国的人生观、世界观的线条呈现。线条的运转飞舞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杰出的线条运行轨迹都是掌控在主体的历史文化涵养、人生厚重体验以及事业追求的蓬勃理想与沧桑。
毛主席的杰出书法最能体现这一生命与伟大事业的汪洋恣肆。毛主席最欣赏和钟情的就是狂草,其次是行草。据有关资料介绍,就唐历史的“醉素张癫”即张旭、怀素而言,毛主席最情有独钟的还是张旭。怀素《东陵圣母帖》、《藏真、律公二帖》、《自叙帖》等作品的某些线条仔细观察,还是圆滑而中规中矩,脱不开既有的社会生命的俗套,也就是说,怀素还是遵循了儒家或佛家的听命积习,虽存在“狂”的大面积特殊或充满个性的创造特征,但不时就会露出或不自觉的露出世俗社会的某些规矩与成见。但是张旭就不同,就他的著名《古诗四帖》《肚痛贴》等等,那线条汪洋恣肆,几乎一点也不存在俗套,几乎没有一点中规中矩的痕迹,真是尽情达到了打进传统,而最终打出了传统的笔墨气概!要做到这一层次,须有深厚的传统学养、天赋与果断放弃传统另辟蹊径的高度勇气和自觉意识!
他多年的艺术经历,与众多的书法家一样,他最初的学书也不可避免的是从“爱好”与天然兴趣开始的,对于传统他肯定是痴迷不已,并与众多的书法家一样把传统的路路径径、支支岔岔挨个地走了个遍,这一步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因为尽管你一开始就有创新的自觉意识,如果不对传统了如指掌,就无法排除先辈们的“已有”,可能忙活一辈子都在原地踏步!至多是加厚与加宽或者是并驾齐驱,而显不出特立独行!对书法艺术的贡献仅是二分之一,而不是全部!其欠缺与遗憾在艺术史上是太多太多了!
因而作为一位真正的书法家打进传统全面了解是必须的,但全面了解之后要果断的放弃!正如世界上的路,在走完先辈们修好的众多路之后,就不要再走了,否则就是浪费时间,耽误了自己的创新!这时就要有自觉创造意识,避同求异!所以张旭的狂草就达到了这种程度,他的著名《古诗四帖》《肚痛贴》等等,只要痴迷于书法,一观那气势磅礴立体腾空飞舞的线条,就瞬间陶醉了,尽管一个字也不认得!
我最初遇到时就是这样一种陶醉感觉,这就是人家说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吧?那些不成规矩而又成规矩的四处“乱”(其实不“乱”,符合他的独有规律)窜的线条的确是有生命的!这或许就是毛主席最钟情张旭的最直接的原因吧?
纵观毛主席的书法,最能体现这种线条生命的就是《清平乐·蒋桂战争》、《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等,字体、字句、章法大起大落,开合自如,随心所欲,意续就像水满地流淌,但又流淌的蛮有“秩序”,意到笔到,浑然天成,充分表露了毛主席崇尚自由的天性与理想,对当时黑暗现状的深切感受以及对拯救国民于水火的复杂意续。
应该说杨宪金先生对毛泽东主席“勤于治学,学识渊博,在文史哲诸方面卓然成大家,其书法与学问相得益彰,故卓然绝尘,独步书坛,为世人所仰慕”的厘定是完全正确的。
第三、《读墨悟道》认为书法“要通过这种字势和笔势的关注,去把握自己的运动状态和生命状态,表现出特有的神采。”(《读墨悟道》130页《学书时如何从神采上把握字的生命状态》)以及“整体上气韵通达,神采飞扬。”(《读墨悟道》66页,《书法艺术难在章法》),这正符合了南朝书法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所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说出了书法的精髓,强调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书法审美境界与观念。
除以上之外,《读墨悟道》还有“有人说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我认为文化是书法的核心。”(《读墨悟道》21页《文化是书法的核心》)以及“一般而言,构成字的骨架或在字中起支撑、平衡作用,贯穿或包孕其他笔画的笔画,多为主笔。从形态上看,一般厚实、长大、舒展的笔画,多为主笔,”不能确定时,“可结合左虚右实的原则”来考量(《读墨悟道》155页《一字之中到底确定哪个笔画为主笔》)等等等等,都是珍贵的书法教导卓见。
总之,《读墨悟道》从汉字的书法根源与优势论述开启,细至文房四宝,直至书法的核心、字法、笔法、章法、落款、铃印等等纷繁步骤以及生宣纸、熟宣纸的分别等几乎无所不包,完全就是一部关于书法的百科全书,最适宜用为书法学校的教科书以及还可使用于更广大自学书法的社会个体与群体。
作者简介:
许庆胜:济南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顾问,山东莱芜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2014年5月20日获莱芜市委宣传部、莱芜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莱芜市文联联合颁发的“第二届莱芜市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已出版学术专著《铁凝小说艺术论》(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5月北京第1版,2016年5月第1次印刷。2016年5月16日《光明日报》和2016年6月3日中国作家协会机关报《文艺报》以《铁凝小说艺术的独到发现》为题对《铁凝小说艺术论》的出版做了及时报道。2016年12月24日《铁凝小说艺术论》获中国萧军研究会等单位举办的全国诗文大赛评论专著类金奖并在北京颁奖,中国作家协会原党组成员、中国作家协会机关报《文艺报》原总编辑郑伯农先生为许庆胜颁奖。《铁凝小说艺术论》于2017年12月31日获莱芜市第二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活动中被评为著作类一等奖,证书一份,奖金两千元。2018年11月学术专著《铁凝小说艺术论》荣获莱芜市委、市政府颁发的第二届莱芜市“莱芜文艺奖”文艺评论奖,奖金5000元。)、《苗得雨诗文赏艺》《蔡氏四兄妹诗歌研究》《峭岩艺术多维度突破实证省察》《张庆和文学创作艺术》《散文小说化的浪漫骑者——巴兰华(北方晓歌)散文欣赏与研究》,诗集《渗血的裂痕》《透明的暖雨》,长篇小说《山东好小子》等,并在美国《远东时报》《新大陆》《亚省时报》《常青藤》、越南《越南华文文学》、菲律宾《商报》、台湾《善性循环》、香港《当代文学》、《澳门晚报》,《文艺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中国文化报》《山东文学》《时代文学》《大众日报》《联合日报》《百家评论》《黄河》《工农文学》等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文艺评论及信息千余篇,2018年2月6日——8日许庆胜去山东大厦出席山东省作家协会第七次代表大会,2021年6月20日——21日许庆胜去济南舜耕山庄出席济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现任山东济南莱芜《江北诗词》编辑。联系电话:13561733499,通讯地址:山东省莱芜凤栖台11号楼一单元(东单元)1703室许庆胜收,邮政编码:271199
亓玉英:
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理事,莱芜区作协会员,新泰市作协会员。在《散文十二家》等刊物发表《扫眉才子笔玲珑》、《从诗词里走出来的女子》、《你什么时候想我》、《印象苍龙峡》、《闲话过年》、《夫妻轶事》、《人生自是有情痴》、《思君》、《母亲》、《知了龟》、《槐花》等作品,山东莱芜方下镇供销社退休职工,为已故丈夫刘延东整理出版300万字遗著长篇小说《追云逐梦》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轰动,在《济南日报》等媒体多有报道后,北京《作家报》连载《亓玉英的文化重要突出意义》更引起全国性强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