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海:汉武帝,一位“懂金融”的皇帝
发布时间:2025-04-25 19:13 浏览量:10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许多挑战。具体到经济方面,存在着币制混乱、“恶钱”横行、私铸普遍、铸币权未能收归朝廷专有等问题,一些诸侯国凭借铸钱而实力大增,成为不稳定因素。汉武帝重视金融建设,先后推行六次货币改革,稳中求进,在保证了政治和经济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逐一解决了上述问题。
一、夺回货币发行权
对一个政权来讲,货币发行权是最基本的权力之一,它不仅是一种经济权力,还是维护政权体系的重要支撑,一般不能交给其他国家或者私人。然而,西汉初年在很长时间里却允许私人铸造货币,朝廷失去了在货币发行权上的垄断地位。《汉书·文帝纪》记载,汉文帝五年(前175年)四月朝廷“除盗铸钱令”,也就是废除了之前关于不得私自铸造钱币的法令。于是,无论百姓还是各诸侯国,都可以自行铸造钱币。
汉武帝画像
汉文帝这样做主要是出于刺激经济、缓解朝廷财政压力的目的。这时国家虽然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经济有所恢复,但总体状况仍不容乐观。秦末战争对经济的破坏相当严重,长时间存在着经济凋敝、民生艰难的局面。在金融领域,货币不仅流通不畅,而且其总量也满足不了逐渐增长的交易需求。允许民间铸钱可以使更多的人参与到货币的生产与流通中,刺激经济发展。
然而,这样做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允许私人铸钱不仅难以控制其标准与品质,而且也让一些诸侯国趁机壮大了经济实力。中国古代铜矿分布不均衡,就先秦时期而言,所发现的铜矿主要集于今安徽、江西、湖北及四川等省份,这些地区的诸侯王们借钱币铸造而扩充了实力。吴王刘濞拥有豫章(今属江西省)的铜山,经济实力大增。《史记·吴王濞列传》记载:“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东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刘濞甚至有了问鼎皇权的底气,成为西汉初年“七国之乱”的发动者之一。汉景帝在《击七国诏》中诏示:“吴王濞背德反义,诱受天下亡命罪人,乱天下币,称疾不朝二十余年。”同时,放开私铸后,从事铜矿开采及铜钱铸造可以获得更多利润,有不少人放弃了农业,专门从事与铸钱有关的行业,对于正在恢复中的经济建设来说也十分不利。《汉书·食货志》记载,贾谊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弃农从钱”现象指出:“今农事弃捐而采铜者日蕃,释其耒耨,冶熔炊炭,奸钱日多,五谷不为多。”
汉武帝即位并掌权后,充分认识到允许民间私铸的危害。出于壮大朝廷经济实力、削弱诸侯国势力、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多重考虑,汉武帝决心禁止私铸行为,重新确立起朝廷的货币发行权。《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前113年)颁布诏书,“悉禁郡国无铸钱”。具体做法是:“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根据这道诏令,各郡国今后不得再铸造钱币,市场流通所需钱币由朝廷专门设立的机构铸造,非此机构铸造的钱币均不得在市面上流通,之前铸造的各式钱逐步收回销毁,得到的铜材上交负责铸钱的专门机构。此令颁布后,朝廷将货币发行权重新垄断起来,对于建立统一稳定的金融秩序、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有着重大意义。
维护货币发行权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对铸材实施管控。汉初,贾谊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他在《新书·铜布》中指出“铜布于下,伪钱无止,钱用不信,民愈相疑”,为此建议朝廷“上收铜,勿令布下”。然而贾谊这些主张并未被采纳,铸造钱币的铜材没有为朝廷所垄断。汉武帝收回铸币权时对铜材的管控十分重视,不仅垄断了新出产的铜,还下令把民间拥有的铜材收集起来,包括各种“杂钱”在内,将它们集中运往长安,熔炼后用来铸造新钱。
二、以良币驱逐劣币
战国末期的秦国以及之后的秦朝通用货币是半两钱,这种钱因为重量为半两而得名,钱币上铸有“半两”二字,清楚标示了钱币的重量,也体现了价值。半两钱第一次使用了圆形方孔的设计,以其先进的设计理念、便于流通的特性而广受欢迎,如同秦军一样出征各地,成为秦朝统一天下的“金融利器”。秦汉时一两为二十铢,半两钱为十二铢。《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转引《古今注》:“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
秦末爆发了农民起义,之后楚汉相争,战乱多年,半两钱虽然一直通用,但由于朝廷对金融、货币控制力的减弱,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私铸、盗铸的铜钱,这些钱币铸工较差,重量达不到十二铢的标准,铜材充满杂质,称为“恶钱”,是一种劣币。汉文帝允许私铸的同时以朝廷名义铸造过一种新钱,重四铢,只相当于半两钱的1/3。还有更轻的钱币,多为民间私铸或盗铸,方孔不变,外面只是薄薄一轮,形如榆荚,称“荚钱”。更有甚者,有人将半两钱的外边剪下一圈,一般剪七八枚半两钱的外边即可得到一枚新半两钱的铜材,称“剪边半两”或“剪轮半两”。针对这些情况,汉武帝在打击私铸、盗铸的同时,决定发行新钱以对抗这些劣币。
经过多轮改革与实验,汉武帝于元狩五年(前118年)下诏推出一种新货币,因其重量为五铢而称为五铢钱。五铢的重量较为适中,符合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价格水平。汉武帝下诏铸的这种五铢钱铸工精致,上铸篆文“五铢”二字,书法修长秀丽、严谨规矩,既美观又有防伪作用。五铢钱材质为铜、铅混合,通常含铜量在70%以上,配
- 上一篇:桂在阅读丨月光在句读间蜿蜒成河
- 下一篇:幼文:施蛰存旧藏,亦或精心又粗糙的伪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