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从谂禅师:中国最长寿的禅师①

发布时间:2025-04-23 04:08  浏览量:36

赵州从谂禅师是中国禅宗史上最为顶尖的大师之一。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禅史上,他都是声名最为显赫的人物之一。

从谂禅师在早期闯荡天下时,和当时江湖中的绝大多数禅林高手切磋交流过,致使其阅历丰富禅法深厚。到了晚期,从谂禅师在赵州观音院大弘禅法,并且傲视整个江湖。在当时只有南方的雪峰义存禅师可以和他相提并论,从而使得禅宗江湖盛传“南有雪峰,北有赵州”之语。

所以在中国禅宗众多的典籍和相关资料中,关于从谂禅师的记载,也是特别多的。

在红尘洗梦看过的众多禅宗典籍中,在同一条件下检索,赵州从谂禅师和云门文偃禅师两人的文字记载,是最多的,是远远超过另外一些同样声名显赫的大宗师的。而且这两人有的在这本书中记载得多点,有的又在那本书中记载得多点,根本无法分出一二,只能是并列第一。

不过,虽然禅宗典籍对于从谂禅师的文字记载非常的多,但是对于从谂禅师的一些基本情况,却有点小小的争议。

对于从谂禅师的法名,中国的第一部禅宗典籍《祖堂集》记载从谂禅师的法名为全谂。而《赵州真际禅师行状》、《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等等典籍全都记载为从谂。所以本文也写作从谂。

对于从谂禅师的籍贯,《祖堂集》记为青社缁丘人。《宋高僧传》记为青州临淄人。《赵州真际禅师行状》记为曹州郝乡人。《景德传灯录》记为曹州郝乡人。后面的典籍绝大多数也记为曹州郝乡人。所以本文也从之记为曹州郝乡人。

对于从谂禅师俗家姓氏,《祖堂集》和《宋高僧传》均无记。《赵州真际禅师行状》记为郝姓。《景德传灯录》记为郝姓。随后的禅宗典籍也随之记为郝姓。所以本文也从之记为郝姓。

对于从谂禅师的生卒年,《祖堂集》和《宋高僧传》均无记。《赵州真际禅师行状》未记载出生日期,圆寂日期记为“戊子岁十一月十日”。《景德传灯录》记为“唐乾宁四年十一月二日右胁而寂,寿一百二十。”随后的禅宗典籍大多沿袭《景德传灯录》的记载。所以本文也依据此记载行文。

赵州从谂作为中国禅宗史上游方时间最长之人,作为参访过最多禅林高手之人,作为当时禅宗江湖最为顶尖的大师之一,自然给禅宗江湖留下了很多精彩绝伦而又脍炙人口的公案。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赵州从谂那些在江湖中流传甚广的精彩故事吧。

一、早年经历

从谂禅师,公元778年出生于山东菏泽市,俗家姓郝。

小时候的从谂禅师,是一个非常喜欢清静之人,平时候几乎不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嬉戏玩耍。从谂禅师的这种性格,看来是非常适合寺院生活的。

所以从谂禅师很小就来到了本地的扈通院出家为僧,不过从谂禅师虽然落发为僧了,却暂时还没有受具足戒,还算不上是个正式的僧人。

在那个时候,走江湖早已是一个僧人的必修课了。所以这一年的春天,扈通院的师父就带着小从谂外出游方,前往安徽铜陵市南泉山去参访当时名震江湖的普愿禅师。

到了南泉寺,师父先来到方丈室给普愿禅师行礼问安。然后从谂禅师也进入方丈室准备给普愿禅师行礼请安。

当从谂禅师进去的时候,普愿禅师正躺在禅床上。普愿禅师看到有个小沙弥进来了,便问道:“你从哪里来的啊?”

从谂禅师恭敬的回道:“瑞像院。”看来在前来南泉山的路上,从谂禅师师徒还参访过瑞像院等别的寺院的呢。

普愿禅师马上露出宗师手段道:“还见瑞像么?”

从谂禅师不动声色的道:“瑞像我没看见,不过现在却看见了躺卧着的如来。”

从谂禅师这个话既是在恭维普愿禅师是如来,同时也是在表达“你就是佛”的禅理呢。

所以普愿禅师一听,不由得马上坐了起来道:“你是有主沙弥还是无主沙弥?”

从谂禅师道:“有主沙弥。”

普愿禅师马上逼问道:“哪个是你主?”

从谂禅师对着普愿禅师道:“现在虽然是春天了,但是还是有点冷,所以请大师注意自己的起居,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啊。”

从谂禅师这个话语,那就是直接把普愿禅师当作自己的“主”了啊。

看到从谂禅师虽然年纪轻轻,但是却思维灵活颇有智慧,所以普愿禅师马上就把寺院的维那叫了过来吩咐道:“这个小沙弥我收下了,你找个好地方好好安置他。”

就这样,从谂禅师就成为了普愿禅师的学生。

对于从谂禅师和普愿禅师的对话,南宋末期的宝叶妙源禅师作偈评唱道:

试问如何是主人,进前叉手叙寒温。

但知北极群星拱,不见黄河彻底浑。

过了一段时间,从谂禅师问普愿禅师道:“师父,如何是道?”

普愿禅师道:“平常心是道。”

从谂禅师又问道:“还可趣向否?”

普愿禅师道:“拟向即乖。”

从谂禅师道:“不拟怎知是道?”

普愿禅师道:“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是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虚豁,岂可强是非邪。”

从谂禅师一听,不由得心情豁然开朗,大悟禅理。

平常心是道,这是中国禅宗史上,最为重要的话语之一。

这个平常心,绝对不是一般人嘴里随口可说出的平常心,不然的话,禅还用参吗?道还用悟吗?每个人岂不都能不学而会了。

哪么什么是平常心?

没有生灭、来去、增减的心是平常心;不可说不可取不可得的心是平常心;无所住的心是平常心;饥来吃饭困来即眠的心是平常心;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的心是平常心;不拣择的心是平常心。

不过,如果你认为上述的心就是平常心,却又无异于头上安头。

对于这个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龙翔士圭禅师作偈评唱道:

若谓平常心是道,枝蔓向上更生枝。

贴肉汗衫如脱了,唤来眼上与安眉。

龙翔士圭的师弟大慧宗杲禅师也作偈评唱道:

劝君不用苦劳神,唤作平常转不亲。

冷淡全然没滋味,一回举着一回新。

不过,在众多禅师的评唱中,窃以为南宋无门慧开禅师所作的偈颂最为精妙绝伦冠绝古今。偈曰: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到了二十岁时,从谂禅师便来到嵩岳琉璃坛受了具足戒,这样,从谂禅师就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僧人了。

受完戒后,从谂禅师依旧回到南泉寺跟随普愿禅师学习禅宗课程。

后来,从谂禅师听说自己出家时的师父在老家的护国院当了住持,于是就离开南泉寺来到护国院看望自己的受业师。

受业师看到从谂禅师大老远的来看望自己,自然是非常高兴的。而且从谂禅师还是名震江湖的普愿禅师的得意门生,自然自己的脸上也是跟着有光的。

所以受业师立即热情的和从谂禅师交谈了起来。不过,受业师同时也派人来到从谂禅师的家里通知从谂禅师的家人道:“你们家的出家人游方回来了,现在在护国院里呢。”

从谂禅师的家人一听,不由得喜出望外,从谂禅师出家为僧已经很多年了,实在是难得一见啊。现在回来了,正好可以见见面叙叙旧啊。于是一家人决定第二天一早就到护国院看望从谂禅师。

不料从谂禅师听说后,马上对着护国院的同行们道:“俗尘爱网,无有了期。已辞出家,不愿再见。”

于是从谂禅师立即收拾行李,趁着夜色就离开护国院回到了南泉寺。

从谂禅师虽然是普愿禅师门下最为出色的学生,可是从谂禅师在寺院里一直比较低调,从不显摆,并且对于世情能坦然安受。所以,从谂禅师在南泉寺从来都没有担任过首座维那之类的高管。他在南泉寺担任的最高职务,就是火头这种一般管理岗位。

这一天,担任火头的从谂禅师正在厨房里烧火,忽地,从谂禅师一下把厨房的门关上,弄得厨房浓烟四起。随即从谂禅师就扯起个嗓门大喊道:“救火啊,救火啊。”

听到从谂禅师的叫喊,寺院里的僧众赶紧跑了过来。可是厨房里的门被从谂禅师从里面关得严严实实的,他们根本进不去,于是他们一个个都在喊从谂禅师开门。

从谂禅师在里面道:“道得即开门。”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这时,普愿禅师来了,他并没有吱声,而是把钥匙直接从窗口递给了从谂禅师。

从谂禅师接过钥匙后,便把门打开了。

对于这个公案,明末清初的义山净讷禅师评唱道:“我不学南泉益油添薪,当时见他闭却门,便拈土块就门上书两个封字,要他赵州至今出身无计。”

红尘洗梦曰:“我不学南泉爱子如命,顺水推舟。赵州古佛既大呼救火,何不直接从窗户里扔干柴进去?保管赵州古佛自己开门出来,且无话可说,无理可伸。”

有一天,普愿禅师在方丈室里指着铜瓶问身边的一个僧人道:“你说内净还是外净?”

看到师父勘辨自己来了,这个僧人一语双关的道:“内外俱净。”

僧人这个话既指铜瓶内外俱净,更指自己内外俱净呢。

普愿禅师未置可否,转过头来又问从谂禅师道:“你说内净还是外净?”

话音刚落,从谂禅师上前一脚就把铜瓶踢翻在地。

从谂禅师的这个招数,和他的师兄沩山灵祐禅师如出一辙呢。由此也可看出,从谂禅师既有猛烈的禅风,更有剿绝一切的手段。

有一天,普愿禅师来到课堂上给学生们上课道:“今时人须向异类中行始得。”

从谂禅师站出来问道:“异即不问,如何是类?”

看到有学生发问,普愿禅师马上用两手拓地来回答。不料从谂禅师上前一脚就把普愿禅师踏翻在地。

什么如如,什么异类,都是一些闲家具而已,哪怕你两手拓地表演得再完美,同样是在变异里打转。所以从谂禅师上前一脚踏翻,以示自己对此的绝对超越。

这个思想和招数,就和从谂禅师一脚把铜瓶踢翻如出一辙。

把普愿禅师踏翻在地后,从谂禅师随即来到寺院的涅槃堂里大声叫喊道:“悔啊,悔啊。”

普愿禅师听到了,马上叫侍者来到涅槃堂问从谂禅师悔个什么?

从谂禅师道:“我后悔没有再踏上几脚啊。”

由此可见,从谂禅师不仅禅法见解高明,其禅风也是非常猛烈的呢。

对于这个公案,明末清初的白岩净符禅师评唱道:“路当穷处不解转身,锋到锐时欠于趋避,总是堕身死汉。南泉父子可谓善转身矣,善趋避矣。然细捡将来,尤欠一着。且道哪里是他欠一着处?”

明末清初的镜宗新禅师评唱道:“南泉欠赵州一着,赵州输南泉一机。作么生会?千年故纸好合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