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友堪楷模(31)郭兴文一一即席而论“世宗现象”的启示意义
发布时间:2025-04-23 05:13 浏览量:29
尊师重友堪楷模(31)
一一良师益友眼中笔下的胡世宗
郭兴文一一即席而论“世宗现象”的启示意义
引言:
我在微信中开辟《尊师重友堪楷模一一胡世宗先生如此对待良益友》专栏,除了多年与先生交往得此结论,更多的是凭借胡世宗先生良师益友双双眼睛的观察,口口相传的交谈,篇篇文章的倾述,留下的深刻印象。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 。谈到胡世宗先生尊师重友的一些事情,由于本人阅力能力精力所限,除单独陈述事实组织文稿之外,借助几位世宗先生和我共同朋友的有关文字加以佐证。大家对胡世宗先生的所做所为谈的客观,实在,立体,更能促使人们对他发自内心的叹服,信服,折服。
我在梳理文稿时,努力做到“三个尽可能”:尽可能体现出胡世宗生命符号的特征个体:宏篇巨制日记,经典诗作,捐赠书画,“胡世宗现象”。尽可能体现胡世宗创作主体:长征精神永放光芒,雷锋精神永恒,伟大祖国永远在我们心中。尽可能体现胡世宗师友群体:前辈、同茬人、后来者和学生。在人员构成上,包括军地双方,以比较熟悉的人,有文字往来,思想交流的朋友为主。
鉴于这组文稿(31至40)的特点,将以前的副标题:胡世宗先生如此对待良师益友,换成:良师益友眼中笔下的胡世宗。考虑到专栏的整体性,总的排列顺序不变。
今天与亲友们分享《尊师重友堪楷模》第三十一篇:《郭兴文一一即席而论“世宗现象”的启示意义》
2025年4月23日
胡世宗先生与郭兴文先生友情交往三十多年,彼此之间,相互尊重。书来信往,关爱有加。仅举一例,可见一斑。
早在2006年,胡世宗日记前八卷出版时,郭兴文收书后致信,世宗仁兄:华翰收悉,很是感动。一则仁兄又有新作付梓,二则不忘小弟,使敝人能从中受益,甚幸。诚如媒体所言:在中国写日记者不乏其人,但能坚持写45年的恐怕不多,而能把日记出版并受到好评的文人就更少了,洋洋400多万字,被誉为“生命长征”,恰如其分。我相信,人们将从此书中读出您的成长历程,读出时代的剪影,读出启发人生的哲理,读出她独有的社会价值。
胡世宗在《口述档案·胡世宗捐赠珍藏字画选解》一书之八十八中如此介绍兴文:先生是在文朋诗友中口碑极好的一个“官员”。他曾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省新闻出版局局长、省文联主席,他已卸职多年,大家仍愿围绕在他身边,每每聚会,都快乐多多,收获多多。当然,他的才学、记忆力、现场即兴演讲水平,都是令人推崇和赞赏的,更为重要的,是他时刻对别人的理解、尊重和爱戴,这是人性的光辉,是长久的培养修炼凝结而成,那真是无法掩饰和替代的。
这里,我原原本本引用胡世宗先生8月2日,转给我郭兴文演讲稿时写的一段话和我与胡世宗先生交流时的一段语音(转成文字)。
8月1日,胡世宗发给我信息:郭兴文先生在讲话时,没有讲稿,没有提纲,没有只言片纸,一切都蕴备于胸,这是沈阳市档案馆的袁德华同志根据现场录音整理出来的电子版,想经兴文先生过目修订后面世,让更多人读到,益于众人。
胡世宗的语音转文字:如果要没有你,我都不敢请兴文,不是说他架子大,就是他分量太重,你知道吗?不是架子,他没有架子。就是不能轻易的碰他,不能轻易的打搅他啊。但是,你给了我一种信心,勇气,然后,你帮着给他请到了。他的演讲确实绝不一般,嗯,古今中外信手拈来,然后,高屋建瓴。谈这么一件小事儿,谈的非常到位啊。一般人儿谁也做不到这一点。
我回复:(语音转文字)您和兴文儿俩都是这种人,是我们的好榜样,都是站在别人的位置上,替别人儿着想,而且还很谦虚,都是这种人。这既是一种学风,也是一种作风,还是做人的美德。兴文对你也是很尊重的。我一说请他,他就说只要没有极特殊情况,一定到场。你看他拄着拐杖去的,我也很感动。而且,那天确实因为他去了,使这个会又提高了不少层次,增加了不少热情的氛围,文化的内涵。他讲话呀,确实是那个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而且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深邃的高度。确实就像你说的,一般人做不到。不仅辽沈地区界面上的人做不到,说实在的,就是在这条战线上,全国范围像他这样儿的,既有学识,又有情感,即席讲话能力又这么强,这样的人也不多。
这是仪式活动的“小插曲”。其实,世宗先生从心里想邀请郭兴文参加此次活动,但又认为是“小活动”,我说,小活动,兴文去了就会有大动静。郭兴文因脚部受伤,拄拐杖参会,让大家感动。
熟悉郭兴文的人,都知道他即席演讲就是一篇散文。他这次演讲,具有与时俱进的高度,历史积淀的厚度,文化内涵的尺度,家庭和谐的温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与胡世宗先生的友情,可以感受到胡世宗良好家风的传承,可以感悟到胡世宗无私奉献的品格。
2023年7月31日,胡世宗先生珍藏书信捐赠仪式暨《胡世宗捐赠珍藏书信集》新书见面会在沈阳市档案馆举行。
郭兴文应邀出席仪式,当时,他因脚伤,手执拐仗临场,并即席发表致辞。事后,胡世宗先生面对根据录音整理的这份文稿,再三表示一定争取推介一下。《妇女》杂志发表后,他立即在微信朋友圈转发。
我高兴地看到这一信息后,在与胡世宗交流时说,这篇文稿能几乎全文发表在期刊上实属不容易。标题加的也好,“管窥”既能体现兴文自歉作风,又能说明研学胡世宗现象的广泛性,群众性,社会性。读者看后,又能感受到“管窥”的思想高度。其实,“管窥”不乏宏论。
从郭兴文柱着拐杖参会致辞,到胡世宗把郭兴文致辞文稿推荐到《妇女》杂志期刊发表,并加很长一段话在朋友圈转发,这件事本身体现了两位文化名人的深厚情感,与此同时,折射出他们善于换位思考,多为对方着想,办事讲求质量的高贵品质,这些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郭兴文从头至尾即席讲话,他说,在建军节即将到来的前夕,军旅作家胡世宗先生把他珍藏的2448封书信捐赠给沈阳市档案馆,沈阳市档案馆和辽海出版社联手印行了8卷《胡世宗捐赠珍藏书信集》,在沈阳举行了捐赠仪式和这套新书的见面。张春雨厅长向我转达了世宗先生的诚挚邀请,我很高兴参加了这个活动。我认为,这是一个老军人献给自己节日的最丰厚的礼物,同时也是沈阳市乃至辽宁省档案工作、出版工作成果的一次成功展示。所以,参加这个活动我非常高兴。
世宗先生是我的老朋友,也是我到省里来工作之后,重要的服务对象。所以,对于世宗先生我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了解。其实许多朋友可能比我更了解世宗先生,因为他是全国知名的作家、诗人。他的一些大作,因时间关系我不再去点了,他在我们中国文坛上是享有盛名的。他的有些作品已经编入了中小学的语文课本和中国新文学大系,这就说明他的文学成就不一般。
这次世宗先生又把他珍藏60多年的珍贵书信,无偿地捐赠给了沈阳市档案馆。记得2013年,他向沈阳市档案馆捐赠了他的家庭档案资料,共计2059件;2019年他又向沈阳市档案馆无偿地捐赠了348幅名人字画,这次又无偿的捐献了2448封珍藏信件,这件事情真是了不起。
我看过张春风同志对书信集写的序言,对这件事情,乃至前两件事情的综合评价。我认为,评价是非常到位的,尤其是这次捐献的2448封书信,被春风同志定位是时间和时代的历史记忆,又是文化创作和个人情感的结晶。
世宗先生捐赠书信的意义,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春风馆长在他那篇文章里边有一个评价,什么评价呢?他说胡世宗先生是一位有心人,有情怀的人,有故事并能形成文化现象的人。我觉得,这个评价很到位,很精准,很恰切。
“文化现象”,什么是文化现象?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典型性和标志性的事情,并且能够给人们带来陶冶和影响的事情叫文化现象。把世宗先生的多次无偿捐赠,春风同志概括为是一种文化现象,这就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好好学习了。我们不妨暂时把它定义为“世宗现象”,便于研讨。
“世宗现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给了我们一些什么样的启示?
我觉得,首先它启示我们,文化传承,必须靠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传承者,才能够实现。什么是文化自觉?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的地位作用的清醒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对传承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这就叫文化自觉。
而文化自信呢,是对本体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这种本体文化生命力所持有的那种坚定的信念。这样一看,世宗先生是不是具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人?我认为,说他是很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人,应该说这个评价是不过分的。这真不是给他上“大刷子”,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落实到他的无偿捐赠上,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是世宗先生对这些捐赠资料的一种准确的认识和把握。他认识到了所捐赠的无论是字画,还是书信,乃至个人的家庭档案材料,它的文化属性、它的价值,是属于我们民族优秀文化范畴的。
第二,作为一个历史的人,世宗先生要做历史的事,也就是说要使这些东西很好的传承下去,这是一种责任,这是一种义务。
第三,在捐赠的接收部门或者说这些资料的接收载体上,世宗先生也进行了认真的选择,选择了档案部门、档案机构。充分反映了世宗先生对档案、对档案工作的清醒认识和高度重视。因为他首先理解,档案具有原始记录性,有保存被查性,还有证明性。档案是记忆的仓库,文化积淀的储存器,是长期的、全面的、持续的传承文化的原载体。如果不这样认识,他也可能捐赠给一些其他的公益单位,而不见得就捐给档案馆、档案局。
在前面三种认识的基础上,就自然而然地生发了一种无私奉献精神。这是真正的无私奉献精神。348位名家的字画作品:张爱萍、魏巍、艾青、刘白羽、臧克家、沈延毅、宋雨桂、冯大中、王堃骋、孙其峰……我想说什么呢?别的我不去评论,宋雨桂先生在他逝世前,香港拍卖行,每平尺达到过50万,当然有同志说可能有价无市,有没有人去花50万买一平尺宋雨桂的画啊?这个另当别论。既然香港的拍卖行已经拍出了这些价,咱们说句不客气的话,打一半折有没有人买?是有人买的。这个概念是什么?一平尺就是几十万,是不是钱?这叫钱啊。如果没有无私奉献精神,这个可以想象吗?
世宗先生也介绍过,网上报道,徐志摩等人给胡适的一批信札已经达到了744万之巨了。可是他把这些名人信件无偿的捐赠给了档案馆,没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个可以做到吗?当然,也不仅仅是世宗先生具有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他的夫人王惠娟女士及其孩子,同样具有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家人若是不同意,你也啥招儿没有,是不是这样?所以,我说“世宗现象”,带给我们的第一点启示就是文化传承要具有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人来做,文化才能够传承下去,而世宗先生正是这样一位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人。
“世宗现象”,给我们的第二点启示是什么?思想永远是精神的有力支撑;思想的丰富,思想的完美,才是最可宝贵的。18世纪法国的思想家卢梭,他早就说过,世上无论是男性或者女性,其实就是两类人,一类是有思想的,一类是没有思想的。他这分法有点太简单一点了,但是这毕竟也是一家之言。他告诉我们什么?并不是人人都是有思想的人。所以,你看那些先贤名人们在评论思想的时候,雨果说过“哪里有思想哪里就有威力”。连拿破仑都说过,有两样东西很重要,一样是剑,一样是思想,但是最终思想要战胜剑。还有一位叫阿纳卡西斯的说过“一个人幸运不在于可以看到的那些财产和富足,而在于看不到的内在的思想的完美和丰富”。这话说的真到位,证明思想对一个人来说太重要了。拜伦还说过一句跟书信能够贴上边儿的话,他说什么?一滴墨水写出来的文字可以让千万人去思索。这捐赠的信不都是用墨水写出来的吗?还可以让千万人来思索。但是,我说老拜伦这句话它得有个前提,什么前提?就是用墨水写信的人他得有思想,而且来读这些文字的人也得有思想,这才有实际意义。
那么,给世宗先生写信的这些人,肯定都是有思想的人。世宗先生说到我给他的几封信,我啥时给他写信我都忘了,我要声明,我除外。那些给他写信的大家都是思想非常深邃的人。但是,如果说只有他们有思想,收信人世宗先生没有思想,就不能产生和谐共振。咱不说骂人话,这不等于对牛弹琴一样吗,那就没有意义了。
恰恰是写信的人都有思想,比如,刚才世宗先生介绍的刘白羽,他谈王国维的“意境说”,臧克家他谈的作诗的“深”与“浅”,张光年他谈的中西文化的比较,这都是思想非常深刻的论述。关键是寄给世宗先生,他也是有思想的,他能理解,他能消化,这才有了世宗先生关于成就和勤奋关系的进一步阐述,也有他对浩然先生那种感慨的理解和同情,甚至包括当他看到贺敬之先生用北京电车公司印刷厂出的最简单不过的稿纸写信,也能从中体会出这位老先生的平易近人、这种低调人格的魅力。信本身有思想,读信的人有思想,有思想就有价值。我说世宗先生他的思想价值、思想引导作用还不仅仅就止于这个信而言。
我想起康德在《纯粹的理性批判》那本书里,曾经谈到人有三个永久的问题,“我能认识的,我能做到的,我可以希望的。”
我觉得,世宗先生以他的实际行动对这三个问题都给予了解答。“我能认识的”,在历史时空提供的前提下,你该认识的都认识了。“我能做到的”,应该做到的也都做了,包括这次无偿的捐赠,也包括他过去的笔耕不辍。“我可以希望的”,通过这个举动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应?可以希望此举对文化建设、文化传承产生什么样的引导?可能还有更多可以希望的都在里面。
所以,这样一看,世宗先生确实是一个思想深邃的人。
“世宗现象”,告诉我们,思想永远是精神的最有力的支撑,最可宝贵的是思想的完美和丰富。
“世宗现象”,给我们的第三点启示是什么?怀旧不一定完全是消极的,回望历史是为了向前看。可以肯定的说,世宗先生在整理这些书信的时候,实际上是带着一种怀旧的心情去做的,不好说你当时什么心情,就像古诗词说的,“凭空目断,鸿雁飞来,无限思量”,这个想法有没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没有这种急切的等待?“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有没有这种无奈和遗憾?我们不用再去推测,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说,他在这种怀旧的过程中,主导方面是积极的。心理学家早就说过,怀旧是人的27种主要情绪之一,怀旧在一定意义来说,它是表达一种不快乐的情绪。所以我才要多说两句,咱们世宗先生的怀旧是积极的。他是在历史的回望中来寻找自己过去的影子,它是在历史的吉光片羽中去找寻走过来的路径,所带给自己带给世人的启发。尤其我认为他是在怀旧的过程中,对自己进行了一次新的身份定位。什么身份定位?退休不退色,离岗不离党,赋闲不休闲。这样一个新定位实现了,而且还精彩地实现了一个个体演绎。什么演绎?普通人可以做不普通的事情。现在世宗先生是普通的人(指他退休而言),但是他可以做不普通的事情。他也昭示着我们大家,普通人可以做不普通的事情;只有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做更多的不普通的事,才能推动社会文明向前发展。这是我对世宗现象的一点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