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守好你的嘴:少说这3种话,福气会不请自来
发布时间:2025-04-20 22:01 浏览量:32
古人云:“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这话千真万确,道尽了言语的力量和风险。
人老了,经历多了,见识广了,本该是智慧的沉淀期。
可有时候,不经意间说出的话,却可能成为阻碍福气、引发矛盾的根源。
您有没有发现,身边有些老人,越活越慈祥,儿孙绕膝,人人敬重?
也有些老人,似乎总是抱怨连连,与人格格不入,晚景略显孤寂?
这其中的差别,很大程度上,就藏在那张嘴里。
人到晚年,想要安享太平,福气自来,就要学会“守嘴”。
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有三种话,少说为妙,说了,可能就把福气挡在了门外。
“境由心造。”
这话说得太对了。
人老了,身体机能下降,各种小毛病找上门,这是自然规律。
再加上社会变化快,很多新事物看不懂,跟不上,心里难免有些失落和焦虑。
但是,如果天天把“老了,不中用了”、“这也不行,那也不好”、“现在的年轻人啊……”挂在嘴边。
会怎么样呢?
首先,影响自己的心情。
你总是盯着不好的地方,负能量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
心情不好,吃不香,睡不稳,身体能好得了吗?
其次,惹人烦。
儿女工作生活压力本就很大,回家想听几句暖心话,结果全是抱怨牢骚。
一次两次,他们能耐心听着,安慰你。
时间长了,谁能受得了?
朋友邻居也是一样,谁愿意整天对着一张“苦瓜脸”,听一肚子“苦水”?
慢慢地,愿意亲近你的人就少了。
自己心情郁闷,身边人也躲着你,这福气从何而来呢?
想想司马迁。
这位西汉伟大的史学家,遭受宫刑,身心受到巨大摧残,这打击够大了吧?
换作一般人,可能早就怨天尤人,沉沦下去了。
但他没有。
他把所有的悲愤和精力,都倾注到了《史记》的创作中。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他没有让抱怨吞噬自己,而是选择了在逆境中成就一番伟业。
这种积极面对困境,化悲愤为力量的精神,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
他的福气,不是等来的,是在承受苦难、奋发著述中自己挣来的。
再看看我们这个时代,被称为“国士无双”的钟南山院士。
年事已高,却一次次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
无论是抗击非典,还是面对新冠疫情,他展现给公众的,永远是那份沉着、坚定和乐观。
他很少抱怨困难有多大,挑战有多严峻。
更多的是告诉大家:“我们有信心”,“方法总比困难多”。
这种积极的态度,不仅稳定了人心,也凝聚了力量。
一位老者,能有如此强大的正面能量场,本身就是一种福气,也给周围的人带来了福气。
人老了,更要学会调整心态。
多看看阳光面,少钻牛角尖。
身体不适,就积极治疗,乐观面对。
社会变化,就努力学习,或者坦然接受。
儿孙自有儿孙福,少些抱怨,多些理解和祝福。
当你心情阳光了,脸上笑容多了,正能量满了,好运气自然会被你吸引过来。
嘴上挂着霜,心里难进暖阳;口吐莲花,福气自来敲窗。抱怨是堵墙,乐观是扇窗。
《尚书》里说:“满招损,谦受益。”
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
人老了,都有过去。
年轻时或许有过辉煌的成就,或许担任过重要职务,或许经历过不凡的岁月。
这些都是宝贵的人生财富。
但是,如果把这些“当年勇”天天挂在嘴边,反复炫耀。
“想当年我如何如何……”
“我那个时候……”
“我的孩子多有出息,年薪多少,房子多大……”
这样说话,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首先,容易引起反感。
时代不同了,过去的经验未必适用于现在。
总沉浸在过去的荣光里,会让人觉得你固步自封,跟不上时代。
反复炫耀,更显得浅薄和不自信,似乎需要靠过去的成就来刷存在感。
其次,可能招来嫉妒或麻烦。
你炫耀子女的成就,可能让那些子女发展不如意的朋友亲戚心里不舒服。
你夸大自己的财富或人脉,万一有人当真了找你帮忙,你帮还是不帮?
帮不上,丢面子;帮得上,可能又是一堆麻烦事。
想想诸葛亮。
这位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可以说是功高盖世,智慧超群。
但他留给后世的《诫子书》中,却充满了对后代的谆谆教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他教育孩子要注重内心的修养和品德的培养,要看得淡,看得远。
通篇没有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反而处处体现着一种谦逊、内敛的智慧。
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赢得后世敬仰的,不仅仅是他的功绩,更是他的人格魅力。
再看看当代,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先生。
作为世界级企业的掌舵人,他的成就举世瞩目。
但他本人却异常低调。
很少在公开场合炫耀财富或成就,甚至被拍到深夜独自排队等出租车。
他更愿意谈的是公司的挑战、未来的方向、对基础科学的重视。
这种务实、谦逊的态度,反而赢得了更多的尊重。
人们敬佩他,不仅仅因为华为的强大,更因为他作为一位长者和领导者所展现出的格局和品德。
人老了,真正的底气,不是过去的辉煌,而是当下的从容和智慧。
你的经历,你的故事,可以在合适的时机,用平和的方式分享。
但绝不是用来炫耀和抬高自己的资本。
学会倾听,学会欣赏他人。
用你的阅历去开导人,用你的平和去感染人。
当你放低姿态,保持谦逊时,你会发现,尊重和喜爱,会自然而然地向你靠近。
过去的辉煌是勋章,不是今天的通行证;低调的智慧,才是晚年最美的风景。茶杯空了才能续水,心态平了才能纳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圣人的这句话,在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家庭关系时,尤为重要。
人老了,辈分高了,总觉得有责任“指点江山”。
看到年轻人做事不合自己的心意,就想去纠正。
看到儿女教育孩子的方式跟自己当年不同,就忍不住要批评。
对邻居家的闲事,也喜欢评头论足一番。
这种“好为人师”、“爱加评判”的习惯,是晚年生活的一大忌讳。
为什么?
因为时代真的不同了。
你的经验,可能真的过时了。
你看不惯的东西,可能是现在社会的主流。
你认为好的生活方式,年轻人可能并不认同。
你过多的指点、批评和评价,在别人看来,就是干涉,是不尊重。
尤其是对儿女。
他们已经成年,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方式。
你可以给建议,但不能强加。
你可以表达关心,但不能越界操控。
在教育孙辈的问题上,更要尊重父母的意见,做好“辅助”角色,而不是“主导”。
否则,轻则引发口角,重则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甚至破裂。
你以为你是为了他们好,结果却成了破坏他们家庭和谐的“罪魁祸首”。
想想晚清名臣林则徐。
他身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他不是一味地排斥和指责。
在主持禁烟的同时,他也开始“开眼看世界”。
他组织人翻译西方书籍,了解西方的地理、政治、军事。
这种不固守陈见,勇于了解和学习新事物的态度,即便在今天看来,也难能可贵。
他没有一味地用旧眼光去批判新事物,而是尝试去理解和应对。
这种开放和务实的态度,比简单的指责和抱怨,要有力得多,也智慧得多。
现在很多家庭矛盾,都源于长辈对晚辈生活过多的“指点”。
比如催婚催生,干涉子女职业选择,评论儿媳或女婿的言行举止,指责年轻人的消费习惯……
很多老人像文中的张奶奶学习就好了。
她不唠叨,不指责。
看到儿子媳妇用新方法带娃,她不明白就问,觉得好就学,觉得不妥也只是私下和儿子沟通,绝不当面给媳妇难堪。
孙子玩平板电脑,她不骂,反而让孙子教她用微信,和老朋友视频聊天,玩得不亦乐乎。
她尊重年轻人的生活,管好自己的事情,乐呵呵地享受天伦之乐。
这样的老人,谁不喜欢?家庭能不和睦吗?
人老了,要把精力更多地放在自己身上。
管好自己的健康,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培养点兴趣爱好,结交些兴趣相投的朋友。
对别人的生活,少些指点,多些祝福。
对看不惯的事情,少些评价,多些包容。
守住自己的嘴,不惹是非,不生闲气,清净自在,这本身就是一种大福气。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嘴上留德,福气才能绵长。眼睛多看优点,嘴巴少论是非。
人这一生,年轻时学说话,年老时学闭嘴。
这并不是说老了就不能说话了,而是要说更有智慧、更有分寸的话。
少说抱怨消极的话,多些乐观豁达。
少说炫耀显摆的话,多些谦逊内敛。
少说指点评价的话,多些尊重包容。
守好自己的嘴,管好自己的心。
你会发现,世界并没有那么糟糕,身边的人也并非处处和你作对。
当你的言语变得柔和,你的心态变得平和,你会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和轻松。
“沉默是金”,在很多时候,确实如此。
少说,多听,多看,多思。
有些话,烂在肚子里,也未必是坏事。
有些事,看破不说破,是人情,也是智慧。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晚年的福气,并非仅仅是物质的丰裕,或儿孙的孝顺。
更深层次的福气,来源于内心的安宁,与外界的和谐。
而这份安宁与和谐,很大程度上,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口中。
守嘴,守心,守福。
这或许,才是老年生活最高级的智慧吧?
您觉得这三种话,是不是应该少说呢?
您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关于“守嘴”的感悟?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真知灼见。
- 上一篇:为什么得民心者会得天下?
- 下一篇:【廉洁文化】周末廉享 | 见欲而止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