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之道:在笔墨流转中寻得书艺真魂
发布时间:2025-04-19 14:21 浏览量:7
临帖之道:在笔墨流转中寻得书艺真魂——易墨寒谈书法学习的两个核心认知【原创】
书法学习的殿堂前,临帖是必经的石阶。然而在当下的研习者中,常可见两种误区:或执着于笔画的粗重纤细以显"功力",或沉迷于线条的精准描摹以肖"形似"。易墨寒书美工作室深耕书艺教学多年,观照古今法帖精髓,认为临帖之要在于破除此二障,在"重意轻力"与"贵书写性忌描画"的辩证认知中,叩开传统书法的精神之门。
一、重意不重力:破解"力"的迷思,复归笔墨本心
古人论书,"力"之概念绝非肌肉紧绷的蛮劲。卫夫人《笔阵图》言"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此中之力是笔锋与纸面的微妙抗衡,是气韵流动于线条中的内在张力。今之学者常误解为下笔必重若千钧,实则唐代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笔法,其"力"在筋骨内涵而非表皮鼓努。
临帖之"意",首在捕捉法帖的精神气象。王羲之《兰亭序》的风流蕴藉,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悲壮激越,这些超越形质的气韵,需学习者以心相印。试观《兰亭》"之"字二十余种变化,并非刻意求异,而是随兴所至的自然流露。若仅以力度大小区分,便如买椟还珠,失却了笔墨背后的文人精神。
再者,"意"的传达需通过笔法的精微变化。宋代苏轼"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的论断,道破执笔之"力"在灵活而非僵固。清代包世臣论"中实"笔法,强调线条中段的充实感,这种内在的劲力,恰是通过提按转折的巧妙配合达成,而非一味下压所致。临帖时若能体会"寓刚于柔""藏力于虚"的妙处,方能渐入"笔力惊绝"的化境。
二、贵书写性忌描画:在动态连贯中激活传统基因
书法之为艺术,本质在于"写"的过程性。书写性的核心特征,是笔锋在时空中的连续运动,是点画之间的笔意连贯。元代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的论断,道破了笔法传承的关键在于动态规律而非静态形态。试看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看似工稳的楷书,每一笔皆有起行收的节奏,每一字皆有笔势的呼应,绝非逐笔填描可得。
描画之弊,在于割裂了书写的时间性。今之临帖者常以界格定位、双钩填廓之法求形似,却不知唐代孙过庭《书谱》早已警示"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的危害。真正的临帖,应如米芾"八面出锋"般灵活,在起笔的呼应、行笔的使转、收笔的顾盼中,还原古人书写时的动作轨迹。例如《寒食帖》中"年"字的一竖,由重而轻再转重,暗藏提按的节奏变化,这种动态之美,唯有通过书写性的临习才能体悟。
书写性的另一个维度,是情感与技巧的自然融合。明代祝允明说"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强调技巧需服务于性情表达。当临帖者摆脱对形骸的执着,专注于笔锋与纸面的对话,便会发现每一根线条都是心灵的轨迹。如王献之《中秋帖》的连绵草势,并非刻意连贯,而是情感激荡下的自然流露,这种"一笔书"的精神,正需在书写性的临习中传承。
三、易墨寒书艺观:在临帖中完成古今对话
易墨寒书美工作室的教学实践中,始终秉持"以古为徒,以心为师"的理念。我们引导学员从三个层面深化临帖认知:其一,读帖时先观气象,再察笔法,通过分析法帖的行气、章法,理解古人"意在笔先"的创作思维;其二,临写时强调"笔笔有来历,处处见性情",在遵循笔法规律的基础上,保留个人书写的自然状态;其三,背临与创作结合,将临帖所得转化为个性化的表达,实现"入帖"与"出帖"的辩证统一。
书法艺术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文化基因的当代激活。当我们在临帖中超越"力"的表象,回归"意"的本质;破除"描画"的机械,复归"书写"的本真,便是在每一根线条中接通古今文人的精神血脉。易墨寒书美工作室愿与诸位同道共勉:让临帖成为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笔墨流转中,既见古人风神,亦显自家面目,让传统书法的精髓,在当代书写者的笔端绽放新的光彩。
临帖之路漫漫,然方向既定,则步步皆景。愿每一位习书者都能在"重意"与"重写"的指引下,走进书法艺术的深远意境,让古老的笔墨语言,在新时代续写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