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 ,“琼瑶” 不仅仅是玉石

发布时间:2025-04-20 09:45  浏览量:27

“琼瑶” 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其本义指称美玉,是中国古代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卫风・木瓜》云:“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这里的 “琼琚”“琼瑶”“琼玖” 均为美玉之名,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注:“琼,赤玉也。从玉,京声。”“瑶,玉之美者。从玉,遥声。” 可见 “琼” 本指赤色美玉,“瑶” 为美玉通称,二字连用则泛指精美玉石。

从考古发现看,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遗址中已出土大量玉器,商周时期玉器更成为礼器与身份象征。《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璧、琮、圭、璋等玉器皆有特定礼制功能,而 “琼瑶” 作为美玉统称,既承载着物质层面的审美价值,亦蕴含着精神层面的礼治意义。西周金文中常见 “琼瑶” 入铭,如《虢季子白盘》刻辞 “赐用弓,彤矢其央;赐用钺,用征蛮方”,虽未直接提及玉石,但结合同期文献可知,美玉常作为贵族赏赐品,象征荣耀与权威。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赋予玉石以道德内涵,“琼瑶” 亦从单纯的物质载体升华为伦理符号。孔子提出 “君子比德于玉”,《礼记・聘义》载其言:“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 将玉的物理特性与仁、智、义、礼等儒家伦理一一对应,构建起 “玉德” 体系。此时 “琼瑶” 不仅是美的象征,更成为君子人格的外化表征。

《楚辞》中,屈原以 “琼瑶” 自喻高洁品格,《九章・涉江》云:“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玉英” 即琼瑶之别称,借此表达对污浊现实的批判与对理想人格的坚守。汉代王逸《楚辞章句》注:“玉英,玉之华也,言己虽升昆仑山,犹食玉华,以寿考也。” 将 “琼瑶” 与长生、高洁意象进一步绑定。同期辞赋如司马相如《子虚赋》“其石则赤玉玫瑰,琳瑯琨吾,瑊玏玄厉,碝石碔砆”,虽侧重铺陈物产,却也延续了以美玉象征君子德行的文化逻辑。

魏晋以来,“琼瑶” 逐渐突破伦理范畴,成为表达情感的文学意象,尤以爱情诗为甚。曹植《美女篇》云:“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以 “玉帛” 代指聘礼,暗含对美好姻缘的向往。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虽未直言 “琼瑶”,却以 “莲子” 谐音 “怜子”,延续了以玉喻情的传统。

唐诗中,“琼瑶” 的情感表达更为多元。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以 “玉阶” 烘托孤寂心境;杜甫《饮中八仙歌》“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以 “玉树” 喻指风度翩翩的士人。值得注意的是,白居易《长恨歌》“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将 “玉楼” 与杨贵妃的奢华生活相联结,此时 “琼瑶” 已从自然之物演变为人文景观的构成元素,承载着复杂的情感记忆。

宋词则进一步将 “琼瑶” 纳入婉约词的抒情体系。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玉簟” 的清凉质感与词人的孤寂心境相互映衬;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虽未直接使用 “琼瑶”,但 “玉手”“玉容” 等衍生意象已成为爱情表达的标配符号。此时 “琼瑶” 的语义已从具体玉石拓展为一切美好事物的代称,渗透到情感表达的各个层面。

同时,道教文化对 “琼瑶” 意象的重塑亦具关键意义。道教追求长生不死、羽化登仙,常以美玉建构神仙居所。《山海经・西山经》载:“槐江之山…… 其上多玉,其阴多金,实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 将昆仑山描绘为堆满美玉的神仙圃囿。汉代《神农本草经》更将玉列为 “上药”,称其 “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赋予玉石以药用与神性双重属性。

魏晋道教典籍中,“琼瑶” 成为仙境的标志性元素。托名东方朔的《十洲记》描述蓬莱仙岛 “四方皆平坦,上有九天真王宫,唯飞仙能到其处…… 有金台玉楼,相似如一”;葛洪《抱朴子・内篇》云:“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 无论哪一等级的仙人,其居所皆离不开 “琼楼玉宇”。这种想象深刻影响了文学创作,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将 “琼瑶” 建构的仙境与人间的孤独感形成张力,成为宋词中的经典意象。

明清小说中,“琼瑶” 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复杂化,成为承载社会批判与哲学思考的载体。《三国演义》开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虽未直接使用 “琼瑶”,但书中 “玉玺” 作为皇权象征,实则是 “琼瑶” 政治属性的延续;《水浒传》中 “玉麒麟” 卢俊义的绰号,既彰显其仪表堂堂,亦暗含儒家对君子德行的推崇。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红楼梦》。

曹雪芹以 “通灵宝玉” 贯穿全书,这块由女娲补天之石幻化而来的美玉,既是贾宝玉的命根子,亦是封建贵族生活的缩影。书中 “金玉良缘” 与 “木石前盟” 的冲突,本质上是世俗伦理与自然情感的对抗。第五回太虚幻境 “琼楼玉宇,贝阙珠宫” 的描写,既延续了道教仙境想象,又暗含对大观园繁华终将消散的谶语。正如脂砚斋批语:“玉虽贵,石则贱,天地万物,贵贱皆有定数。”“琼瑶” 在此成为解构封建等级制度的文化符号,其语义从单一的美好象征演变为多元的文化隐喻。

近现代以来,“琼瑶” 作为古典意象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作家琼瑶以其为笔名,创作一系列言情小说,虽借用古典符号,却聚焦现代婚恋情感,实现了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性转化。在当代影视、游戏等文化产品中,“琼楼玉宇”“玉树临风” 等表述依然活跃,成为连接古今审美趣味的桥梁。

从玉石雅称到伦理符号,从情感媒介到仙境表征,再到文化隐喻,“琼瑶” 的语义流变史折射出中华文化的价值变迁。它既是物质的,承载着古人对自然之物的审美认知;亦是精神的,映射着不同时代的伦理追求与哲学思考。在当代文化语境中,重新审视 “琼瑶” 的文化基因,或许能为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创新性提供一个独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