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止在读书日

发布时间:2025-04-18 15:26  浏览量:52

读书,不止在读书日

文/柳淑华

谨以此文,献给即将到来的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

——题记

在自己的时光里,做喜欢的事

小时候家家户户都要用年画糊墙,我家的年画是永久雕刻在我心里的,那些爸爸精心挑选的一幅幅连着的小格子画啊,到了现在都总闪现眼前的——穆桂英挂帅、红楼梦、桃园三结义、二十四孝图……这些经典的古今人物形象和侠肝义胆的故事,想象丰富,坚贞礼义,是我喜欢的文学启蒙。

犹记得爸爸和叔叔兴起时,都会敲上手鼓打着快板说唱一段评书,薛刚反唐、杨家将、岳飞传、聊斋等故事朗朗上口,抑扬顿挫中口吐莲花般娓娓道来。老哥俩儿说唱功底属实了得,每每恭听,我都像敬畏评书说唱家单田芳大师一样,恍惚中觉得并无二致。世间冷暖,曲折针砭,英雄豪杰,精忠报国,人性人伦,像旋转的万花筒一股脑地涌进小小的人心里。

那时候家里的小人书被我翻得都快乱套了,长大一点后更是一头扎进爸爸的藏书里,接触得五花八门的。除了上述提及的书籍,还有许多,诸如《易经》《奇门遁甲》《远古中外神话传说》以及中医类书籍等等,我都囫囵吞枣地翻看。看不懂读不明白的就看插图,那是小时候我津津乐道的精神食粮。

悦读同行,书香致远

但是,读过的很多书,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总琢磨这样的阅读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上学了,老师说,读书与不读书的人,日积月累,终成天渊之别。老师们总是不厌其烦地鼓励鞭策:今天多学一点知识,明天就少一句求人。

时间推移,那些聒噪絮语最终力挺了一句话:你读过的书,其实早已融进你的骨血,只要一个触动点,就会喷薄而出!

从年少轻狂到现在徐徐半百,在生活历经的风风雨雨中,我始终把书中那些闪着光的人作为风向标,始终激励自己要像简爱一样,用自己的头脑做武器,在这艰难的世间开辟出一条路来。彼时,贫穷但发光的简爱,一生用坚韧追求平等的爱情;《飘》中的有理想追求的乱世佳人郝思嘉,无论多么艰辛都绝不背离人心本真。此时,我终于明白了书中的每一个故事之所以符合浪漫传奇的定义,就在于它试图把消逝的彼时和正从我们身边飞逝的此时连接起来。虽然现实里许许多多的我们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但,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同样的工作,却有着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着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着不一样的素养。

退休后再次激励我读书的是我的发小,她是媒体人,却也是热爱文学的。多年来,她笔耕连绵、书写无休,笔下生花、常笔常新。她有一次发朋友圈说,全世界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我做不到这样勤勉,但是一年25本还是必须的。瞬间汗颜,从此励志,拿起书,独处时读,饭后读,睡前读,郁闷时读,开心时读,利用琐碎时间慢慢读。如果有一段时间没读书,心里就有一种负罪感,暗戳自己——你已经堕落了。

读书的乐趣,只有读书的人懂

读书,不止在读书日。读书的体验很有意思,有些书读完了可能并没什么感触,只是匆匆翻过去了。但是,这些书却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也许10年20年,甚至50年60年,它的思想它的字句会裹挟着岁月的风忽然向你扑来,正中眉心。因此,有些时候,我会因为读书有所得而快乐,更多时候,会因等待那个闭环的完成而快乐。

真是不知道我的气质里是否藏着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这个答案姑且用一生来实践求证吧。但我却知道,读书,让我遇见了唐人的明月,宋人的相思;读书,让我即使没有富庶的生活,仍有富庶的生命。读书,让我清贫至今也朴素至今,平凡至今也善良至今,渺小至今也强大至今。

此生智慧和善念就是我的底气,我未入过繁华之境,未听过喧嚣之声,未见过太多生灵,未有过滚烫心灵,但书籍给了我所有智慧和情感。当然,不是指书的本身有什么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另一种生活方式。

读书,是为了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有能力学习并与时俱进的人。

那么,你还有什么理由不读书呢?

美在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