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古今“武死战”是中国军人的天职,《援军》不要为投降找借口

发布时间:2024-05-22 05:58  浏览量:57

这几天不少网站上出现了预定将在6月28日上映的《援军明日到达》预告片和宣传海报。随之并引起了轩然大波。

很多人认为这部影片的主题内容存在问题,甚至是严重问题,因为影片中的一号人物方先觉有投降日军的污点。

也有人认为方先觉的投降是在坚守孤城四十七天,援军迟迟未到,几乎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为保护数千伤兵而做出的权宜之计。他坚守衡阳还是有功的。

毕竟他率第十军以一万七、八千余人对抗了十万日军,并且毙敌两万余人,是有功之臣。我想编剧和导演也正是因为这种观点才拍摄这部影片的。

由此看来,两方面似乎都有道理。那么究竟哪一方面的观点更有理呢?

我一直认为,表明或者支持一种观点,一种立场是很方便的。红口白牙一句话的事情。

但是要让人信服,就应该说出观点和立场背后的理由。

下面我们就来对衡阳保卫战和方先觉来做一番探讨。

首先亮明观念,坚守衡阳的四十七天的第十军的基层官兵们是英雄,在衡阳保卫战中牺牲的第十军官兵们更是英雄。

而以方先觉为首的,后来投降了的第十军高级军官们在衡阳保卫战的前四十六天里是英雄。但是从第四十七天他们走上投降之路的那天起,他们之前所有的功绩就被抹去了。

为了进一步充分的论证我的观点,我们从一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中国的传统是“武死战”,不要胡扯所谓的外国标准、国外的价值观,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文死谏、武死战”。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作为一名国家的军人,死战到底是天职。尤其是对于外来之敌的时候,从古到今,死战不退才是一个中国军人的本份。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举不胜举,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可以随口说出许多。

有一些人会说,国外的军队中在符合条件的情况是允许投降的,并且投降者还收到了褒扬之类的。然后就会举出一个所谓最典型的例子:二战时美国在菲律宾战役中的乔纳森·温莱特中将,在二战结束获释后被誉为“巴丹英雄”还被晋升为了上将。

但是要知道,方先觉是中国人,是中国国防军的一名军人,一名高级将领。所以对他的评价应该按照中国的传统、中国的价值观、中国标准。而不是用所谓那些国外的标准。所有引用所谓的国外的标准如何如何的,国外的将领结局如何、如何的,都是胡扯。

二、对比另三位国军将领及其所指挥的战斗

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的确许多事情通过对比就可以更加清晰的得出结论。对比的对象是同为国军的三位将领——谢晋元、王铭章、余程万。并且这三位将领也都在影视作品中出现过。

1.谢晋元和《八佰》

实际上在此之前也有一些人对于《八佰》有所诟病,尤其是谢晋元最后率部撤出了四行仓库,撤到了租界,认为同样是逃跑了。

对于这个观点我是不认同的。同时谢晋元和方先觉也是有着本质性的区别的。

第一、虽然说从战斗的规模来说,四行仓库之战要比衡阳之战小得多,同时坚守的时间也更短。但是谢晋元和其麾下400多名战士的撤退是奉了上级的命令,而不是自身主动的行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句话大家都已经是耳熟能详了。而方先觉则是主动和日军接触,至于说是所谓的停战还是投降,其实最终的结局是一样的。

第二、缴械对象不同。谢晋元和麾下战士在进入租界后的确是缴了械,更确切地说是被缴了械,但是其缴械的对象是租界当局,而非日军。但是方先觉缴械的对象则是日军。

第三、谢晋元和麾下战士在租界内成立了孤军营,并且坚持了长期的斗争,直至被刺杀,以身殉国。而方先觉在投降后却没有坚持斗争。在2个多月以后抛下了其当初口口声声要保护的数千伤兵,自己和几个第十军的高级将领逃回了重庆。

以上三点就完全不难看出,方先觉和谢晋元的区别。

2.王铭章和滕县保卫战

王铭章将军可以说是完全没有任何争议一位抗战英烈。作为台儿庄战役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王铭章将军率领麾下3000名川军,死守滕县。

3000多川军拿着落后的武器,在滕县与日寇精锐甲种师团第十师团10000多敌军血战三天三夜!最终杀伤2000多名日寇后全部壮烈殉国!无一人投降。

王铭章将军在中弹倒地后,留下了最后的遗言“抵住,抵住,死守滕县!”。最后所有川军将士均战至最后一刻,数百名伤员最终以手榴弹自戕,无一人被俘投降。可谓壮哉。

要知道,在滕县保卫战中王铭章和其麾下的川军和日寇之间的实力差距是丝毫也不过逊于衡阳保卫战的,甚至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1938年的日寇的第十师团是什么情况,略有抗战史知识的人也都应该了解。

3、余程万和常德保卫战

最后一个可以拿来做比较的则是余程万和常德保卫战,并且相同点非常多。

余程万和方先觉同为黄埔生,无论其自身还是其麾下的部队都是嫡系。常德和衡阳都在湖南境内,常德保卫战发生在1943年11月,衡阳保卫战则是发生在1944年6月,两场保卫战相隔不过7个月。

从作战的性质来说,同样为城市保卫战;从作战的对象来说都是横山勇指挥的日寇第十一军。

虽然说最后余程万也脱离了战争,但是其性质和方先觉完全不同。余程万最多算是脱离了部队,说到最严重也就是“自己跑了”,并且在后来和增援部队一起参与收复了常德。至始至终和日寇是没有任何接触,

方先觉却是和日寇接触了,是实实在在的投降了。

通过以上三个事例,我们应该得出结论“投降了就是投降了”,不需要,更不应该给方先觉的投降做任何的辩解,甚至是美化。

三、对比三位古代的将领

在前文,说了”武死战“自古都是中国军队、中国军人的天职。这我们再来看一下三位古人的例子。

1.耿恭坚守疏勒城

东汉永平十八年(75年)二月至建初元年(76年)正月,东汉与匈奴的战争中,汉西域戊校尉耿恭坚守疏勒城(今新疆奇台县境),力挫匈奴数万兵众的防御作战,坚守孤城长达一年之久。

上图即为《十三壮士归玉门》图

实际上,在此期间匈奴也是多次诱降,根据史书记载,匈奴开出了优厚条件:“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大白话就是封王给女人。

待一年后,援军到达城内加上耿恭自己,汉军将士就只剩26人了。最后回到玉门关仅剩13人。

2.张巡守睢阳

记得当年读书时,语文教材中就有一篇古文《张巡死守睢阳》(不知道现在的教材里还有没有)。

讲得是安史之乱中,原本是文臣的张勋投笔从戎,率兵抗敌,并且在公元757年,在兵力和粮草完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坚守孤城睢阳长达10月之久。并多次拒绝了敌军的诱降。

最终在疾病和饥饿又没有外援的恶劣情况下,守城的将士们已失去战斗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叛军翻墙入城,却没有一个人有力气起来抵抗,睢阳城终于陷落。张巡及其部将许远、南霁云、雷万春等人宁死不屈,均被敌军杀害。

3.坚守36年的钓鱼城

就算没有看过至少也听说过金庸先生笔下大侠郭靖、女侠黄蓉义守襄阳的故事。实际上在历史中,坚守襄阳的原型应该是坚守了36年的钓鱼城保卫战。

钓鱼城之战,发生在公元1259年、大蒙古国和南宋之间的战争。从1227年开始到1279年结束,川渝军民抗战时间居然长达半个世纪,其中坚守钓鱼城36年。

蒙古号称几十万人马,围攻南宋四川地区的潼川府路·合州钓鱼城,却始终无法攻克,战乱中连蒙古大汗蒙哥也阵亡在城下,守将王坚将军可谓南宋英雄。

同样是一座孤城、同样是面对着无比强大的敌人。据史料记载,蒙哥汗亲率精锐7万余,加上应诏从征的各地蒙军、投降的宋军,总兵力在20万人以上。但是钓鱼城城内有兴戎司驻军、地方军和民间自卫武力共2万人左右,还有十余万老百姓。可谓实力悬殊。但是钓鱼城全城军民就是在这样悬殊的差距下坚守了36年之久。从而让钓鱼城之战被誉为南宋最有血性的一场战役。

对比古今,实在不需要再为方先觉的投降找什么理由了,做什么辩解了。宁死不降,这就是中华的传统、中华民族延续数千的精神的根。

当然客观地讲,方先觉是投降了,但是他还没有像汪精卫、陈公博、周佛海之流成为汉奸。而他的余生也始终生活在”投降“这个永远也抹不去的大大的污点中。

所以,《援军明日到达》这部影片在意识形态上的确存在严重的争议,至少也是有待商榷。建议有关部门把好关,再次对其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