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如幻唱“江南”——评歌曲《寻梦江南》的艺术特色
发布时间:2024-08-19 20:42 浏览量:25
如梦如幻唱“江南”
——评歌曲《寻梦江南》的艺术特色
“牵一抹茶山绿,引一江春水蓝,云烟深处 飘来了白帆。过一道九曲桥,乘一弯月牙船,杏花雨巷 是谁叩响门环……”初听吴晓风作词、晓笛作曲的歌曲《寻梦江南》仿佛置身于梦幻般的仙境中。而“茶山绿”“春水蓝”“白帆”“九曲桥”“月牙船”“杏花雨巷”等种种意象,又着实告诉人们歌咏的对象就是江南。一句“是谁叩响门环”把人们从仙境中拉回到充满烟火气的美丽人间,让门外的“我”和门内的“你”去猜想来者何人,带来的是喜是欢?这给歌曲平添了让人想象的广阔空间。
自古“江南”就是古今诗人词家吟咏的主题。不仅仅因为它是“山美水美人更美”适合人们宜居的地方,而且它还是才子佳人们留连忘返的精神家园和心驰神往的“桃花源”。因此,许多文人雅士留下了吟咏江南的千古名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邸》),“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汉乐府《江南》),“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等等。这些闪光的诗句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江南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生活情趣,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珍品。这也为后来的诗人词家创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典样板和陶冶情操的精神滋养。同时,正因为经典也为后来的超越者设置了很高的门槛。但歌曲《寻梦江南》的词曲作者并未像当年大诗人李白那样:“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从此搁笔不写《黄鹤楼》,而是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着精神,去寻找“江南”这一永恒主题的新内涵新形象。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苏考察,提出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在苏州考察时又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对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提出了“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等重要要求。苏州这座“福气之城”已经成为江南文化的代表性城市之一,更成为人们心中“梦里的江南”。正是在这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大背景下,一首《寻梦江南》在苏州文联应运而生。笔者以为,歌曲《寻梦江南》的艺术特色有以下三点:
一是歌词语言营造出的画面多层次多意境。比如歌曲第一段开头四句表现了“大江南”的图景,第二段开头四句表现了“小江南”(特指天堂之一的苏州)的画面:“弹一支琵琶曲,筑一方山水间,风过池塘 吹开了红莲。绣一幅双面绣,耕一片美田园,鱼米之乡 汇聚气象万千”。第一段副歌部分咏唱了抒情主人公心中诗画江南的独特美景:“江南来寻梦,寻梦到江南,桨声灯影里,故事在流传。人间天堂,美如画,辉映在我的心坎”。第二段副歌部分咏唱当代的江南:“江南来寻梦,寻梦到江南,时代征程上,书写新诗篇。璀璨星光,耀东方,铺展出锦绣画卷”。
二是歌词语言善用技巧带来了画面的古今穿越感。这在两段的副歌部分的第一句有集中的体现:“江南来寻梦,寻梦到江南”。它是歌曲《寻梦江南》的歌眼和记忆点。听到此句,笔者尤如在苏州的“杏花雨巷”与身穿汉服的江南女子迎面相遇。该句歌词成功地运用了顶针和比拟的两种表现手法,使歌曲大放异彩。顶针又称“顶真”“蝉联”“续麻”,其特点是上一句末尾的字词也是下一句开头的字词。有一种回味的美,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比拟,又名比体,是一种修辞手法,意思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作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这里是采用拟人手法,把“江南”这一意象比拟成一个活生生的人,仿佛与我们似曾相识,心仪已久。加上歌手反复吟唱“江南来寻梦,寻梦到江南”,给我们一种“古老江南”和“现代江南”的相互穿越的画面感。好像是“古老江南”来到现代中国“寻梦”,现代人又回到“古老江南”追寻梦中水乡。
三是音乐和演唱部分的江南特色和吴侬软语,给歌曲增添了空灵、敞亮、隽永的韵味。作曲家晓笛以江南音乐为主要创作素材,并结合现代流行音乐,使歌曲主旋律与艺术性结合,地域特点与时尚化结合,曲调优美、动情感人、易于传唱。伴奏采用管弦乐与流行元素的结合,有交响的张力与艺术性,既贴近群众,又妩媚动听。青年歌唱家张其萍清丽婉转、空灵悠扬的嗓音为歌曲《寻梦江南》增添了魅力。
总之,歌曲《寻梦江南》是一首颇有新意的主旋律作品,值得推广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