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战,是不是中国退让就会河清海晏‌?

发布时间:2025-04-11 20:52  浏览量:8

2025年4月2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34%“对等关税”;

作为对美国加征关税的反制,中国政府于2025年4月4日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的关税。

这一强势回应标志着中国在对美关税反击政策上出现了重大转变。

此前,美国累计对中国加征 20% 关税时,中国也采取了回应措施,但基本采取的是象征性、针对性的小幅反制,而此次,中国对美方的回应基本是对等的。

2025年4月8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对等关税”的税率由34%提高至84%;4月9日,特朗普政府再次加码,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综合税率从104%提高至125%,并立即生效;

2025年4月9日,针对美国将关税提高至104%的举措,中国宣布,自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由34%上调至84%……

各界对中国政府的关税对等反制措施反应强烈,普遍认为这是捍卫国家利益、应对美国单边霸凌的必要举措。

但是也有人按历史叙事惯性,认为中国这是“意气用事“,是在用“国运”挑战”美国这个"规则制定者"。 一些观点认为,在面对美国关税霸凌时,中国应当“韬光养晦”应该忍气吞声,因为美国是全球最大的 “甲方”,其他国家包括中国乃是为其生产供货的 “乙方”,美国修改贸易规则如同重新招投标, “在人屋檐下,岂能不低头"?!

不少人担心,中国在全球率先对美方的关税霸凌说“不”,只是逞了一时的“出头鸟”之快。因为,在当前国际经贸秩序下,同样面临美方关税霸凌的其他国家大多将选择妥协,可能通过放开市场、降低壁垒来换取关税延后,这种局面将会使中国在关税问题上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经济受到更大的伤害。

之所以有这些看法这些担心,也是因为古今中外,一桩桩惨痛的史实纪录了在强权霸凌面前威武不屈者的惨烈,一个个实例信手拈来一一

明初靖难之役后,朱棣要求方孝孺起草继位诏书以正名分。方孝孺当庭痛斥其篡位之实,坚持称其为"殿下"而非"陛下",最终被诛灭十族,受牵连者多达873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绝大多数建文旧臣选择归顺新朝,先是众多武将选择归顺,继而,杨荣、杨士奇等文官集团也迅速转向支持朱棣,因为,选择归顺朱棣的好处,是远远大于宁死不降的,所以很多建文旧臣纷纷选择了归顺……

这种个体坚守与群体屈服的分裂,深刻反映了"大义"在现实角力中的脆弱性。

也正是如此,一些人认为中国应从现实出发、从长远考虑,对美国今天的关税霸凌极限忍耐 。

现实是这样的吗?长远是这样的吗?

综合各方资讯可知一一

美国加征关税的核心目标在于扭转贸易逆差、推动制造业回流,以及通过施压获取谈判筹码。中美关税战的本质是两国在全球经济秩序、产业链主导权及战略竞争层面的结构性矛盾,而非单纯的贸易摩擦。

如此,中美之间的分歧乃结构性分歧。

无论中国如何妥协,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因贸易分工比较优势导致的长期对美贸易顺差问题。即便短期获得关税豁免或延期,长期来看,关税仍有反复上升的风险。

同时,大幅削减关税也将严重冲击中国制造业,尤其在钢铁、光伏等美国重点关切的行业,可能加剧中国的产能过剩和失业问题。而若为缓和关税战而放弃技术自主化,亦将导致中国长期受制于“中等技术陷阱”。

况且,若在未获得美方实质性回应的情况下中国单方面妥协,也将削弱我国未来的谈判地位。即便中国让步,美国仍可能以人权、地缘安全等议题继续施压,使我们陷入“让步—一新要价”的恶性循环。

此时,若中国选择退让,不仅难以化解美国的强硬政策,反而可能助长其气焰加剧其战略冒险性。若中国选择退让,美国可能进一步扩大技术封锁范围,而非降低关税压力。若中国选择退让,不仅无法避免美国的强硬政策,反而可能丧失产业升级主动权,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

种种显示,对华关税已成为美的长期战略工具,反映了两国在经贸规则和战略竞争上的深层矛盾,单边退让难以根本解决问题。我们根本没有办法既维护中国的核心利益,同时还能退让到美国满意,这就是被美国定位为“最大战略竞争对手”的宿命。

2018年5月,美国对中国5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关税,中国诚意满满地与美方进行了多轮谈判,中美达成暂停加征关税的共识,中国同意扩大进口美国农产品和能源产品。但到2019年5月,美国就“翻脸”突然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2000亿美元清单商品加征的关税税率由10%提高到25%。

被霸凌者如果一味退让于霸凌者,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更凶狠的霸凌。

这次美国对等关税计划公布后,越南第一个向美国表示,对美国所有商品实行零关税,但很快就被美国打脸。因为美国要的不是零关税而是要零逆差,要的是大量购买美国产品,而越南出口到美国的商品1195亿美元,进口的美国商品只有150亿美元,如此越南怎么去实现零逆差?

美国的要求很直接,就是以关税为筹码,逼迫所有国家和美谈判,如不听话就舞起关税大棒。

有分析认为,关税大棒之下向美国妥协,虽能在短期内换取关税的豁免或延期,但从长期来看,并不具备可持续性。由于美国制定关税的依据是各国对美贸易顺差幅度,所以即便一些国家选择妥协,以换取关税在短期内的延期或豁免,但长期来看,仍有反复上升的风险。

回想1980年代,日本在美日贸易战中妥协,忍气吞声地接受自愿出口限制、签署《广场协议》,但美国仍不善罢甘休,通过《超级301条款》持续施压,最终导致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

一味忍让只会换来霸凌者的变本加厉。

在国人熟知的"完璧归赵"故事中,面对秦国以十五城换和氏璧的陷阱,“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赵国群臣多主张妥协。此时,唯有蔺相如挺身而出,以"璧碎人亡"的决绝姿态震慑秦王,最终完璧归赵。

这场中美关税战本质上是美国试图通过经济施压改变中国的产业政策。若不反制,可能传递“妥协换制裁”的错误信号,导致更多单边措施。所以,中国的对等反制既是维权,也是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贸易秩序。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中美竞争将长期存在,但“脱钩”并不符合双方利益。中国反制美国关税具有短期必要性,然反制是必要但非唯一手段,长期需避免陷入“以牙还牙”的循环。

中国不仅要有反击关税霸凌的勇气,更要有智慧去对冲关税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的策略需兼顾"斗争与合作"的平衡:在可妥协的领域灵活应对,在核心利益上坚守底线,同时通过扩大开放降低对美依赖,逐步重建战略互信。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