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强行”是坚持不懈,不是强力作为
发布时间:2025-04-12 09:53 浏览量:6
——《道德经容易误读的地方》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本章都是警句。后面部分容易误解的是“强行”和“死而不亡”。
“知足者富”,知道满足才会富有。这句话从字面上很好理解,但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做不到。为什么?人的本性欲望太强,贪心不足。人解决温饱后就要精神享受;有了一百万还想两百万;当了侯王总想称霸天下;因为他没知足。所以,老子在第四十六章进一步强调: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是指正常的满足,非正常的奢望是永远满足不了的。
“富”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还可以是精神层面的。那么扩展一下来说,知道满足才会少欲,知道满足才会幸福,知道满足才会快乐,常乐就健康长寿。不知足的人欲壑难填,永远得不到幸福和快乐。这是人的心理问题,接下来老子说行为:
“强行者有志”,持之以恒身体力行的人才有志气。这里的“强行”古今都有误解:
河上公章句是:“人能强力行善,则为有意于道,道亦有意于人。”
王弼注: “勤能行之,其志必获,故曰‘强行者有志’矣。”
台湾学者南怀瑾说: “什么叫做真有志气呢?老子说,把做不到的事情硬做到了,这才叫做有志气。”
现代汉语是把“强行”作为一个词来理解,则是强制进行,强力作为的意思。
古代汉语单字单词的多, “强行”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强,意为刚毅、坚毅、固执;行,是指从事、实施、行动;“强行”就是持之以恒的行为。一个人若想有所成就必须付诸实践,身体力行,而且要持之以恒,不能束之高阁空想一大套。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也有这方面的意思。所以,有志气的人才会有成就,有成就才会快乐,快乐就会长寿。
“不失其所者久”,坚守根本不忘初心的人才能长久。
这一句关键是这个“所”字。“所”在这里为名词,常用词为住所,处所,地方;其所,就是他的地方和根基。比如,死得其所,字面意思就是死后能得到合适的地方,引申为死得有价值,有意义;不失其所,就是不失去自己的根基,或者说不忘本。不忘本才能源远流长,才能根深柢固,才能长生久视。
“死而不亡者寿”,肉身死了精神永存的人那才叫长寿。
这就是老子的长寿观,或曰长寿之道,与常人完全不一样。老子讲的长寿之道,不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还提高到了精神层面。生理上的长寿毕竟是短暂的,哪怕你活到两百岁那也是亿万年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精神上的传承才是永垂不朽,才是真正的长寿。
亡,本义是逃离、出走。常用意思是:死亡,逃亡,灭亡等。这里是灭亡的意思。不亡,也作不忘,即不灭。精神永存千古流芳。
“死而不亡者寿”,诗人臧克家写的《有的人》就是最好的诠释: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 “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就提出了非常正能量的人生观。自此以后,中华民族人才辈出,英雄人物层出不穷。像孔子,孟子,屈原,秦始皇,李世民,岳飞,文天祥等等是永垂青史活在人们心里的。
所以,人活在世上还是应该留下点什么,不能稀里糊涂地虚度一生。那些谋求灵丹妙药以达到长生不老的人,还是醒醒吧!伟人说过:“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