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根:铸就丰碑有斯人——怀念杰出的百科全书编辑家金常政先生

发布时间:2025-04-11 22:04  浏览量:25

2025年4月2日,我从朋友处得知,著名的百科全书编辑家金常政先生已于昨日与世长辞了。金先生享年96岁,已属上寿,他在与病魔纠缠数年之后,于深夜之中安详长眠,按照中国传统当属“喜丧”。然而于我而言,还是感到难过和悲伤。我为自己失去了一位好老师而难过,为出版界又失去了一位成就卓越、德艺双馨的编辑大家而悲伤。

我随即给金老师的女儿金晶打电话,金晶大姐告诉我,父亲是唯物主义者,早就做好了辞世的思想准备,并且嘱咐家人后事从简、至亲办理,不对外举办告别仪式。这也正是金老师生前任职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只在社内的微信公号上发了一份简短讣告的原因。

玉走金飞,岁月如梭。属于金常政先生的辉煌岁月已经是多年之前的事了。现在的人们,知道金常政先生的为数不多,就连出版界的从业者,恐怕也对他知之甚少。然而,论及中国当代的百科全书事业、论及当代出版的光辉历史,金常政先生都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绕不过的存在。

金常政晚年生活照

我国自古就有编纂各种字典、类书、名录、表谱、图谱等工具书的传统,其中的“类书”,比如《皇览》《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主要是摘录、汇编各种文献的原文,按内容分门别类,重新编列,以供查检和征引。类书与后世的百科全书有相似之处,但它只是汇集前人的著述,“荟萃成言”,辑而不作,即不是重新组织语言来介绍各种知识。因此,类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

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通常认为肇始于从法国文学家、哲学家D.狄德罗和数学家、哲学家J.le R.达朗贝尔主持编纂、1751年~1772年间陆续问世的《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狄德罗《百科全书》集中体现了众多进步思想家和杰出学者的智慧,用全新的唯物主义观点汇集了真正的科学知识,宣扬了信仰自由和人道主义精神,因而成为百科全书编纂史乃至人类思想史上的丰碑,参加百科全书编辑的狄德罗、达朗贝尔、C.-L.de孟德斯鸠等人,也以“百科全书派”(Encyclopedist)自号,宣传新思想、新道德、新知识,批判各种传统制度和意识形态,形成了当时法国社会上一股强大的进步的政治力量。

狄德罗为现代百科全书奠基之后的200多年间,世界上已有百余个国家出版了数以千计的各种类型、风格、规模的百科全书,包括《不列颠百科全书》《布洛克豪斯百科全书》《美国百科全书》《拉鲁斯百科全书》《苏联大百科全书》《世界大百科事典》等等。

“百科全书”一词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至50年代,不少志士作过编纂百科全书的努力,但皆因不合时势,未成大业,直到《中国大百科全书》开纂。

1978年,刚出“秦城”不久的姜椿芳先生上书倡导编纂出版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得到学界和出版界的普遍响应,也得到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全力支持。经中央批准、数十个部委参与,在以胡乔木、姜椿芳等人为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的主持下,2万多位专家学者经过15年坚忍不拔的努力编纂而成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终于在1993年8月全部出齐。

全书共74卷、12568万字、77859个条目,含有5.9万幅图片,所收知识涵盖了66个学科或知识门类,工程浩大,巨制皇皇。全书在充分总结200多年来世界各国编纂百科全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纵览古今、吸纳中外,高度概括地记述了各学科、门类的基本知识,体现了世界眼光、中国特色,具有极高的查考、学习和收藏价值。全书的出版,及时满足了改革开放初期广大读者对知识的渴求,有力配合了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当时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成为20世纪末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正因为如此,是年10月8日,中央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国大百科全书》胜利完成庆祝大会”,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450位专家学者和编辑出版人员代表,江泽民总书记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并且向参与这项工作的两万余名学者专家和编辑出版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纪念大会前夕,记者卢新宁在9月3日的《人民日报》发表长篇专文《铸就中华文化的丰碑——记〈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撰出版》,生动记述了全书的编撰历程,特别提到了第一卷《天文学》的编辑出版情况,提到了该卷责任编辑金常政先生曾经提出的“大百科精神”,卢新宁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问世比喻成“铸就中华文化的丰碑”,恰如其分。

金常政晚年工作照

在铸就《中国大百科全书》这座中华文化丰碑的一长串名字当中,金常政先生无疑是一个闪亮的名字。金先生把毕生所学所思融入到百科全书的编纂体例、规范与精神,是一位参与开创百科全书事业、铸就这座文化丰碑的重要人物,是在参与铸就丰碑的同时也把自己镌刻在碑上的值得永远怀念的百科全书编辑大家。

金常政先生写过一部自传体的《流年三部曲——走向百科全书之路》,认为自己人生的前两部曲即“青春交响曲(1948~1958)”“蹉跎二十年(1958~1978)”都是为第三部曲“大百科行(1978~1998)”准备的,“大百科行是我们真正人生的开端”。可见,他是那样地看重自己所参与的百科全书事业。

金先生1929年生,辽宁沈阳人。1948年10月,他在锦州中学读高中三年级的时候,锦州解放了,于是投入地处北大营的“冀察热辽联合大学”教育学院学习,这是我党创办的干部学校。1949年1月,被组织上派到位于哈尔滨的“东北民主联军总部附设外国语专门学校(简称哈外专)”学习,与阎明复同学。

1949年11月,被选调到位于北京、由中央编译局新创办的北京俄文专修学校(简称俄专,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学习,校长是编译局局长师哲。1950年11月毕业后,被分配到军委防空司令部,这在当时是令同学们羡慕的职业。在防空司令部,主要是给苏联军事顾问团的专家做翻译,并一度被借调到华北防空司令部、华南防空司令部。

1951年被借调广东防空司令部

1952年,在军委防空司令部翻译室,金先生“交了个朋友,而且是对我一生关系重大的朋友”,这位无言的朋友就是《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从此,他就和百科全书结下了一生不解之缘。

此后,金先生经历了反胡风和肃反运动中的“挨整”,1958年转业到北京市工业科技研究所。在研究所,做过文字翻译、资料汇编,其间常去北京图书馆翻阅百科全书。1964年,研究所并入北京市工业生产委员会后,金先生下放到北京电子仪器厂,先是摘译外文资料,不久开始编辑厂里的内部刊物。

1958年在北京工业科技研究所编《工业消息》报

1968年,进一步下放到仪器厂的金工车间,成了真正的工人,用金先生自己的话说,“下坡路终于走到底了,知识分子变成了体力劳动者”。不过,金先生没有气馁,在车工组,他当了6年车工,勤学苦练后,他的车工技术达到了六级工水平;在技改组,他参加的“技改”后来得了一等奖;在技术科,他当上了技术员。在1958~1978年的“蹉跎二十年”期间,金先生并没有蹉跎光阴,而是抓紧时间,“读了不少书,为后来编百科全书备了货”。

1968年后,开了6年车床

1978年,那是一个时代的春天,这在49岁的金常政先生身上得到了灿烂的映射,金先生和他的夫人张曼真成了第一批调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人。从此,金先生在姜椿芳、刘尊棋、倪海曙等老一辈文化人的带领下,开始了编纂百科全书的艰辛探索。

金常政和夫人张曼真

编纂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其实很难。最大的难,是“知识体系”和“编纂体例”的建构。“知识体系”,指的是大百科第一版首次为我国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国家知识体系,这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创新。在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百废待兴的年代,2万多名专家学者及编辑人员组成的第一代百科人,以实事求是、敢破敢立、严谨认真、集思广益的作风,建立和完善了包括66个学科门类的、比较完备的、现代化的国家知识体系,推动了譬如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环境科学、财政金融税收、航空航天、轻工这些当时还不成熟的学科或专业门类的建立和迅速发展,同时打破了一些过去的学术禁区、政治雷区,恢复了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的历史本来面目。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巨大的文化成就。第一版的问世,在及时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各学科、各知识门类的自身建设和发展。

1979年5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编委会在苏州雕花大楼召开

“编纂体例”指的是大百科第一版确立了我国百科全书编纂的基本要求与方式方法,在我国第一次建立了百科全书编纂标准。金常政先生作为大百科第一版的核心成员,在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和姜椿芳总编辑的直接领导下,参与了全书总体框架和卷目的设计;作为大百科第一卷《天文学》的责任编辑,协助众多天文学家,参与建构了“天文学”学科知识体系;作为较早研究国外百科全书的专家,更是在姜椿芳先生委托下,对英、美、法、德、苏、日6国的百科全书进行系统调研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起草了《中国百科全书编辑条例》和《中国百科全书编辑方针和出版计划》,后来形成统一的《中国大百全书编纂体例》。《编纂体例》是编纂百科全书的“设计图”和“施工图”。这个《体例》经众多编辑专家参与完善,在编纂实践中不断补充修订,对于顺利完成大百科第一版的编纂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86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编辑组在杨溪海峰印刷厂,左起:周志成、谢景臣、金常政、戴中器、李元、黄鸿森

此后,《中国大百科全书编纂体例》也成了编纂各种百科全书、百科类工具书的基本遵循和参照。以这个《体例》为主要基础,后来形成了相应的国家标准,即《百科全书编纂基本规范》(GB/T 31076-2014)。也正是有了这些体例、规范作指导、作参照,各种各样的百科全书、百科类工具书才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至少出版了数百种。

几十年来,在胡乔木、周光召、陈奎元等领衔的众多专家学者的努力下,在姜椿芳、梅益、徐惟诚、杨牧之等历任总编辑、总主编领导的广大编辑出版人员的努力下,《中国大百科全书》已经先后出版了第二版、第三版,出版了简明版、少年儿童版,出版了各种专业百科全书和地区百科全书,还翻译出版了《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各种版本以及《苏联百科辞典》。

金常政先生参加了大百科第一版编纂的全过程,对于第一版的顺利编纂出版居功至伟,被誉为“中国现代百科全书编纂的奠基人之一”。第一版之后,金先生还以顾问等身份,参加并开创性地推动了《农业百科全书》《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等专业百科全书,《黑龙江百科全书》《北京百科全书》等地方百科全书,以及《奥林匹克运动百科全书》等专题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他还参与指导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中华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等重大工程的编纂出版工作。

金常政先生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辑,退休后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学术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编辑学会顾问、中国索引学会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他是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1年6月被中共中央表彰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金常政先生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他丰富的著述上。他将百科全书编纂工作的实践总结、归纳、提升为百科全书编纂理论,开创了中国的“百科全书学”。他先后出版了《百科全书编纂概论》《百科全书及其编辑研究》《百科全书、辞书、年鉴:研究与编纂方法》《话说百科全书——百科全书编辑札记》《百科全书学》《百科全书论》《百科全书编纂学》等一系列专著,先后发表论文、散文、书评约300篇。

他的著作,系统阐述了百科全书的历史源流、性质特征、编纂方法、编纂实践,对中国古代的类书以及工具书、辞书、百科全书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入分析,对专业性百科全书、地域性百科全书、少儿百科全书以及百科词典、百科年鉴作了专门论述,对电子版和多媒体百科全书、网络百科全书也作了先导性的研究。这些研究,至今仍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金常政先生还是翻译家和诗人。作为翻译家,他翻译或与人合译过的作品有:《百科全书》《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与百科全书》,小说《所罗门王的宝石矿》《阿芒得骑士》,剧本《苏丹的困境》等。金先生还作为编译委员会主任,组织翻译和编辑出版了《剑桥百科全书》。

作为诗人,金常政先生在1978年与萧军、姜椿芳、楼适夷、杨小凯等8人发起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民间诗社——“野草诗社”,曾公开发表诗词作品200余首,并出版过诗集《两味集》。

1982年与萧军在野草诗会上交谈

野草诗社社员

他与张曼真女士伉俪情深,工作上相互支持,生活上相濡以沫,在夫人罹患帕金森症的10年间,几乎将全部心力都用来陪伴、照料夫人,并出版有书信集《我们的两地书》。金先生的自传《流年三部曲——走向百科全书之路》,记录了一位现代知识分子艰辛复杂的成长历程,体现了他一生无怨无悔、知识报国的情怀。

金常政和夫人张曼真

金常政先生一生经历复杂,换过很多岗位,认识的人也很多。他有很强的“知识分子味”,对领导、朋友、同事坦诚相见,而又保持独立人格和见解,爱憎分明。他对引领他走向百科全书之路的姜椿芳先生始终充满敬意和爱戴,始终奉姜老为师。他对阎明复、萧军、刘尊棋以及周志成、林盛然、黄鸿森、冯雪明、张遵修等众多的朋友和同事都有独到的评价,譬如刘尊棋的“学者风度”,华罗庚的“威严”与执着,张钰哲、王绶琯两位天文学泰斗各自的特点,刘瑞龙的“神农”精神,周志成不愧是“好人”,赵仲元“热情仗义”,冯雪明“是很好的同志”。对于一些他不认同的人和事,在保持尊重的前提下,也敢于亮出自己的见解,不予苟同。

金常政(左一)与姜椿芳(右二)在一起

金常政(右二)与阎明复(右三)等在一起

金常政先生对待后进总是鼓励、关怀、帮助有加。我算是个例子。大百科第一版每一卷后面都附有一个“大事年表”,通常由该卷的学科专家编写。比如《天文学》卷《天文学大事年表》,由天文学史研究专家薄树人先生编写。

我在大百科《机械工程》卷做学科编辑时,社外的专家由于时间紧、撰稿工作任务重,无暇撰写“大事年表”。当时的主管社领导金常政老师和部门领导冯雪明老师就鼓励我来编写,这在当时非常尊崇专家、而我还只是一个出道仅几年的小编辑的情况下,算是很大胆的设想和很高的信任。在金老师等人的指导、帮助下,我最终完成了《机械工程大事年表》的编撰任务,这也是当时第一份由社内编辑编撰的百科“大事年表”,受到了社内外专家的肯定。从此,我更加坚定了做好编辑工作的信心,也将金老师等人视为终身的老师。

1987年5月《中国大百科全书·机械工程》卷编辑组在上海发稿。左起:程力华、冯雪明、金常政、王樵裕、刘伯根

此后的几十年,我曾多次向金常政老师请教编辑工作,也听他讲一些掌故和见闻,每次都获益匪浅。遗憾的是,我与金老师虽然都住在方庄小区,相隔不远,但我总是要忙着上班,去看望他的次数不多。最后一次去看他,是去年2月23日,元宵节前一天。他已95岁高龄,精神尚好,思维清晰,我们细谈了1小时45分钟,实在是怕他太累,我才恋恋不舍的告辞出门。不久,金老师给我写了份邮件,写到:

伯根:

太谢谢你的鼓励!你是我很敬佩的人,我深深记得你个人手编《大百科》机械卷的“大事记”的事,还记得你任大百科总编室主任时在我办公室的那番谈话吗?这一切都在我的记忆中。你早就离开大百科还这么想着我,使我非常感动!你了解我,我一生奋斗不已,如今行将就木,对人对己不留遗憾。也算无愧无怨,夫复何言,得你知心知音,足矣!再次谢谢!附:“西德瑞士纪行”

祝万事如意!

常政

2024.3.7

这封邮件,表明了金老师一生未留遗憾、无愧无怨的心迹,也表达了对我这个学生的热情关怀与鼓励。唉!没想到,这就是我与金老师最后的交流了。

金常政自撰的墓志铭

敬爱的金常政老师,您一生勤奋,愿您从此安息吧!

本文作者刘伯根原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现为韬奋基金会理事长。

校 对:马 葵

编 辑:陈 麟

复 审:张维特

终 审:宋 强

©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中国书业最忠实的观察者和记录者

新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