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之变:宦官赵高怎样从秦始皇手中攫取到左右天下的巨大权力?

发布时间:2025-04-11 19:09  浏览量:7

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的车马队伍缓缓驶离沙丘。

眼尖的人或许会发现主车,即秦始皇所乘坐的车被悄悄换了,变成了一辆可以调节冷暖的凉车。

虽然每到一地的程序都照旧,地方上经由宦官之手向秦皇呈上餐饭,官员们就跪在车马旁汇报各项事务然后离开。

但人们会发现赵高和三四个秦皇最宠信的宦官如临大敌,须臾不离车驾半步。而秦皇也不再单独召见人谈话,甚至一连几个钟头坐在车驾里面不发一声。只是由宦官接收奏章并转呈到车上,等批复之后再交给地方。

似乎秦皇在无声无息中向着咸阳而去,其中还带着一些焦急。

而到了九原之后,因为天气炎热,秦皇的凉车中竟然散发出一股浓烈的臭味。对此赵高不以为然地解释:秦始皇爱吃鲍鱼,就随车带了一些。天气炎热,有点臭味也正常,等尽快返回咸阳后就好了。

......

这便是沙丘之变后所发生的事情。

通过这件事,可以了解到赵高和他的小伙伴们不仅胆大妄为,而且心思缜密。

庞大的秦帝国在失去秦始皇之后,还犹如僵尸一般运作、行进着。

随后这一行人到了咸阳,便发布了两条消息:扶苏、蒙恬因罪而被赐死,胡亥依照始皇遗诏继位登基,是为秦二世。

这沙丘之变,疑点重重,其中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惊天密谋?赵高是怎样攫取到足以左右天下形势的巨大权力?无比强大的秦朝为何仅仅只坚持了短短三年,就会被赵高这个宦官凭一人之力给搞垮?

沙丘之变

秦朝远没有它表面看起来那么强大。甚至在某些领域还存在一些隐忧。

先了解一下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的构架。

朝堂上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是百官之首,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在丞相之后,负责掌监察百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议论政务,皇帝作裁决。

而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一郡。

这个系统虽然严密但是存在几方面的突出问题:

1、官僚体系被严重削弱

朝堂上本来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方制约。这些职位多掌握在外卿手中。

过去秦国的管理体系,主要是文官和武将两个系统,不是武将靠军功高出一头,就是文官靠外交连横占尽风头。而秦王则居中协调,稳坐钓鱼台。

但秦始皇显然不满足于此。

首先打压武将系统。

太尉经常空置,说明武将这方在朝堂上没有啥发言权。

这个局面其实在统一前就存在了:

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

秦军一哥王翦,和他的儿子王贲一起灭掉了五国,对天下一统可谓是厥功至伟,可王翦父子在统一后就带着赫赫战功解甲归田了。剩下的几个将军,比如蒙恬、蒙毅、冯劫等人,因为所获取战功分量不够,所以在朝堂上缺乏足够的地位和影响力。

这样看来秦国武将整体上是处于被压制的状态。

文官也好不到哪里去。

在秦朝的构架中。丞相又被分为左丞相和右丞相,造成丞相职位内部也产生牵制与内耗。

而就这秦始皇依旧不满意,还安排了御史大夫来监察百官。本来丞相的职责之一就是统领百官。御史大夫直接将丞相的监督处罚权给分走了,那么丞相就只剩下行政权,也就是丞相只能负责发号施令,但要是百官不听他也没办法,只能由御史大夫出面监督。

这样搞显然很多时候各方会产生纠纷,相互扯皮。怎么办呢?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议论政务,皇帝作裁决。

也就是说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只是负责前置的筛选而已,小的问题由他们接手负责自己处理,大的问题全得依靠皇帝定夺。

比如李斯,他虽然参与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所有关键性决策,像逐客令、设郡县制、焚书坑儒等,但参与形式有限,大多都是以说服、上书、进谏等方式。他并没有独当一面地实施过某项重大事务。此外他没有人事权,没有兵权,更没有封地。可以说没有任何自己的势力,是个纯正的孤臣。

虽然贵为左丞相,但他事事参与但事事都不负责,完全是扮演着一种技术官僚的角色。

2、宗室贵族被无限削弱

郡县制存在一个严重的隐患。

那就是砸了六国贵族的饭碗。失去了封地的贵族们不仅不再管地方治理,反倒自己开始四处搞事。而仅仅靠着单个郡县的能力,远不足以应对这些旧贵族的反扑。最后只能被起兵的贵族们各个击破,直至整体性崩溃。

其实秦国早就有人发现了郡县制的问题,并特地向秦始皇提出反对。

比如公元前222年,丞相王绾就建议:

诸侯初败,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无以填之,请立诸子。

王绾建议在边疆和偏远地区还是保留诸侯王,从而具备资源和实力来镇守四方。

但秦始皇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为由罢其议。

郡县制,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秦朝引以为傲的一大特色。要是这都被质疑,秦朝还能拿什么来治理天下?所以这个没得谈。

郡县制运行七年后,反对声更多了。

公元前214年,在秦始皇的盛大的寿宴上,齐人淳于越站出来大声反对。

淳于越说:“现在陛下您虽统一天下,但子弟却还是平民百姓,若一旦出现了田常、六卿夺权篡位的祸患,在朝中又没有强有力的辅佐之臣,靠谁来相救呢?”

秦始皇一听,气炸了:在我的生日宴上提这个问题,你这是几个意思?于是将这个建议和淳于越一起,交给李斯处理。

李斯接手后,啥也没说,干净利落地来了个“焚书坑儒”。

随后大泽乡的怒吼,惊醒了帝国的幻梦,原来看似完善的郡县制是如此不堪一击。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搞事情之后,势力逐步壮大直至横行无忌,各个郡县根本无力反击,要么响应陈胜,要么就只有力求自保而已。

而宗室贵族只能眼睁睁看着,啥也做不了。

3、集权的君主快要被累垮

丞相、御史大夫等人权力少得可怜,导致他们仅能处理数量极其有限的事务。这就导致秦始皇就像一个大家长一样,事必躬亲: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秦始皇每天要看的竹简重量要用衡石来考量。这个“衡石”有多重呢?据学者推算,约为30.8公斤,而这么重的竹简,其篇幅相当于31.79万字。

一天看三十多万字,不看完不休息。但这些竹简秦始皇不是就看看而已,还需要分析做决策的。

打个比方,如今就是每天看三十多万字的小说,看完之后能够构思出自己的框架和思路,可以供人家按照此框架再写N本新小说。

而秦始皇像这样,一干就是将近十年。

就问这个强度,谁能受得了?

所以君主集权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那自然是没得说,但就存在一个问题:特别费君主。

这不,从公元前221年天下一统开始,秦始皇刚干满十年就撑不下去了。

统一六合

面对高强度的工作,秦始皇坚持了几年就不行了。没有了健康一切都等于零嘛。

所以从统一后的第三个年头开始,秦始皇开始注重养生起来,他开始四处巡游求仙。

从公元前219年到公元前215年,他将东方沿海、江淮流域以及北方等地游了个遍。

既旅了游,放松了心情,又可以访仙问道,争取长生不死,何乐而不为呢?

看来统一前后几年,实在是把秦始皇累坏了,他这是报复性休息。

秦始皇放松一下,对他个人而言当然是好事。但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庞大的帝国是围着他转的,现在他云游不管事了,他所肩负的责任由谁代劳呢?

赵高便由此走上前台。

赵高本是司法专家。秦朝建国后,提倡“车同轨、书同文”。于是赵高就紧跟领导的要求走,练得一手标准的篆书。

他被公认是秦汉时期的书法大家,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汉、吴三朝书法家五十九人,中有赵高。

依靠才艺,赵高从众多司法专家中脱颖而出。

秦始皇听说赵高紧跟政策,字练得好,人又勤奋,加上精通法律,于是决定提拔他为中车府令掌皇帝车舆,还叫他辅导胡亥学判案子。

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

秦时太仆是九卿之一,负责管理国家的车马交通,相当于如今的交通部长。而中车府令是太仆的属下,属于中层官员。

但这个职务具有某种特殊性,虽然级别不高,可他负责皇帝的车马管理和出行随驾,甚至亲自为皇帝驾车。作为皇帝身边的亲信,他涉足秦国权力的核心和中枢,触摸到举足轻重之机要,如果时机适宜,可以直接影响天下政局,今后发展前途自然不可限量。

我们还可以举三国时期曹叡手下两个秘书刘放、孙资的例子。

这两人,是老资格的秘书了。曹操刚受封魏王时,两人就已担任秘书郎。到魏明帝曹叡继位,他们在朝廷的中枢从事秘书工作近二十年。

因为他们已经无可替代。

而帝总摄群下,内图御寇之计,外规庙胜之画,资皆管之。

曹叡在位的十余年间,处理日常政务、出师用兵等大小事务,都由他们二人亲管。

这说明他们已经获得了部分决策权。特别是在曹叡临终前,这两位秘书甚至抓起曹叡的手,强迫他写诏书。

放曰:“宜为手诏。”帝曰:“我困荐,不能。”放即上床,执帝手强作之。遂赍出,大言曰:“有诏免燕王宇等官,不得停省中。”皆流涕而出。

这两人成为中书省主官,但其真实的权力则接近汉代丞相,堪比托孤重臣。

中护军蒋济曾上书,认为二人的权力太重,应该加以提防,避免专权之祸,曹叡没有采纳。

其实不是曹叡不想采纳。他之前为了图省事,将大小事务都交给刘放孙资,现在整个朝廷系统的运行都掌握在他们手中。离开了他们,这套系统要重新运转起来,又要找谁把方方面面的人给协调起来?

赵高的情况,就和刘放、孙资完全一样。

难道以秦始皇的雄才伟略,会没有意识到权力旁落了吗?不可能。

事实上秦始皇还真想打压一下赵高。

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

赵高处在那个位置上,会犯什么大罪?无非就是权力太大,越过了秦始皇所能容忍的红线而已。所以秦始皇一度想让赵高死。

但秦始皇终究还是放弃了。

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看到没有?为什么秦始皇会赦免赵高?还不是因为其敦于事,办差事办得好?

也就是说此时的秦始皇和曹叡一样,虽然很讨厌权力被侵吞,但秦始皇得要去访仙问道啊,把赵高干掉了,一时间还有谁能够接替他?此时赵高也差不多掌握了大半个秦朝的运转体系了。迫使秦始皇不得不出手干预一下。

但秦始皇的真正用意并不是想杀掉赵高,而只是想借这个机会将他敲打一下,让其乖乖听话,不要肆意妄为。仅此而已。

这说明秦始皇已经无奈接受了其权力被转移到赵高手中的事实。

此时的赵高,虽然地位不高,但实际的权力已经远超过了李斯,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秦朝的二把手。

在秦始皇极端集权之下,赵高渐渐成长为一个巨大的权力怪物。

秦始皇巡游天下

沙丘之变,赵高是如何操控全场的?

到了秦始皇死时,赵高就几乎代替其掌握了权力中枢,具备了掌控朝堂,调动军队的实力。与之相比,李斯相当于冢中枯骨,只是个有名无实的丞相罢了。

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赵高一个小小的中车府令,就能给丞相李斯讲道理。

赵高掌握了朝廷实际的权力,并且还得到胡亥的背书,在强大的压迫感面前,李斯几乎不具备任何抵抗的能力。

赵高抓住李斯极力想保住权力的想法,用三步让李斯同意合作。第一步,指出李斯必败的结局:倘若扶苏继位,蒙恬必将任丞相,李斯就得靠边站;第二步,让李斯产生危机感:纵观大秦历史,凡是被罢相之人大多被杀,不仅位子丢了,命也保不住;第三步,给出解决方案:如果支持胡亥继位,他李斯不仅能继续当丞相,还能福及子孙。

李斯也这么想,既然没有了退路,不如跟着胡亥搏一搏,于是全盘接受了赵高的提议,转而支持胡亥。

李斯是外卿势力的代表人物,在得到李斯的支持后,赵高相当于征服了整个外卿势力。

国君的权力加上外卿势力联手发起的攻击,对于扶苏蒙恬而言,基本上等于是无解。

前面说了蒙恬作为武将,因为缺乏军功的支撑,他和家族的影响力、势力都极为有限。他没法支持扶苏反抗。

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扶苏没有重要职务,在朝中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话语权,此外又无封地无势力,这样的公子实在是太苦逼了。而蒙氏家族只是处在李斯之下的一个外卿家族而已,势力还不如李斯家族。就算蒙恬与扶苏联手,带着三十万没有根据地、没有后勤保障、没有盟友的军队,又怎么能斗得过赵高、李斯呢?

所以为了家族的安危,蒙恬只得放弃抵抗,和扶苏一样自尽而亡。

于是沙丘之变由此尘埃落定,赵高完成了权力变现,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通过扶持胡亥上台,胡亥成为名义上的君主,而赵高则想办法不断蚕食原本属于秦始皇的所有权力。

赵高被封为郎中令,向丞相之位又迈进一步。

赵高

人们或许会感到惊诧:除了李斯之外,右丞相冯去疾也同时被赵高铲除。秦朝官僚系统首脑同时被一扫而空,可见其是何等虚弱和不堪一击,这在历史上都是少见。

因为他们的权力都被秦始皇给没收了。后来这份权力又辗转到了赵高手里。

无权无势力的他们,就跟空架子差不多,在关键时刻又能拿什么和赵高抗衡呢?

胡亥继位后过起了穷奢极欲的生活。既然秦始皇的权力都被赵高所架空了,他这个来路不正的秦二世又能干些啥呢?还不如好好享受一番罢了。

这样一来,赵高侵吞权力的进程又进一步大大加快了。

此时的赵高,其目标已经不是丞相之位了,他既然已有权力之实,接下来就想获得权力之名,真正地成为一国之君。

虽然赵高一时插手不了军队,但通过击垮军界实权人物蒙氏家族,赵高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威慑力。那么接下来,就该收拾宗室势力了。失去宗室的支持,胡亥就相当于被除去了羽翼。

当然赵高的理由,是巩固胡亥的地位,让这些讨厌的宗室不会再威胁胡亥。据史书记载,赵高一次就在咸阳杀掉了胡亥的12个兄弟,将10名公主碾死于杜邮,宗室贵族为之一空。

接下来,赵高就要培植自己的势力了。赵高排挤掉了一大批直言敢谏的忠臣。之后又将大批亲信安插在朝廷的要害位置。比如他的兄弟赵成,被任命为中车府令;他的女婿阎乐,则当上了咸阳县令。

随着赵高的势力的膨胀,赵高和李斯最终到了图穷匕见的时刻。

李斯和将军冯劫、右丞相冯去疾一起联名上奏胡亥,建议暂停阿房宫的工程,减少边区戍守和转输,以缓解民愤。

本来胡亥在赵高的阴影下就过得很憋屈,就一点小爱好还被李斯给攻击,胡亥的情绪就爆发了。

赵高正好借题发挥,迫使冯去疾、冯劫自尽。

接着赵高又通过严刑拷打,迫使李斯承认密谋反对朝廷。

当然李斯之所以没有像冯去疾、冯劫那样自尽,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有雄辩之才,足以说服胡亥赦免他。

可惜赵高不会再给李斯这个机会了。

......

公元前208年七月,即秦始皇去世整整两年后,李斯被杀。

在临死前,李斯已经感受到秦亡的气息:

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麇鹿游于朝也。

现在天下有一半都成了陈胜吴广等义军的势力范围,但二世却还是猪油蒙了心一般不醒悟,有赵高这样的“贤臣”辅佐,秦朝算是完了。我已经提前看到反贼打进了咸阳城,伟大的咸阳将沦为一片废墟!

李斯的判断是十分正确的。

在除去了李斯之后,赵高就再没有了对手,他的势力开始无限膨胀。

但秦朝最初的框架,就是强势的君主和权力有限的臣子一起组成。

现在赵高正野心勃勃地着手一项庞大的工程:不仅着手替代君主,而且还在不断打压臣子们。他试图用休克疗法,将秦始皇的权力构架给彻底抹去。

那时候还没有曹操的霸府一说,要将公共的权力转到他私人体系中,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显然赵高还不具备马上成为君主的实力,而他的亲信也不足以立马就代替那些忠于秦廷的大臣们。

短时间的新旧交替,酿成了一场灾难。

秦朝的权力中枢由此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而朝廷对于地方上的约束力也不复存在。

军队系统的将领们纷纷单干,比如章邯等是李斯的人,逐步脱离了赵高的掌控,不再为其卖命,直至投奔义军。

也就是说秦朝的军、政两条线都全被赵高给搞崩了。

赵高是个好的破坏者,但绝不是合格的建造师。他快速抽掉了秦朝的框架,但是他又一时难以构建新的框架。就在秦朝大厦摇摇晃晃之际,又碰到陈胜吴广、刘邦项羽等专业施工团队。

于是秦朝大厦终于轰然倒塌。

强大的秦朝如过眼云烟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