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流过的地方】⑥ 送水到梢——千年治水智慧的传承
发布时间:2025-04-11 13:06 浏览量:7
4月11日8时28分,历时70小时,在西干渠管理处职工的徒步接力下,完成了112.7公里水头护送,黄河水安全抵达干渠梢段,西干渠各直开口将依次打开,为灌域内102万亩农田灌溉供水。
送水到梢再依次开灌的方式,延续了古人封俵渠水灌溉法,为保证渠道灌溉均衡受水,每次放水后,须先将支渠斗口封闭,“逼“水到梢,叫“封水”;在封的同时根据干渠进水量情况,对于上中游灌溉多和田高灌水较难的支斗渠,酌情分配给适量的水量,使与梢段同时灌溉叫“俵水” 。这条始建于1959年的现代水利工程,其肌理中却流淌着两千年的治水基因,一代代治水者用智慧在塞北戈壁编织出“塞上江南"的水网经络。
开灌时节话古今
两千年前,李冰父子在都江堰首创"分水鱼嘴""飞沙堰",通过"四六分水"实现旱涝平衡,更以"三石人"观测水位,精准调控支渠水量,确保"送水到梢"——让最末端的农田也能喝上岷江水。秦汉时期的宁夏平原上,先民们用骨耜在黄河滩涂划出第一道引水线。他们创造的"鱼嘴分水"技术,利用黄河自然弯道形成的环流力量,实现了四六分水的精妙平衡。古人以竹笼装石作堰、依势导流的智慧,至今仍是水利人传承的“水到田头“的初心。西干渠在渠道改造中,保留了古代渠系的天然坡降设计,利用1/3000的自然落差实现自流灌溉。
数字赋能守匠心
量水而行越千年
干渠里的粼粼波光倒映着历史年轮,从竹笼杩槎到智能水闸,从铜壶滴漏到量子计时,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对水的敬畏与智慧。当无人机巡渠的嗡鸣与青铜渠锄的铿锵穿越时空交响,我们读懂:真正的智慧,从来都是对传统的创造性作答。
- 上一篇:文学|题苟溪十景(组诗)
- 下一篇:小学生自主设计阅读长廊 开辟“流动阅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