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人生的几位导师,各个鼎鼎大名!

发布时间:2025-04-07 20:21  浏览量:7

写在前面:

美国《新闻周刊》在2000年评出最近一千年全世界40位智慧名人,中国人占三席,分别是:成吉思汗、左宗棠、毛泽东。晚清名臣治世能臣-左宗棠力压群英,如一颗璀璨的星星,在茫茫夜空中闪烁。

论科举,左宗棠3次会试都铩羽而归,一生只得一个举人身份,最后去世时谥号为“文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谥号,我们后期再续)。

论历练,左宗棠年过40岁才跻身军政界,充当张亮基和骆秉章的幕僚。在经历了“樊燮弹劾”事件后,更是心灰意冷。后在曾国藩的极力保举下,办团练,办楚军,一出道就所向披靡,年过半百担任巡抚,拥有朝廷正式授予的实职。从此开始左宗棠在晚清的舞台上演其雄伟壮丽的人生。

挥戈东南沿海,平定太平天国,收复大清国半壁江山;创办福州船政,力举师夷制夷,拉开海防强国大幕;北上平捻,解京师之忧;西征剿回,打开通往新疆之门;“先北后南,缓进急战”软硬兼施,里应外合收复近六分之一的神圣国土;迟暮之年,仍领兵东南,抗击法寇,奏响御侮强国的绝唱!

左宗棠为何在中年之后释放出超人的能量,是厚积而薄发?是哪几位老师对年轻的左宗棠输送了非凡的能量?今天就来谈一下左宗棠人生的三位老师。

一、启蒙之师:祖父与父亲开蒙,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

1812年,左宗棠出生于湖南湘阴左家塅一个世代书香耕读之家。说是书香门第耕读之家,其祖上已经是连续七代没有出进士了。出生时,上有2个哥哥,3 个姐姐,祖父母健在,全靠父母维持一家生计。全家一家老小也就祖辈传下来的田地十几亩。十口之家,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左宗棠的父亲只得外出设馆授徒,靠教书的费用来维持全家生活。

后来,家庭屡遭变故:左宗棠3岁时,祖母故;6岁时,祖父故;11 岁时,长兄天亡;16 岁时,母亲病逝:19 岁时,父亲病逝。凄凄惨惨戚戚,祸不单行。在其人生最需要考试上进的时候,按照制度是需要丁忧守孝的。期间,3 个姐姐先后出嫁,十口之家,只剩下左宗棠和二哥左宗植两地分离,艰苦度日。21岁时,因家里实在是太过于贫困,也拿不出彩礼来娶亲,只能是人赘湘潭辰山周家,与周诒端结为夫妇。让天生倔强脾气的老左成了上门女婿。

左宗棠年轻时的教育主要与其祖父和父亲的言传身教密切相关。

祖父左人锦,秀才出身,以授徒为业。曾建立族仓备荒,或遇歉收年景,一族亦无人受饥,在那个年代也是以为德高望重的乡绅了。左宗棠天资聪颖,3岁时,祖父就教他读书、写字,施以严格而又循循善诱的教育。

父亲左观澜,秀才出身,但却是当时一等的秀才,县学廪生,就是有吃着官费的秀才。曾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也算是考上了当时省城最出名的大学了。教书20余年,其“教人为文必依传注诠经旨”。左宗棠4岁,左观澜将全家迁往长沙左氏祠,开馆授徒,3 个儿子均随同学习。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左宗棠从5岁开始,就诵读儒家经典,兼读程朱理学的书籍,8 岁时学做应举的八股文章。


左观澜教书能力不容小觑的,经过两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掌握了应试考试的方法。家里培养出了两位举人,道光十二年湖南参加乡试的有5000多人,中举者仅为47人。那一年是老左家最光辉的时刻,老二左宗植得了第一名,解元。老三左宗棠因是湖南巡抚吴荣的学生,后因“拾遗”中第,也取得举人功名。二哥考了第一名,老三考了最后一名,一门两举人,简直是光耀门楣了!举人在古代的地位较高,通常可以担任县一把或二把手等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副处级干部。此外,举人还有特权,如免除徭役、不用交公粮。这一项就可以帮助他们取得很多田地。

二、经世之师:结识省委大员,学习经世致用的学识

左宗棠从小受祖父和父亲的教育培养,性质还属于“家教”,贺长龄却是他第一位传道授业解惑的导师。

贺长龄,湖南善化(今长沙县)人。道光十年(1830年)冬,时任江苏布政使(江苏省委三把手)的贺长龄因母丧与弟弟贺熙龄回到长沙丁忧1年,左宗棠这个愣头青主动争取机会立即前往拜访、请教。交谈中,左宗棠显露出来的非凡志向和才华,使贺长龄大为惊叹,称许左宗棠为“当代国士”。当他得知左宗棠为买书节衣缩食、四处借贷之后,嘱咐他以后不必自行购买,愿意将楼上丰富藏书借予他阅读,左宗棠从此成了贺长龄家的常客。左宗棠每次来取书时,贺省长必亲自搬楼梯去拿书,每次也不厌烦;还书的时候,还要问他读书心得,叮嘱他学问要经得起考究。

贺长龄还把自己主编的《皇朝经世文编》送给左宗棠,这本书收集了清初至当时有关“经世致用”的文章,如地理、水利、军事、农业、海事等,在当时影响巨大。左宗棠如获至宝认真阅读。

城南书院旧址即现在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院校校区

随着贺长龄一道出现的还有贺长龄的弟弟贺熙龄。贺熙龄当时任湖北学政(相当于现在的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在丁忧结束后,便推荐左宗棠到他主持的长沙城南书院深造。贺熙龄主持城南书院8年,他的教育宗旨是:明辨义利,匡正人心,立志穷经,学以致用。

左宗棠自称在贺熙龄身边“从学十年”实际上只从读了1年。贺熙龄在长沙住了9年,左宗棠经常不在长沙,但常和老师通信,左宗棠不仅在治学、修身方面深受贺熙龄的影响,而且从与贺熙龄的密切联系中,及时了解到国家内忧外患的形势,左宗棠入学1年,7 次考试均位列第一,深受当时的湖南巡抚吴荣光的赞赏和提拔。

1832 年左宗棠参加乡试,考官将其试卷斥为遗卷,恰巧此年为道光皇帝五十大寿,因此特开“恩科”,从遗卷中挑选六人,左宗棠被评为第一,却被复查官员误会为人情卷。正在危急时刻,吴荣光出面让其进入了举人行列。

1837年,左宗棠第二次会试失败之后,吴荣光推荐他就任醴陵渌江书院山长,相当于现在的校长兼主讲老师。也就是在渌江书院,怀才不遇的左宗棠终于遇到了善于发现和提拔人才的“伯乐”两江总督陶澍。

三、事业之师:结识两江总督陶澍,奠定事业根基

陶澍,湖南安化县人,官至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等职。陶特别能发现人才,也敢于与人才结交。左宗棠就成了陶的亲家,胡林翼则成为了陶的女婿。

1837 年,陶已官至两江总督,奉旨回乡省亲,路过醴陵。左宗棠应醴陵县令之请为陶澍下榻馆舍题联:“春殿语从容,甘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此联意境高远,陶澍一见,十分高兴。“乃激赏之,询访姓名,敦迫延见,目为奇才,纵论古今,至于达旦,竟订忘年之交。左老三靠自己的才学赢得了两江总督的欢心。左宗棠既对陶澍仰慕已久,现又亲身体会了陶澍礼贤下士的风范,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他在给夫人周诒端的信中写道:“督部勋望为近日疆臣第一,而虚心下士,至于如此,尤有古大臣之风度。”从此,陶与左宗棠“总督与布衣之交”的美事,传为佳话。

1838 年,左宗棠赴京应考返程,专门绕道金陵拜访陶澍。陶澍待以上宾之礼,留住署中“日使幕友亲故与之相谈论”,并多次亲与商讨学问道德、国计民生,令左宗棠大受教益。陶又多方鼓励,曾指总督之位对左说:“他日君当坐此,名位尚在吾右。”还正式为儿子陶桃向左宗棠之女左孝瑜求婚,后来陶公去世时将幼子陶桄委托给左宗棠和胡林翼照料。陶澍不顾当时两家门第差别之大,以总督之尊,求布衣举人为亲家,足见陶澍独具慧眼,识人之明,知人之深。

陶澍逝世之后,左宗棠“以陶公平生知己之恩,又重以吾师之命,既受重托,保此遗孤,惟凭我一腔热血,尽力维持”,“吾师之命”指陶澍之友、左宗棠的老师贺熙龄曾经写信托左宗棠主持打理陶澍的家事。左宗棠便在安化小淹待了8年时间,为陶澍理家课子,维持家业。陶一生曾经在多处地方为官,治水行盐,处理国计民生大政这类藏书非常丰富。左宗棠理家课子之余,专心读书,为其一生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左宗棠一直记着陶澍,处处以陶澍为师。1881年,左宗棠任两江总督,奏请建立了供祀陶和林则徐的专祠。左宗棠题联曰:“三吴颂遗爱鲸浪初平,治水行盐,如公皆不朽;卅载接音尘,鸿泥偶踏,湘间邗上,今我复重来。

四、人生奋斗之师:与林则徐长沙舟中夜谈,立下收复新疆之宏志

陶澍任两江总督时,林则徐则为江苏巡抚,是陶澍的下属,得到陶澍的诸多扶助和提携。陶逝世后十年,左宗棠与林则徐湘江夜话,进一步奠定了左宗棠后来的人生走向。

林则徐虎门销烟图

林则徐,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官至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

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两江总督陶澍就经常谈起左宗棠,并赞许有加。在当时的部委大员这个小圈子里面,左已经是非常知名了。林则徐从新疆回来担任云贵总督后,把陶澍女婿胡林翼从湖南请到云南,充当自己的助手。

胡林翼是湖南益阳人,与左宗棠同乡、同年同学,长沙城南书院的同学,又是姻亲,两人情同手足,且胡林翼还是湘军的三位创建者之一。胡林翼极力向林则徐推荐左宗棠,林则徐很高兴,要胡林翼请左宗棠出来做自己的幕僚。左宗棠因有家事难以脱身,谢绝了林则徐的邀请,不过在给胡林翼的复信中畅述多年来对林则徐的仰慕之情。

1850年1月3日,林则徐在返乡途中,特意绕道长沙,派人到湘阴东乡柳庄召见左宗棠。湘江之畔,左宗棠和林则徐在舟中彻夜长谈。舟外江风吹浪,拍击着船舷,舟中林左二人畅谈今昔,纵论天下。临别时,林则徐还重点谈及他对新疆问题的看法、沙俄在西北边境的政治军事动态和自己的战守计划,并将有关新疆资料交给左宗棠,林则徐说:“海疆有英夷为患,西北有俄罗斯虎视耽耽。俄罗斯贪得无厌,已经吞并若干小国,终究会成为大清的边患。我老了,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老夫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将来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而西定新疆舍君莫属。今以我数年心血,献与足下,或许将来治疆用得着!”

回福建后,林则徐身染重病,知道来日不多命次子聪撰代写遗书,向咸丰皇帝一再推荐左宗棠,称之为“绝世奇才”、“非凡之才”。左宗棠的名字引起了京城核心圈大佬的注意。

左宗棠惊闻林公逝世的噩耗,痛哭着写下一副挽联:“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

二十多年后,深受林则徐湘江夜话影响的左宗棠在任陕甘总督期内,开发西北,用兵边疆,抬棺出关,收复新疆,收回俄占伊犁,五奏新疆建省,屯田垦荒,兴修水利,发展西北经济,为巩固西北边陲,创下丰功伟业。左宗棠继承了林则徐的遗志,完成了林则徐的重托。

总之,左宗棠的幼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是在清贫中不断学习、不断增长智慧和才干的时期,祖父和父亲给予他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启蒙;

贺长龄、贺熙龄兄弟、吴荣光则将其带入当时湖南的最高学府,使其接受了系统的学校教育,继承了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传统;

两江总督陶和民族英雄林则徐,与左宗棠相交时间不长,但彼此神交已久,陶林二人从学业文章、治国方略、精神气质等方面影响左宗棠终生,成为左宗棠中年出道之后的精神偶像和事业楷模。

参考文献:1、左宗棠《左宗棠文集》;2、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3、罗正钧《左宗棠年谱》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