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摇滚范”的老弟,其实是人生赢家,看似荒诞却暗藏大智慧

发布时间:2025-04-11 00:45  浏览量:12

喜欢唱歪戏、活出丧,这个荒诞的清朝王爷,才是最通透、最明白的人

一说起乾隆的老弟爱新觉罗·弘昼,很多观众恐怕都会会心一笑。在电视剧里,弘昼确实是个挺个性,挺独特的人物。

比如说焦晃老爷子主演的《乾隆王朝》里,弘昼不穿鞋和王府里的下人赌钱,让老哥乾隆特别羡慕。在《雍正王朝》里,弘昼大智如愚,很早就跟老爹说,自己干啥啥不灵,还玩过活出丧的把戏,让他的三大爷和硕诚亲王胤祉哭笑不得。

但历史上的弘昼绝不像电视剧里描述的那般不堪,相反,他是个非常有政治头脑也很有办事能力的一个人。他才是活得最明白、最通透的那个王爷。

弘昼生于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哥哥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弘昼生母和弘历生母都是镶白旗人,理论上说,母亲的家庭出身都不算高。

不一样的是,在雍正元年,弘昼生母耿佳氏被封为裕嫔,弘历老妈钮祜禄氏被封为熹妃,地位要高一些。

这哥俩从小一块读书,一块玩耍,打小儿关系就不错。

乾隆登基后,对老弟属实是不错,把原属于老爹宅子里的家产一股脑都给了他,甚至包括了当铺、粮庄、豆庄、银庄和果园,让他比一般王爷都富裕。

有了老哥撑腰,弘昼似乎胆子大了起来,干了不少荒唐事儿。

比如说,他和一等公钮祜禄·讷亲一言不合就动手,当着皇帝的面儿打了他,让在场的王公大臣面面相觑。换成其他人,轻则罚工资,重则降职,还免不了皮肉之苦,但皇帝一声没吭,这事儿就过去了。

比如说,某次八旗子弟在正大光明殿考试,到了午饭时间,弘昼劝老哥先去吃饭,自己看着就行。乾隆没同意。弘昼开玩笑说,您不会以为我收了他们好处,为他们办事吧?

第二天,意识到说了过头话的弘昼,赶紧进宫请罪。皇帝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昨天你再多说一句话,就化为齑粉了。意思是,老弟啊,少说几句,不然肯定让你粉身碎骨。

再比如说,弘昼喜欢唱戏,但唱的不是当年流行的皮黄腔和昆山腔,而是江西的弋阳腔。这种腔声音高亢,缺乏旋律变化。弘昼偏偏拿弋阳腔唱流行的《琵琶行》等戏曲,这就等同于让人用腾格尔的嗓子唱张信哲的情歌,很难唱出那柔情似水的感觉来。

他自己唱还不过瘾,还在宴会上当着大家的面儿唱,来客们受尽折磨,这跟听噪音差不多。

再比如,弘昼喜欢办丧事,自认为人生百年无不死者,没什么好避讳的。他花钱办丧事,看府里人哭哭啼啼,非常过瘾。

以上种种,出现在《清史稿》传记和礼亲王昭梿的书《啸亭杂录》里。如果放到今天看,这是个我行我素,偏摇滚范儿的王爷,当年大臣们把他看作是“异类贵族”

但弘昼实际上在雍正朝的表现非常非常正常。

虽说小弘历早早就得到了爷爷康熙的认可,但未必意味着雍正最初的太子人选没有考虑过其他人。

我们举例来说,早夭的皇子福惠(生母是皇贵妃年氏)就非常得雍正疼爱,8岁去世后被破格以亲王礼仪下葬。当年,八卦的朝鲜人就风传说,雍正有可能让他继位。

在考察皇子弘昼时,皇帝也确实给过他历练机会

比如说,雍正八年,山东孔庙重修工程结束,奉命前去参与祭告仪式的是弘昼和多罗淳郡王弘暻。比如说,雍正十一年,皇帝下令雕刻出版汉文大藏经,项目主抓人就是弘昼和和硕庄亲王允禄。

在雍正十一年,皇帝一碗水端平,下令封弘历为和硕宝亲王,弘昼为和硕和亲王。雍正十三年二月,朝廷设办理苗疆事务处,领衔人就是弘历、弘昼和大臣鄂尔泰。

这起码说明,雍正在某种程度上对俩儿子是不偏不倚的,弘昼的差事办的也不错,大型仪式时也是镇得住场的主儿,不然老爹也不会交给他那么多工作。

受过皇家良好教育的弘昼文学造诣也很高。他就做过乾隆的皇长子永璜的老师。弘昼有过自己的文集《缉古斋文集》,乾隆给他写序时,夸奖他“谦德雅怀,足为师法”,评价非常高。

这说明,弘昼起码在雍正朝展露了自己的本事,绝对不是不学无术,怪诞不经的人。

那么,他为啥在哥哥继位后发生了巨变呢?

故事要从乾隆四年说起。

雍正皇帝去世前,确定了四位总理王大臣,即鄂尔泰、张廷玉、庄亲王允禄和果亲王允礼。乾隆三年,允礼去世,朝堂形成了以庄亲王允禄、理亲王弘皙、宁郡王弘皎以及弘昌、弘普、弘昇为代表的小集团。

这伙人来往密切,乾隆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弘皙是康熙朝废太子胤礽的大儿子,理论上说,如果他爹当年顺利当皇帝的话,他就是太子。那坐在龙椅上的就不再是乾隆而是他。

乾隆目睹过过去争皇位闹的弟兄分崩离析的事儿,意识到这伙人私下里嘀嘀咕咕,一旦形成以弘皙为首的小圈子,那就肯定和自己对着干。乾隆恨的牙根痒痒,心想,你们就是没罪也要编出罪名来。

乾隆四年九月,他率先发难,指责弘昇到处拉关系结党,攀附权贵,把他交给宗人府处理。十月,宗人府官员说弘皙、允禄结党,特别是弘皙,曾坐过鹅黄色的轿子,属于僭越,建议皇帝严办。十二月,又有人奏报说,弘皙曾让巫师算过乾隆寿命,还算过自己以后还能不能“升腾”。

宗人府的意见是判处弘皙绞立决。乾隆假惺惺地网开一面,下令把弘皙放到景山东果园圈禁,强令他改名为四十六,那一年弘皙也恰好就是四十六岁。

其他几人也都受到了处罚。被罚的最轻的是允禄,他被免掉了亲王双倍工资,剥夺了议政大臣的职务。

这就是乾隆初年有名的“弘皙逆案”

这被罚的六个人里,五个都是弘昼的同辈。看着自己堂兄弟灰溜溜获罪,弘昼深刻意识到了什么才是伴君如伴虎。即便自己是皇帝的老弟,保不齐哪天就身首异处了。

这不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而是能力越大,工作越多,牵扯的事儿越大,得罪的人越多,危险系数就越高。

与其担惊受怕,不如自己早早示弱,打造一种荒诞不经的人设,让外人觉得自己就是个半疯癫半正常的王爷,不敢靠近他,不敢依附他,不敢托他办事。这么一来,就彻底打消皇帝的怀疑,自己悠哉悠哉地享受人生。

乾隆继位后,也确实没有特别重用弘昼。

《清史稿》等资料记录,弘昼做过正白旗满洲都统、镶黄旗满洲都统,做过玉牒馆的总裁,就是负责过皇室宗亲族谱整理工作。

另外,弘昼管过内务府的奉宸苑,还负责过正黄旗贵族子弟的教育工作,还管过武英殿的御书处。奉宸苑是主要负责皇家园林和河道工作的机关,近似于皇家园林局或河道办事处。御书处是管皇帝诗文、手书和制墨、裱糊、刻字工作的单位。

从这个职业履历来看,弘昼做的都是不涉及政治、军事核心的活儿,换个文臣或者工程专家,一样做的很好。让一个亲王干这种活儿,其实是大材小用。

乾隆这么做,也不是对老弟能力不认可,暗地里的意思或许就是用个可有可无的闲职保护他,远离朝廷是非。

所以,弘昼心里很受用,写过一首《金樽》的诗:“世事无常耽金樽, 杯杯台郎醉红尘。 人生难得一知己, 推杯换盏话古今。”表明自己无意权力,愿意过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

乾隆三十五年,59岁的弘昼病重,皇帝亲自来王府探望他。当年七月十二日,弘昼撒手人寰。

这位热闹了半辈子、富裕了半辈子的聪明王爷,把他的处世哲学也带到了坟墓。据说,在他园寝的汉白玉石门上就刻着“何须争利 即此是安居”的文字,这可以说是他心境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