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中国讲哲理的学派,总不出老子画定的圈子

发布时间:2025-04-10 16:25  浏览量:7

学贯古今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写过一本册子叫《中国文化的根源和近代学问的发达》,他从伏羲,仓颉,说到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

老子不说鬼话、占验的话。他说:“伏羲的事,并不能实在明白;现存的只有八卦,也懒得去理会他。”“中国头一个发明哲理的,是老子”。

但是老子是道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却算不上道家鼻祖,在他之前还有很多道家人物,比如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太公和管仲等人。

从前的道家人物论理论事,都有占验的成分,比如管仲的《管子》就“兼杂阴阳一派,有许多鬼话”。等到老子出来,局面就不一样了,他是史官出身,他“不相信天帝鬼神和占验的话”。

章太炎说:“孔子也受了老子的学说,所以不相信鬼,只不敢打扫干净。老子就打扫干净。”

老子尚自然,主无为,他自言“言有宗,事有君”,事实也如此,文如其人,老子是个实诚人。

在儒家道统里,古来的帝王都是圣人,老子都给他踢翻了。

圣人都是人造的,就是人造神。说万民必得有个君主,有个圣人,他就是神的化身,是文明的导师,一切文明成果都是他发明的,他是一切善恶的标准,他就是法律,是人们的命根子。

老子的自造的圣人,却只是个“道”的别号,没有神化的意思。他不一定是帝王,但他一定是民这个东家的雇工。

很多人以为老子是权谋术大师,章太炎说那“也是错了,伊尹、太公、管仲,都有权术。老子看破他们的权术,所以把那些用权术的道理,一概揭穿,使后人不受他的欺罔。”

老子之前的道家的确善权谋。但老子反对开民智,强调“以智治国,国之贼;以不智治国,国之福”,主张“见素抱朴”的“愚人之心”,要说老子善权术,那才是大冤枉。

章太炎说,如果人人都知道老子的意思,那么,任凭你多大能耐,都欺骗不了百姓。相反,百姓倒可以成就自己的事业,“这就是世界公理大明的时候了”。

庄子特厉害。道家到了庄子“就越发俊逸不群了”,庄子主张世界万物自由平等,各得自在。

庄子是一个大刀阔斧的大文人,他笔扫千军,不管是谁,只要不合乎他的道,他都毫不留情,他连道家前辈杨朱都不放过,更别说尧舜禹汤、文王周公,伯夷叔齐、孔子墨子了。

但是被他批了、骂了,都觉得是那么回事,这是庄子的本事,在“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庄子看来,他就是道,他看万物如草芥,什么道德圣人,帝王将相,不管三七二十一,都一样的嬉笑怒骂,这跟老子的“刍狗说”倒是很合拍。

章太炎认为,历史上那么多解读《老子》的,韩非子的《解老》《喻老》“说得最好”。王弼的解读也很好,但他认为河上公的《老子章句》“是假托”,他最不认可的就是傅奕的“老子注”,太杂。

章太炎说:“老子传到孔子,称为儒家,大意也差不多。不过拘守绳墨,眼孔比老子要小得多”,比如“孔子受了老子的学说,所以不相信鬼,只不敢打扫干净。老子就打扫干净。”

孔子这一支的流传情况

儒家:章太炎说:孔子这一支有孟子、荀子,“孟子放任一点儿,学问上却少些经验。荀子比孟子严整得多,学问上又多经验,说话又多条理。”

法家:“后来人也都不解老子不看重豪杰,只要‘以正治国’。正是什么?就是法律。这一点,荀子却相近些。后来变出一种法家,像韩非子,本来是荀子的门徒……可惜一味严厉,所以《史记》上说‘老子深远’”。

名家与墨家:他们都善辩,称辩者(墨辩与古希腊逻辑学、古印度因明学并称为世界古文明三大逻辑体系),名家的开宗公孙龙原是学儒的,墨子的墨家也是学儒的,章太炎说他们的“意思全与儒家反对”。

和墨子、荀子相比,“公孙龙就有几分诡辩”了。墨子的兼爱、非攻讲的都很好,但他走了老子的样,“只是尊天敬鬼,走入宗教一路,就不足论了”。

农家:农家主张并耕而食,也是从老子来的。

所谓“并耕而食”就是希望统治者能体恤农民的辛苦,反对不劳而食,有的儒家人物就认为这个思想好,比如儒家八派之“仲良氏之儒”陈良,颇受孟子高评。

然而他的弟子陈相、陈辛弃儒从农,拜农家许行为师学习稼穑,遭到孟子的反对。历史上有名的“农”“儒”之辩,也就是孟子的“劳心劳力论”,就发生于孟子与农家之间。

农家的许行认为:农人闲暇时从事手工业劳动,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君主应体恤农人,自己也应该从事农业生产,不应该有尊卑贵贱之分。

孟子则批评陈相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其它诸家:在章太炎看来,小说家主张不斗,和道家、儒家、墨家,都有关系。居间调和的就是杂家。此外就有纵横家,专是外交的口辩;阴阳家,就是鬼话连天。

章太炎认为:九流学派文章都好,但是哲理却离开老子很远。“大概没有老子,书不能传民间,民间没有书,怎么得成九流?所以开创学术,又是老子的首功。”

后来的宋明理学,包括周敦颐的濂学、程颢程颐的洛学、张载的关学、朱熹的闽学,连同陆子静(陆九渊)、王阳明这些人的理学,“总不出老子画定的圈子”。

这种观点并非章氏一人所独有,庄子把当时的学者概括为八家,他虽然将儒家、墨家、阴阳家、名家独立于道家之外,其余四家:宋钘、尹文之学,彭蒙、田骈、慎到之学,关尹、老聃之学和庄周之学都属于道家。

《荀子·解蔽》列出了六家,道家占了一半;《吕氏春秋·不二》列十家,道家也占五家。

在经学一统天下的两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载的诸子文献中,以道家的著述为主,近千篇,这还没有算上被错误列入别家的道家文献。而“独尊”的儒家仅八百篇。

清末大儒江瑔在其《读子卮言》一书中写道:道家之学源于有史之初,较诸家为最早:“上古三代之世,学在官而不在民,草野之士莫由登大雅之堂。唯老子世为史官,得以掌数千年学库之管钥,而司其启闭。故《老子》一出,遂尽泄天下之秘藏,集古今之大成,学者宗之,天下风靡,道家之学普及于民间……道家之徒既众,遂分途而趋,各得其师之一端,演而为九家之学,而九流之名以兴焉。”

还说:“大抵古今学术之分合,以老子为大关键。老子以前,学传于官,故只有道家,而无他家,其学定于一尊。老子始官而终隐,学始传于弟子,故由道家散为诸家,而成为九流之派别,是老子为当时诸家之大师,或亲受业于其门,或转辗相授。”

《厚黑学》的作者李宗吾在《中国学术之趋势》中说:“道流而为德,德流而为仁,仁流而为义,义流而为礼,礼流而为刑,刑流而为兵。道德居首,兵刑居末。孙子言兵,韩非言刑,而其源皆出于老子。”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