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校方案】同济大学:百炼钢成绕指柔

发布时间:2025-04-10 14:03  浏览量:7

释题

回望过去,从近代民族实业与抗日救亡到新中国钢铁的蓬勃发展,钢铁般炽热的历史记忆铸就了吴淞的往日荣光;展望未来,从着眼于上海发展格局的宝山“北转型”发展目标到践行绿色低碳理念的传统工业转型示范,江水般奔腾的时代期望汇聚为吴淞的使命担当。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结合基地现状与资源潜力,我们提出了“百炼钢成绕指柔”的主题,以求在赓续地方文脉的同时助力地区转型发展,将基地打造成为有底色、有特色的产业转型示范区。

“钢铁”一方面铸就了吴淞地区的文脉与精神,另一方面却也存在对生态环境、社会宜居的忽视,是一种效益首位的“刚”性发展。因此,面向未来发展,我们希望在继承荣耀钢铁精神的同时,打造包含可对话、持续化、多元化的“柔”性城市。同时,对“钢”“柔”的关系重塑也呼应着当下时代发展中对科技与人文关系的思考与探索,如何在钢的底色上构建柔性的城市,也正是我们在进行城市营建中最重视的问题。

规划设计

以建设具备“过去现在未来可对话、生态生活生产持续化、产业人群空间多元化”特征的柔性城市为目标,结合文化、生态、交通、产业、人居发展需求,以“柔境载底、柔脉引轴、柔源聚核、柔界化形”构建“柔性”城市范式。

“柔境载底”——梳理吴淞创新城现状水系网络,通过现状综合评价,划定具有较高保存价值的现状绿地、遗存建筑物与构筑物,形成蓝绿生态空间保护修复策略与遗产保护利用方案,构建柔性城市基底。

“柔脉引轴”——基于场地条件机遇和柔性城市综合发展需求,划定三项发展轴:多元发展生活轴以黄浦江滨江发展为核心,建设商务、科技、创新产业,打造城市副中心;历史对话文创轴保护吴淞城旧工业与铁路文脉,挖掘工业特色肌理,结合上大美院核心,引入文创动力;南北向生态绿轴延续水绿轴网,塑造水城岛链城市风貌,以蕰藻浜为生态核心,促进生态和通风廊道建设。

“柔源聚核”——策划生态、产业、交通三类空间核:生态服务绿核,联动宝山站,植入蓄洪净水、休闲共创的蓝绿空间,回应持续化的柔性发展要求;产业集聚核,策划上大美院、金色炉台、半岛1919等创新策源点,辐射带动形成艺术和产创片区;产艺焕能核,以型钢厂厂房改造为空间承载,建成校企研发、集约生产、公众参与的全链条产业“智造街区”;交通服务核,依托多个轨交站点,采用TOD模式,辐射带动形成城市中心、组团公共服务中心和一般站三级结构。总体空间上,综合形成城市副中心核心片、区级中心、社区中心和专业节点四级中心体系,集聚区域发展动力。

“柔界化形”——规划落实细化城市形态设计,配置城市开发强度与建筑高度区,形成总体规划成果。空间结构上,以“人”字形中央绿带和“一横一纵”滨水景观带划定功能组团,并策划4类组团用地模式,倡导功能混合。城市设计层面,分别从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建成环境的身心健康促进作用、多元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切入,探究柔性城市塑造,打造了如艺术家培育中心、上大美院、金色炉台及遗产带、临江码头生态屏障区、多元服务“智造街区”等片区。团队选定的柔性水岸地区更新课题,则关注黄浦江、蕰藻浜为主体的地区水网与组团的柔性关系,塑造更加密集可达的水绿网络,打造组团绿楔与次级轴线空间。规划方案总体形成网格状主次干路网,在支路层面控制街区尺度,实现小街区密路网构型,优化地铁站空间配置,形成“一横三纵”的轨交线路格局。针对地块功能特点,进行开发强度和建筑高度分级控制。

方案鸟瞰图(同济大学)

由此,在柔性筑城理念下,载吴淞重工业文化之底、引蓝绿交织共荣发展之轴、聚密集多样活力之核、化刚柔并济古今对话之形,规划形成了具有吴淞地区特色的柔性之城。

学生

:于禾 邵雨辰 杨雅琦 李岳 王宇梁 闫姗 张姝元 蓝添添 宋奇 王柏峻 易庭庆 喻恬恬 孙浩天 张洪博 孙君荟

指导老师:陈晨 黄璜 刘超 尹杰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联系后台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