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长安居《河北美院=“蓝翔技校”》的质疑之二

发布时间:2024-08-16 07:17  浏览量:30

对长安居《河北美院=“蓝翔技校”》的质疑之二

近日,长安居在其公众号“雅风传习”发布《河北美院=“蓝翔技校”》一文,认为“当代高等书法教育日益‘蓝翔技校’化,河北美院、中国美院、中央美院等高校的书法专业,鲜有逃脱这些特征者。因而,当下的河北美院等于‘蓝翔技校’,其他各高校概莫如此,没有例外。当代高等书法教育整体完败。”

长安居将当下高校书法专业和教师称之为“书法马戏团”、“驯兽员”,对高等书法教育“完败”评论到底是一种理性批评还是对高等书法教育的污蔑诽谤?对当下高校书法专业创作和参展问题的认识是否公正理性?

长安居文中所提及的河北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开设于2008年,和其他老牌艺术院校的书法专业相比“年轻”许多,但受益于民办院校灵活机制且坚持开门办学,重视学生创作能力与艺术才情的培养,近年来河北美院师生在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国家级展览、各类教学竞赛等方面有一定成果,尤其在书法创作教学和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方面形成教学特色,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各项展览中的表现最突出。

2024年8月3日河北美术学院“走向创作——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学生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共展出学生创作160余件。长安居在观展后撰文提出以下“批评”,大致为:

第一,河北美院书法专业学生作品展示的只是对现有书法国展作品的模仿和抄袭,缺乏创新。

第二,当代高等书法教育,包括河北美院在内,培养的只是技艺娴熟的“书法技工”,而非真正的艺术家。

第三,高等书法教育过于注重技法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人格的培养。只注重培养“器”,而非培养真正的“人”。

第四,整个当代高等书法教育体系都存在严重问题,需要彻底反思和改革。

长安居在文中为扭转高等书法教育“颓败”给出两条建议:第一,培养学生质疑和批评精神。第二打破国展束缚,与国展划清界线,全面脱离国展。

从长安居发布的《论八届“兰亭奖”的必败》、《评西泠印社的无能》、《中国美院之哀》、《对书法专业生泛滥成灾的忧虑》、《“无本生意”何时休-全国第三届大学生书法篆刻作品展批评》等文字流露出其一贯反对国展、敌视国展的极端态度。如此看来,长安居在《河北美院=“蓝翔技校”》一文提出的“批评”和“建议”并不算什么新鲜的真知灼见,更谈不上艺术批评,反而更加印证了其一贯的霸凌自负。如果站在道德舆论的制高点对“看不惯”事物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宏愿和假大空的“建议”,那么人人都可以是长安居一样的“批评家”。

事实上长安居的极端偏见除了“看不惯”当下书法的种种现象,更多的还是“看不懂”导致的疯言疯语。不知长安居化身高校教师又该怎样向学生传授他所谓的“批判”和“质疑”精神,制定什么样课程大纲和课程计划,使用哪种教材,如何考核评判学生成绩,如何保证学生愿意听、听得懂、学得会,课程能否符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部门的各项验收检查?显然,有效批评和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远比作秀般喋喋不休可贵。

高校书法专业的建设和教学工作区别于社会层面的书法教学活动,高校内任何专业的开设都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的指导下进行,书法专业也不例外。“国标”对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知识、能力、素质、学制)课程体系、毕业要求均有明确规定。

书法学专业(代码130405T)在最新的学科目录调整之前归属于美术学类(专业类代码1304),2018年教育部制定的《美术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美术学类各类专业方向(如美术学、绘画、雕塑、书法学、中国画等)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是“具备扎实的艺术文化素养、专门技艺、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能在相关领域从事创作、研究、教学和应用等工作的专门人才。”另外,在课程方面“国标”对美术(书法)史论、鉴赏批评等基础理论知识和美术(书法)创作技法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时数量和开设时段都有明确规定。“国标”中对毕业条件表述为“美术学类本科专业成绩由本科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两部分构成,毕业创作占百分之75,毕业论文占百分之25左右。”

可见高等书法教育的开展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有严格的教育审查和评估体系指标,区别于社会层面各类的书法教学活动。对高等书法教育的批评同样不同于对社会层面书法活动展开的批评,将六十年高等书法教育妄议为“完败”悖逆的观点自然不攻自破,毫不客气讲长安居对高等书法教育更多还是“看不懂”的门外汉,更无资格否定高等书法教育几代前贤的贡献和数以万计书法学子和教师的努力。

书法创作是高等书法教育不可缺失的环节,教学有创作的要求,创作成果有展示的需要。“创作+展览”的模式不仅是高校展示办学成果的常用方式,也是广大书法工作者精神文化生活一种最基本的存续状态。长安居发表的文字一向敌视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展览活动,甚至不惜以揭短爆料,窥探隐私的拙劣伎俩抨击书法同行乃至书坛前辈、书协领导,是公认事实,其尖酸刻薄的文字制造的紧张氛围甚至让书法圈噤若寒蝉人人自危,甚至有人被“吓”到托人带话“求放过”。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竟对此津津乐道,更有不少“打赏者”,长安居靠此手段实现了“名利”双收,严重破坏了当下书法发展环境。

面对长安居荒诞不稽和胡言乱语,我们需要理性思考高校书法专业创作和参展问题,防止有更多人被其蛊惑。

长久以来,高校中各学科专业类竞赛和展览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和惯例,不仅存在于书法专业,数学专业有“数学竞赛”、“建模大赛”、计算机专业有“编程大赛”、英文专业有“大学生英语竞赛”,艺体类各专业竞赛或展览更加具体细化,如教育部主办“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教育部各专业教指委和专业协会组织的“设计大赛”、“摄影大赛”、“大学生体育舞蹈锦标赛”、“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等。作为在校大学生,积极参加所修专业各类展赛,掌握专业技能前沿动态,不仅是促进专业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展示才华的平台和机遇,为日后的就业做好储备,名正言顺,其恶意中伤混淆视听处心积虑的煽动丑化国展和高校书法教育实在让人费解。

客观讲以国展为主体的书法展览在近四十年书法艺术普及与专业书家成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容抹杀。无论是高校书法专业学子还是社会爱好书法人士都拥有一段从创作走向展厅,用创作展览的方式表达自我,在创作展览中思考并慢慢进步成长的过程,更有部分书家从创作展览走向职业化。“创作+展览”的模式不仅丰富了普通民众艺术精神生活,更为众多的书法艺术工作者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糊口机会,得以安身立命。

创作和展览对当代书法专业学子的意义首先在于其带来的激励作用。正如吴为山先生在河北美院“走向创作”学生作品展开幕式上讲到“大学生的作品进入中国美术馆,是中国美术馆对一个群体的尊重,对一个群体创造的尊重,更是给予他们走向创作人生起步阶段的巨大鼓励,让他们站得上台,能够不断向上攀登”。以长安居的厚黑批评与“毁人不倦”,恐怕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创作和展览对书法专业学子带来的激励作用,他没有这样的胸怀,他更愿意将河北美院等高校学生作品苛责诋毁为国展“抄袭品”、“模仿品”,指责当代书法专业学生缺乏独立、创新、质疑精神。

对当代书法专业学子来讲,参与书法展览还是检验专业学习效果,促进对创作与学习思考,了解当代书坛的重要途径,更是在复杂就业环境中锻炼自己积累职业所需技能的重要方式。用人单位会不会招聘一个“技不如人”“技不达标”却每天呐喊“独立创新”口号的书法专业毕业生?书法教育应该鼓励创新和独立思考,但解决书法技术性问题同样重要,而且解决技法问题还应该是培养创新和独立精神的前提条件。有担当和责任感的高校和教师难道不应该考虑学生在社会得以立足的生存本领?长安居背离这一现实,讽刺高校书法学子为“书法技工”,侮辱书法高校专业和老师为“马戏团”“驯兽员”的无耻行径让人鄙视,证明其为不懂高等书法教育的“大忽悠”。

“模仿”是学习者掌握技巧和理解传统的必经阶段。通过“模仿”,学生可以学习到古今贤良的艺术精髓,这为他们日后的创新打下基础。因此,“模仿”并不等同于缺乏创新,而是创新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对于这些20岁左右的年轻学子的“批评”不应该过分苛责,更不该极尽诋毁。

艺术创作本身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同的艺术家和观众可能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因此,将河北美院学生书法作品展粗暴地视为“抄袭展”或“模仿展”,本质上忽略了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教育改革是一个逐步的过程,需要时间和实践的积累。河北美院及其他高等书法教育参与者正处于探索和改进的过程中。对于教育模式的批评应该给予一定的理解和宽容,鼓励教育机构不断完善和发展。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人”,还包括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审美能力、文化素养等。应该从更全面和客观的角度来评价教育成果和教育模式,鼓励教育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同时给予教育改革以时间和空间。

总之,无论是“国标”对书法创作的强调,还是基于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高校书法专业的技法教学尤其是大学阶段书法专业学生的创作问题仍是核心问题。长安居将对国展的敌对怒责至高校书法专业师生创作和展览活动,罔顾客观事实,蔑视教育规律,将高校书法教育与国展对立,制造舆论话题,醉冥于自己靠文字罗织的书法“理想”世界,疯狂诽谤诋毁高等书法教育的阴险恶毒昭然若揭。

---李侃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