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起名最忌讳的一个字,历史上仅3位名人敢用,最后结局怎样
发布时间:2025-04-10 15:18 浏览量:11
古今中外,名字都是一个人的象征,他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代号,也承载了家人对孩子的期许。
然而,在古代却有这样一个字,几乎人人都忌讳,不仅不以此为名,甚至连读音相同都要改掉。
但在历史长河中,却有3位名人,不仅毫不避讳,甚至还以此为名,这听起来有点嚣张。
那么让他们所避讳的字到底是什么呢?这三位名字以此为名,又有何下场呢?
文本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文章, 部分细节存在艺术加工请注意甄别
名字自古以来便承载了特殊的意义,在中国文化中尤其如此,一个名字,不仅仅是用来呼唤的代号,更是家族、长辈对晚辈的期许。
古人认为,名字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运势,甚至关乎一生的吉凶祸福,因此,起名时人们往往格外谨慎,避免使用那些“分量过重”的字眼。
在这些“过重”的字中,“王”字尤为特殊,在古代,《说文解字》中曾明确提到,“王”代表着王权,是万民所归的象征。
这种崇高的地位使得它成为权力和统治的象征,所以普通人很难驾驭这样的字眼,而且古代社会还十分讲究“分寸”,认为一个人的名字不能与自己的命格相悖。
如果一个人命运平凡,却取了包含“王”字的名字,便有“僭越”之嫌,这不仅不利于个人发展,甚至可能被认为会招来厄运。
在传统观念中,这样的名字就像一件太过沉重的衣裳,普通人穿上后反而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所以一般寻常百姓人家为了避讳是不会给孩子取“王”字为名,可历史上却有三位非常大胆的名人,不仅没有忌讳“王”的重重深意,甚至还用“王”字给自己取了名字。
那么他们是谁,他们的命运又是如何,有受到“王”的影响吗?
骆宾王
第一位以“王”为名的人,是我们所熟知的《咏鹅》的作者——骆宾王。
骆宾王,字观光,浙江义乌人,是初唐时期文坛的耀眼明星之一,他的文学天赋在孩提时期便展露无遗。
他的名字源自《易经》“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光看名字就能知道他父母对他寄予的厚望。
当然,他也没有辜负这份厚望,七岁时便以一首《咏鹅》技惊四座,这首小诗很快传遍乡里,骆宾王也被称为神童,他的名字成了乡间父母教育孩子的典范。
然而,才华横溢并未为骆宾王换来顺风顺水的仕途,青年时的骆宾王,曾随父亲一同小官任职,但父亲早逝后,他不得不独自承担家庭重担。
成年后的他赴京求仕,却因寒门出身屡屡碰壁,初次科考落榜,他愤然发声,直指不公,但这并未改变命运的轨迹。
后来,他在军中谋得一职,但不久又因流言蜚语被罢免,之后在朝从政初期,骆宾王又因耿直的性格与不善逢迎的处事风格多次被贬,仕途可谓是颇为坎坷。
即便曾经有机会靠关系上位,他也坚守自尊,拒绝通过“自我吹嘘”换取高官厚禄,这种刚直的个性虽值得钦佩,却在充满权谋的官场中使他寸步难行。
在遭遇如此多的挫折之后,骆宾王的刚直性格并没有一丝改变,反而越来越“猖狂”,50岁时,他进入朝廷担任侍御史,面对武则天逐渐掌控大权,他多次直言不讳,批评朝政弊端。
武则天起初欣赏他的才华,但最终无法忍受其接连不断的上书批评,借由他人诬陷,骆宾王被投入大牢。
在狱中,他依旧坚持自我,诗文间充满高洁自喻,令人叹服,出狱后的骆宾王并未因此改变。
他毅然选择加入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的队伍,负责撰写檄文,这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直接针对武则天的个人品质与政治行为,言辞犀利,慷慨激昂,瞬间掀起轩然大波。
这虽然展现了他“不畏强权、直面黑暗”的精神,但,这一抉择也让他背负起巨大的政治风险。
徐敬业起义仅维持了三个月便告失败,骆宾王也从此下落不明,有人说他战死沙场,有人则称他逃脱后隐居为僧。
无论哪种结局,这位才子的生命都在这一刻戛然而止,但他的诗文却穿越了时间,依然在后世传颂。
骆宾王的一生,如流星划过夜空,虽短暂却耀眼。
他的悲剧难道是因为名字中有“王”字造成的吗?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他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性格的原因,更与那个动荡的时代息息相关。
他以才情书写壮丽人生,却也因刚正难掩锋芒,最终被命运的洪流所吞没,这份无悔的坚持与遗憾的命运,注定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永不黯淡的星辰。
在帝王时代,一个普通官员想要出人头地,往往需要超乎寻常的才能和运气,冯野王,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理想却命运多舛的汉代年轻官员。
十八岁的青春正是激情飞扬的年纪,冯野王怀揣着治理国家的抱负,向汉宣帝递交了自荐书。
他渴望为民众服务,希望能担任长安县令,这份勇气和胆识令皇帝侧目,尽管当时未能如愿,但他并未气馁。
在随后的仕途中,他接连担任当阳、砾阳、夏阳等县的县令,用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治理能力。
妹妹冯媛成为皇帝宠妃,为冯野王的仕途平添了一份特殊的光环,他的职位不断攀升,先后担任陇西郡太守、左冯翊、大鸿胪等要职。
在京师,人们称道他的威信,在朝堂上,他以正直著称,然而,这光环注定是短暂的。
外戚身份成为他仕途的枷锁,当汉元帝考虑任命御史大夫时,尽管众臣推荐冯野王,但最终因忌惮外戚干政而作罢。
朝廷的潜规则如同一张无形的网,紧紧地将他束缚,阳朔元年,局势急转直下。
大司马王凤对朝廷可能以冯野王取而代之心存不满,暗中设计陷害,冯野王被弹劾请假不敬,最终被免去官职。
昔日的荣耀瞬间褪去,他只能黯然回到杜陵,与家人团聚,这一连串的变故,令冯野王备受打击。
他的儿子冯座虽然继承了爵位,但随后因牵连中山太后案件,爵位被削,曾经显赫的家族,就此走向衰落。
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官员到最终被迫离开仕途,冯野王的才能和正直,最终抵不过错综复杂的权力角逐。
在这个等级森严的官场中,个人的理想往往显得渺小而脆弱,他终其一生,努力保持正直和信念,却始终无法完全摆脱外戚身份带来的桎梏。
我们能难道能把他的坎坷命运归咎到名字中的“王”字吗?难道是“王”字给他带来了桎梏吗?答案显而易见。
顾野王
第三位以“王”为民的便是顾野王,据说这个名字还是因为他佩服冯野王的才能所取的,他出身吴地名门,和骆宾王一样从小便聪颖异常。
9岁时,他便写下赋文《日赋》,展现出不凡的文采,这一才华受到梁武帝重臣朱异的赏识,12岁随父亲赴建安,他就将一路见闻记录成两篇地记,后被世人广为传颂。
顾野王成年后,凭借其对文字训诂的精深研究,编撰了我国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字典不仅收录了大量汉魏至齐梁时期的文字形体,还对训诂意义进行了系统梳理,收字数超过《说文解字》,为后世文字研究提供了宝贵依据。
更令人震惊的是,他年仅25岁时便完成了这项浩繁工程,堪称奇才。
除此之外,他编撰的《舆地志》更是一部划时代的地理总志,被誉为“集汉魏以来地理之大成”,奠定了中国地理著述的系统框架。
顾野王虽以文名闻世,但乱世之中,他不甘隐退,毅然投身家国大义,梁太清二年,侯景叛乱,顾野王正在家乡守丧,听闻台城危急,他招募乡里数百义军,赶赴建康支援。
当时的顾野王体弱多病,瘦削矮小,但披甲持戈的他却散发出慷慨悲壮的气质,在战场上,他不仅身先士卒,更以理直气壮的言辞激励军心,令人无不敬服。
侯景之乱平定后,顾野王回归文职,担任海盐县监,展现出出色的治理才能,他主持修筑乡里水利工程,治理潮患,为百姓带来安宁。
吴江一带百姓感念其恩德,将他奉为“喝潮大王”,并在后世立庙祭祀,至今仍有民间歌谣传唱他的功绩。
在动荡的时代中,顾野王不仅保全了性命,还在学术与仕途上取得了非凡成就。
陈宣帝时期,他官至光禄卿,兼掌国史编纂,参与撰修《梁史》,被赋予了崇高的职责。
晚年的他虽身居高位,但依然以学术为伴,最终在太建十三年辞世,享年六十余岁,朝廷追赠其右卫将军,后世也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很显然,顾野王中的“王”字并没有成为他仕途中的阻碍,他凭借过人的才华与勤奋书写了辉煌人生,也以忠诚与担当赢得了后世敬仰。
由此可见,以“王”为名似乎不想古人想象的那般可怕,但生活在君权帝王时代,谁又能说得准,自己的命运会像他们一般呢?
所以,为了自己的小命,也为了能在官场仕途之路走的远一些,古人们便大多避开了这个字。
不过岁月流转,时代更迭,现在社会,早已没有了像古代那般的无形的束缚,以“王”为名也变的随处可见。
但有必要提的一句是,虽然现在起名自由,但最好还是不要以一些生僻字为名,也不要取得太过于随意,以免会遇到麻烦。
参考资料:
1、怼天怼地怼同行,不服还敢杠女皇,你4岁就认识的咏鹅诗人其实是个“钢铁侠” 澎湃新闻 2021年5月14日发布
2、上海历史文化名人|这位“江东孔子儒”,不仅仅教出一名“凌烟阁功臣” 上观新闻 2022年4月12日发布
3、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