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栋诗文作品丨《清明赋》
发布时间:2025-04-10 10:15 浏览量:23
作者简介:陈太栋,江苏人,军人出身,正团级转业到北京北方工业大学,任工会主席。江苏淮安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高级策划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政工师。中国商业发展中心理事、全国职工双创指导专家、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北京高校产业协会理事、北京异地商会第六联合党委专职党务工作者。现任北方工业大学老党员先 锋队队长、北京淮安企业商会书记。著有《毓秀抒怀》、《大学生安全教育》、《全民国防教育读本》、《“老山沟”情怀》(诗集)等专著,撰写军内外学术文章三百余篇。
其一:古渡春深
细雨如母亲梳落的银丝,
轻抚运河千载的温柔褶皱。
我抚过漕督署斑驳的墙砖,
檐角铜铃摇醒六百年前的漕船。
韩信湖的柳丝蘸着春水,
在石碑上写未完的兵书。
清晏园的紫藤攀过石桥,
垂落的璎珞是枚乘未收笔的赋,
悬在风里荡着汉赋的平仄。
其二:戎衣如铁
十八岁的号角仍在胸腔回响。
那年霜刃劈开淮阴的晨雾,
军旗猎猎处,
我见关天培的炮台在云台山巅凝望。
铁甲裹着少年热血,
恰似镇淮楼飞檐刺破苍穹。
而今卸甲的手指抚过讲台,
粉笔灰簌簌,
落成盐河两岸的芦花雪。
其三:杏坛烟雨
二十年春雨浸润青衿。
讲堂的钟声与文通塔的梵音叠韵,
在枚乘故里的竹简上刻下新章。
晚樱飘进吴承恩的砚池,
溅起的墨点化作桃李千树。
我数着清明时节的檐漏,
看少年们的眼睛亮成漂母祠前的星斗,
闪烁处皆是淮水千年的波光。
其四:碑影斜阳
在清江浦的黄昏拾级。
石板路蜿蜒成史册的装订线,
每一块古砖都是未启封的奏疏。
梁红玉的战鼓在暮色里渐息,
化作教鞭轻叩黑板的节奏。
当月光爬上陈潘二公祠的瓦当,
我看见自己的影子与先贤碑影重叠,
风起时,尽是千年文脉在衣袖间鼓荡。
2025年4月5日作于淮安
注:文中融入淮安漕运总督署、清晏园、韩信湖、镇淮楼、枚乘故里、文通塔、吴承恩故居、漂母祠、清江浦、陈潘二公祠等历史遗存,以运河、春雨、碑刻等意象勾连古今,通过军旅生涯与教书育人的双重经历,展现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文明接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