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府里的婆媳难得“好辰光”

发布时间:2025-04-10 07:48  浏览量:7

_1_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如果非用简单几个字概括红楼梦,一部家族兴衰史应该适宜。透过家族折射大时代,透过家族体悟小日子。

当我们将镜头收束于家庭内部,最绕不开躲不掉又万难处理的关系,当属婆媳关系。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里,婆媳关系的幽微与张力,不亚于君臣,造就了无比微妙的权力博弈场。从古至今,每位家庭主妇都算得上一把政治好手,上有公婆下有子女,还要百般周全伴侣关系,每一个人都得软硬兼施,权衡利弊,方才摆得平,对时间及金钱运用,更是独有心得,否则不能应付日常生活。

红楼深宅里婆媳不少,可相处健康融洽的不多。作者在这部封建家族浮世绘中,秉菩萨心刀斧笔解剖刻画了几对典型婆媳相处的冷暖悲欢,而真正描摹出一派暖融融的灯火闲坐、家人可亲的温馨场景,掂量来掂量去只数得出一顿饭的“好辰光”。当我们穿越三百年时光回望,会发现这簪缨世族的后院故事,依然映照着当代家庭关系的深层肌理。

_2_

从重孙媳妇坐上来的老封君

别看贾母如今贵为整个家族唯一的老祖宗,她在借数落贾琏隔空教训儿子媳妇时这样说,“提起这些事来,不由我不生气!我进了这门子作重孙子媳妇起,到如今我也有了重孙子媳妇了,连头带尾五十四年,凭着大惊大险千奇百怪的事,也经了些,从没经过这些事。还不离了我这里呢!”

凭这么一句话,可以揣测贾母的媳妇岁月并非一路静好,磕磕碰碰都到了大惊大险的程度,加上之前对待凤姐泼醋,贾母是这么劝的:“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哪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

以贾母为坐标向上看,她年轻时大概率也曾因丈夫三心二意有过不痛快,受礼教束缚又生不得气,撒不得火,而且她的老公作为荣国公第二代,等级地位是高于史家的,尽管像史侯家这样的姑娘找更好的门第上嫁非常正常,却也注定刚进贾府的史小姐并没有什么过硬背景可以换来些许话语权,一切只好为婆婆和长辈们马首是瞻。

五十载年弹指一挥间,还好贾母和湘云原本同出一辙,靠着英豪阔达宽宏量的性格,过上霁月光风耀玉堂的日子,可一旦面对邢王二位媳妇,老太太心里总像是隔了一层。她打心里疼爱的媳妇们,王熙凤不消说,自带贾史王薛金钟罩,那么按书里所说出身极一般的秦可卿,为什么被贾母视作“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

个中答案贾母明明白白给出过:首先要长得好,其次要有个性。

放在今日贾母是妥妥的外貌协会掌门人,清虚观打醮婉拒张道士给宝玉提亲时,老人家放话:“上回有个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也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儿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就算后四十回不靠谱的续书里,贾母在贾政面前正式提起宝玉婚事,标准也并没有变:“也别论远近亲戚,什么穷啊富的,只要深知那姑娘的脾性儿好,模样儿周正的就好。”

回看秦氏,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平和,难怪贾母认为她是个极妥当的人。但我们也要注意,说这话的时候书里出场的有且仅有这一位重孙媳妇。撇开一笔,这让我想起夏志清评价张爱玲的《金锁记》为中国古今往来第一中篇。乍看话说得极重,仔细想来中篇小说确非流行文体,独木秀于林,和贾母称赞可卿一样,没毛病。

当我们用模样性格的标尺衡量贾母的两位儿媳妇,很难让人叹一句“得意”。大媳妇本就是续弦人品还不着调,助纣为虐帮上了年纪的儿子讨母亲的秘书当小老婆,简直一塌糊涂不成体统。二媳妇表面上一味俯首称臣,平时看着“木头”一般,可违拗起老太太的意思撵晴雯的时候,行事十分果断狠辣,从此也可以预见,黛玉和宝玉的结局注定悲剧收场,贾母再心肝肉一样地喜欢,敌不过真婆婆王夫人自始至终的不认可。

3

一对完全没对话,一对隔着窗户骂

从贾母往下数一代,到了王夫人和李纨,邢夫人和王熙凤。后一对下章节说,翻遍全书找不着王夫人婆媳直接对话的描写,这种不同寻常的冷淡本身就很诡异。

因为贾珠的早亡,这一双人对彼此难免心生嫌隙。婆婆会迁怒媳妇,儿子早娶顾不得身体周全,媳妇的日常照料一定有疏忽不到之处,媳妇会暗怨公婆望子成龙之心太盛,从读书上进到婚姻杂事把儿子逼得太紧,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结局。

就算没有你来我往的对话,王夫人和李纨的紧张关系也从两个场景可见一斑。抄检大观园后,王夫人整顿宝玉内务,顺路清理其他人,这里就有贾兰的奶妈。她和王熙凤说了这么一番话:“我前儿顺路都查了一查,谁知兰小子这一个新进来的奶子也十分的妖娆,我也不喜欢她。我也说与你嫂子了,好不好叫她各自去罢。况且兰小子也大了,用不着奶子了。我因问你大嫂子:宝丫头出去难道你也不知道不成?她说是告诉了她的,不过住两三日,等你姨妈好了就进来。”

责怪李纨用人失察,为了宝钗搬走的事更责难到了李纨的鼻子上,长久以来积攒的对媳妇的不满和愤怒,王夫人不和亲侄女蛐蛐才怪呢。

反观李纨对婆婆的态度,真正满肚子有苦说不出,只能把邪火用来怼宝玉和湘云:“你们两个要吃生的,我送你们到老太太那里吃去。那怕吃一只生鹿,撑病了不与我相干。这么大雪,怪冷的,替我作祸呢”。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冷就有热,红楼把这冷写到透骨凉,热也热得失心疯一般过了头。

且看爱啃焦黄酥脆鸡骨头的夏金桂,对自己尊如菩萨,视别人为粪土,跋扈霸道的暴发户作风简直就是老天派来折磨薛家的女魔头。婚后没多久,这位夏奶奶就犯了“七出之罪”中至少五条:无子,淫泆,口舌,妒忌,不事姑舅。

姑舅,就是指公婆。薛姨妈早年丧夫,拉扯一双儿女不易,老人家嘴是碎了些,心眼并不坏,还称得上热心肠,按说对这种婆婆,媳妇应该更体贴周到些,更何况在书中年代,媳妇在婆婆面前本来就只有低眉顺眼的份儿。比如王夫人一把年纪,当着儿子、媳妇的面被贾母莫名其妙一顿输出,哪怕谁都知道被冤枉,也不敢辩驳一声,只得垂手侍立,毕恭毕敬地听着。再比如王熙凤那么强势,在邢夫人面前也只有无可奈何变着法屈意逢迎的份儿。

光脚不怕穿鞋的,夏金桂完全没把礼教这玩意放眼里,隔着窗户和薛姨妈吵架,气得薛姨妈浑身哆嗦,“这是谁家的规矩?婆婆在这里说话,媳妇儿隔着窗户拌嘴?”媳妇不依不饶来一句顶一句,直把薛宝钗都气得在房间里垂泪。

明明都被气成这样了,明明是夏金桂撒泼顶撞长辈和薛蟠胡搅蛮缠,薛姨妈的解决方式居然是卖掉香菱?!摊上惊世骇俗的非标准化媳妇,薛姨妈的无措暴露了礼教规训在人性本真前的苍白无力。

_4_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红楼人物都是对照着写,有一个让人厌恶的“老货”李嬷嬷,就有一个让人敬佩的奶妈赵嬷嬷。身为贾琏的奶妈,她只出场过一次。贾府上下忙着张罗元春省亲,贾琏和凤姐难得一起吃饭,为了给自己两个亲儿子找工作的赵嬷嬷出场了。

这一餐饭,吃得非常有温情的味道,就像真正的婆婆和儿子媳妇围坐天伦的感觉,一顿饭有说有笑,如春风拂面,让人心中荡起暖意。

当然是因为凤姐心情不错,刚操办过宁府大事,丈夫又远行归来,心情愉悦看世界都是粉红色,但更重要的是赵嬷嬷拎得清,一点不会倚老卖老,还很会平衡孩子间的夫妻关系。

网上常见年轻人吐槽,别人都关心我飞得高不高,只有我妈关心我翅膀硬不硬。母职越来越没有了先天的优越性,就像李嬷嬷越对宝玉唠叨,“我的血变的奶,吃的长这么大”,越会引发逆反情绪,换回一句“如今我又吃不着奶了,白白的养着祖宗作什么!撵了出去,大家干净!”怎么能教人不伤心。

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当贾琏凤姐忙让赵嬷嬷坐到炕上去,这出于贾府尊重老佣人的修养礼节,也体现出二人对奶妈妈的情谊温度,然而赵嬷嬷却执意不肯,坚持只在脚踏上坐了。搞得凤姐赶快吩咐平儿去热早起炖得很烂的火腿肘子,生怕别的菜肴硌了妈妈的牙,又捧出贾琏打南边带来的惠泉酒,定要妈妈一起尝个鲜。

饭局就从相敬如宾的气氛中开始了,没想到赵嬷嬷上来先贬贾琏,说“我们这爷,只是嘴里说的好,到了跟前就忘了我们。幸亏我从小儿奶了你这么大。我也老了,有的是那两个儿子,你就另眼照看他们些,别人也不敢呲牙儿的。我还再四的求了你几遍,你答应的倒好,到如今还是燥屎。”

真在骂贾琏忘恩负义吗?当然不是,如此指责透着一股亲近劲儿,对凤姐她完全是另一番语态:“从此我们奶奶作了主,我就没的愁了。”

一损一捧之间,是赵嬷嬷通晓人情世故的老练。紧接着王熙凤借机敲打老公,开了“内人”“外人”的玩笑,面对这个非常敏感的话题,赵嬷嬷马上调转枪头,边笑边念佛,为贾琏辩解道“若说‘内人’‘外人’这些混帐原故,我们爷是没有,不过是脸软心慈,搁不住人求两句罢了。”

轻描淡写儿子的贪色行径,归结为“脸软心慈”,不动声色地袒护了贾琏,不让谈话陷入尴尬的境地,甚至避免了一场家庭内战。

难怪有网友说,赵嬷嬷就像是聪明的婆婆一样,平常的时候,总是站在媳妇一边,说媳妇的好,说儿子的不是。做儿媳的可不能被这样的婆婆骗了,因为到了关键时刻,这个婆婆最贴心的人还是儿子,她的姿态和她的站队是不一致的。

饭局到此才渐入佳境,由此引出了省亲的话题,从而让赵嬷嬷完成了今日的饭局KPI。

当凤姐感慨自己没有造化赶上热闹的时候,赵嬷嬷顺嘴提及贾府的鼎盛,此时凤姐生怕落后,赶快又说王府的辉煌,于是赵嬷嬷紧跟着话题一转,吹捧“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的豪奢,给足凤姐情绪价值的同时,自然而然从凤姐这里得到了实际好处,一餐饭还没结束,谈笑间就把两个儿子的工作落实了。

赵嬷嬷的确是一位智慧老人,看她两个儿子的名字“赵天梁”“赵天栋”就知道这家老人多压得住世面了。而且全书中一句点睛之笔,就是作者借赵嬷嬷这次唯一的出镜机会说出口的,凤姐纳罕甄家为什么那么有钱的时候,赵嬷嬷一针见血道破玄机:“告诉奶奶一句话,也不过是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谁家有那些钱买这个虚热闹去?”

王熙凤与赵嬷嬷的一餐饭,贡献了全书最珍贵的婆媳相处范本。无论是贾母“大惊大险”的淬炼,还是赵嬷嬷“贬子捧媳”的家庭平衡术,这些穿越时空的生存策略,至今仍在现代家庭的屋檐下悄然流转。真正的“好辰光”不在于表面的其乐融融,而在于对人性局限的深刻理解与慈悲。婆媳双方都懂得尊重与理解的重要性,又都有这么高的情商,怎么可能会相处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