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纪东谈公文写作331:公文起草中阐述深刻道理的实践方法

发布时间:2025-04-10 07:07  浏览量:21

寇纪东

在党政机关公文起草实践中,深刻道理的阐释既是提升文件政治站位的关键环节,也是增强政策执行效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形成古今贯通、虚实相生的论述体系,有效提升政策的穿透力和执行力的关键工具。如何阐述深刻的道理,有效提升公文思想深度和说服力?根据《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践,笔者认为:

一、古语今用——用传统文化赋能现代治理
(一)紧扣主题选择恰当典故。
在公文起草中,紧扣主题选择恰当典故是提升政策阐释深度和文化感染力的关键。典故运用得当,既能增强论述权威性,又能实现文化基因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如,《诗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革新精神,可为深化改革类文件提供文化支撑;

(二)紧扣主题进行现代性转化。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文字替换,而是通过解构传统话语的符号系统,重构符合现代治理逻辑的意义网络。现代性转化要在保持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实现从“借古证今”到“古今贯通”的跨越,使传统文化资源真正成为推动现代治理创新的智慧源泉。如,将"民惟邦本"转化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三)有效控制引用古诗句谚语密度。在公文起草中,一是科学控制引用密度是平衡文化底蕴与实用性的关键。引用不当不仅会造成理解障碍,还可能削弱公文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避免堆砌造成理解障碍;二是控制引用密度的本质是提升信息传达效率,把握"少而精、准而新"的原则,使典故真正成为增强起草公文说服力的"点睛之笔",而非干扰理解的“文字符号”;三是引用经典古籍中的至理名言,能够为政策论述注入历史纵深感。

二、叙事明理——典型案例增强说服效果

(一)典型案例的作用。在公文起草中,典型案例的运用是增强说服力、推动政策落地的重要手段。通过具体化形象化的叙事,能够将抽象政策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经验,有效提升文件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二)如何使用典型案例。通过具体化形象化叙事阐明抽象理论,符合认知规律。如,起草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公文文稿时,运用“某化工厂未落实隐患排查导致爆炸”与“某工业园区建立双重预防机制实现零事故”案例,通过形象化的描述,揭示公文的指导性作用,阐述凸显制度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合理性。

(三)案例与典型案例融合。融合问题导向,选用案例需遵循典型性、时效性、贴近性原则,针对政策要解决的痛点,嵌入对应案例。某地营商环境改革方案在"简化审批"章节,可列举“某企业从提交材料到领取执照仅用4小时”的实践案例,直接回应“审批慢”的痼疾。

三、辩证思维——正反对照揭示事物本质

(一)辩证思维是什么?它是构建“矛盾识别-系统分析-规律提炼-政策转化”的系统思维,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既能展现起草公文提出问题的复杂性,又为解决公文提出问题指明系统性方案。

(二)如何运用辩证思维?通过矛盾分析把握事物本质,借助动态平衡实现科学决策,使公文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实践指导性。一是抓住主要矛盾。要聚焦政策核心问题,如,起草乡村振兴文件需梳理并区分“产业振兴”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避免平均用力;二是正反对照论证。用典型案例对比揭示规律,如,起草安全生产文件要同时说明“事故案例”与“零事故案例”,凸显制度刚性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