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山东通史》记载的安丘文化名人
发布时间:2025-04-09 20:45 浏览量:13
文/李连科
2011年春天,刚刚上任的安丘市文化局长栾成军先生,来到安丘市书画协会办公室,向我询问一下安丘书画方面的情况。他从车上带来了一套《山东通史》,全套共12本套。我收到后认真拜读,发现了这套《山东通史》是我们山东省内组织大批专家学者,经过数年精心编辑成书。她记载着我们山东省内历史文化、历代文化名人、历史演变等等。是我们了解山东,认识山东的好书、宝书,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山东史学界的有志之士,终于编纂完成了《山东通史》这部传世之作。地方通史,起源于古代鲁之《春秋》。史学家们认为:著史,包括编纂地方史,其目的在于“龟镜将来”。也就是说,借助历史这面镜子,把现在的事和将来的事办得更好。我以为。《山东通史》的编纂目的也在这里。
一个省份或地方,作为国家的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必然形成和表现出自己的区域特征。这是国家通史不能取代的研究领域。山东的区域特征,可以追溯到半岛先民们生息的原始社会。但山东区域特征的形成,当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山东作为全国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区域之一,形成了自己在当时颇具特色、颇有影响的齐鲁经济文化形态。齐鲁文化是齐文化与鲁文化结合的产物,但齐文化和鲁文化并不完全相同,如齐文化开放,鲁文化持重;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崇伦理;齐文化重革新,鲁文化尊传统,等等。
《山东通史》就山东的区域特征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开掘,应当说是做了一件很有价值的工作。安丘人文荟萃,物华天宝。特别是在明清时期考取进士108名,在山东境内名列前茅。在清朝时期,山东著名文学家、篆刻家张负,全国著名诗人、文学家曹贞吉,清朝时期四大文字学家王筠,民国时期考古先躯吴金鼎,全国著名教育家赵俪生均出自我们安丘。《山东通史》书中介绍安丘文化名人摘要记录如下:
一、张贞
张贞(1636~1712),字起元,号杞园,清初著述家、书法家、篆刻家,世居潍河东高柯庄,自其高祖迁居安丘县城南门里。自幼天资聪颖,7岁入学,教以《养正图说》,即能明其大义。13岁补府庠生,治举子。36岁考为拔贡,选入太学。1679年举为博学鸿儒,托母病不就。后又诏试太和门,御试第三名,授翰林院孔目,仍不赴任。遂征释待诏,亦坚辞不从。自此,隐居安丘县杞城村,拜明清之际有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黄宗羲为师,开始了他的漫游与著述生涯。
张贞刻苦好学,博览群书,长书法;善篆刻,并能鉴别名人字画,好收藏文物古籍;其篆刻曾学周栎园技法,后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张贞放浪形骸的游仙生活,疏狂不驯的性格,遗世独立。他往来京师,数游吴越,并带其子北走燕赵南泛江淮,访名贤、购异书,结交天下名人,研究各方著述。侍郎周栎园视察青州,得才士4人,他即其中之一。身居刑部尚书的王士祯凡遇重要文稿,大都请他阅定。
张贞治学严谨,著述很多,文章精练,有的成书于浪迹湖海之时,有的写在田园稼穑之中。他还擅长书法、绘画,尤其精通篆刻。晚年隐居杞城故园。他一生著述很多,撰有《杞记》、《半部稿》、《潜州集》、《印谱》等,并参与修编《青州府志》。其他著作有《渠事山人半部稿》,该书由王士祯、安致远等24人作序、题词,作5集,分5次刻印,再版时更名为《杞田集》。还著有《渠丘耳梦录》、《浮家泛宅图诗》、《青州府志》、《青州乡贤传》、《安丘乡贤传》、《家乘旗谱》等。上述著作有的列入《清史稿艺文志》中,有的载入《山东经集志》;《渠亭山半部稿》等入国史馆;《杞纪》记录于《四库全书》,入国史馆。
二、曹贞昌
曹贞吉(1634~1698),字升六,号实庵,安丘人,清代词人、诗人。曹贞吉在顺治十七年(1660)中举人,康熙三年(1664)中进士,官至礼部郎中。后授湖广学政,以病推辞,隐居家乡。曹贞吉性情耿介孤特,富有才学。他与当时著名诗人施闰章过从密切,又深得诗人王士祯的赏识。
曹贞吉的文学成就以词、诗为最高。曹贞吉的词以南宋为宗,论词大旨与朱彝尊相近,主张继承中有创新,不蹈袭前人。词师张炎、周密、史达祖诸家,而尤工咏物。如《水龙吟”白莲》,状物传神,情韵兼至。抒情吊古之作《满江红·金陵怀古》、《金塘怀古》等,“跳荡恢奇,激扬顿挫”④。朱彝尊评论他的词:“词至南宋始工。斯言出,未有不大怪者,惟实庵舍人意与余合。今就咏物诸词观之,心摹手迫,乃在中仙、叔夏、公谨,兼出入天游、仁近之间。北京自方回、美成外,慢词有此幽细绵丽否?”①《四库全书总目》说他的词“大抵风华掩映,寄托遥深,古调之中,纬从新意”。吴绮的《名家词选》、王昶的《国朝词综》都选录了曹贞吉的词作。
曹页吉也工诗,尤其工近体。他的诗清新俊逸,情韵兼胜,时人将他与嘉善诗人曹尔堪并称“南北二曹”。如《花朝得家弟过江消息》、《望岱》等,情韵深致。《山民叹》6首反映了山民的疾苦。《观灯叹》抨击了统治者挥霍人民血汗的罪恶。
曹贞吉一生著述丰富,著有《珂雪集》、《朝天集》、《鸿爪集》、《黄山纪游》、《珂雪词》等。
三、王筠
王筠(1784~1854),字贯山,号箓友,安丘人,清代著名文字学家。王筠自幼勤奋好学,于道光元年(1821)考中举人。因性格孤介,不愿登显贵豪家之门。游学京师30年,他与当时学者何绍基、许瀚、叶志诜、陈庆镛四人相友善,商榷古今,切磋学问。后充任国史馆誊录,得邀议叙,被选为山西乡宁县知县。乡宁地处偏僻,民风简朴,有诉讼争执,他很快便可判决。闲暇之际,王筠总是手持一卷,阅读不倦。后改任徐沟县(今山西清徐)知县,再改任曲沃县知县,虽然公务繁忙,他也不曾停止读书,研究学问。同时在两县也颇有政绩,管理工作井井有条。咸丰四年(1854),加知州衔,王筠上疏乞病还乡,但未等归乡便猝然去世,终年70岁。
王筠年少的时候喜爱篆籀。年纪稍长,博览群书,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他尤其精通经学,对《说文解字》有精到的见解。与段五裁、桂馥、朱骏声并称四大家。王筠用了近30年的时间,致力于《说文解字》的研究。他独辟门径,不依附于他人之说,自成一家。他认为:“文字之奥,无过形、音、义三端。古人之造字也,正名百物,以义为本,而音从之,于是乎有形。后人之识字也,由形以求其音,由音以考其义,而文字之说备。六书以指事、象形为首,而文字之枢机,即在乎此。其字之为事而作者,即据事以审字,勿由字以生事;其字之为物而作者,即据物以察字,勿泥字以造物。”①
他评论各家曰:“桂馥书专胪古籍,取足达许说而止,不下己意,惟是引据失于限断,且泛及藻绩之词;段玉裁书体大思精,所谓通例又前人所未知,惟是武断支离,时或不免。”②他结合分析诸家之说,著《说文句读》30卷、《说文释例》20卷以及《识文系传校录》、《说文韵谱校》、《说文属》、《说文广训》等,为后人指示门径。特别是《说文句读》,折中一是,删繁就简,尤其便于学习。除此之外,王筠还著有《文字蒙求》4卷、《正略》2卷,以及《四书说略》、《禹贡正字》、《礼记读》、《礼记一得录》义礼读》、《仪礼郑注句读刊误》、《毛诗重言》、《蛾术编》等10余种。
王筠一生致力于文字学的研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字学资料。生前未及刊行的著述,死后多由他的儿子王彦侗校订付梓。
四、吴金鼎
吴金鼎,字禹铭,1901年(清光绪三十七年)生,安丘县人。早年肆业于济南齐鲁大学。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从中国近代考古学开拓者、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李济,学习人类学。在齐鲁大学至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读书期间,吴金鼎每逢暑假,即到山东章丘县龙山镇进行考古活动。起初,他的计划是调查镇东的汉代平陵故城。从龙山镇到平陵城相距2.5公里,中间经过城子崖。他在往返龙山镇和平陵城途中,被城子崖的断崖上暴露出来的灰层和陶片所吸引,发现这里也是一处古代遗址。城子崖遗址,当时暴露有上下两个文化层。上面为东周文化层,依据文献记载,系春秋时期的谭国遗址。下面的文化层性质不清楚。他沿着断崖进行多次调查采集,于1928年在下文化层中第一次发现了黑陶片。对于这种非瓷非釉而富有美丽光泽的黑陶片,他曾怀疑是否为古代遗物。但是,依据这种黑陶片总是与石器、骨器共存,没有例外的事实,他深信这是一种新的史前文化。这一重要发现,很快得到了李济、梁思永等考古专家的肯定。
1930年初,他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毕业,应聘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工作。1930年和1931年,历史语言研究所派他和李济、梁思永、董作宾等,对城子崖遗址进行了两次系统发掘,撰写了《城子崖报告》(1934年由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将这种以黑陶为代表的文化称为龙山文化,从此揭开了中国史前文化研究的新篇章。
继发掘城子崖遗址之后,吴金鼎参加过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的发掘工作。1933年,他由山东省政府派往英国伦敦大学留学。在此期间,他参加了英国的埃及考古学泰斗彼特里主持的巴勒斯坦考古发掘。他对工作的勤奋努力和谨慎认真,得到了彼特里及同事们的高度赞扬。同时,他以很大的精力研究中国史前陶器,不仅观摩了数万件已出土的陶片实物,而且到伦敦高等工业学校实习过原始陶器的制作方法。在此基础上,他用英文写作了《中国史前的陶器》一书(1937年在英国出版)。该书以收入材料丰富,长期被外国人作为研究中国史前陶器的必备参考书。
1937年,吴金鼎获得英国博士学位,回到国内。时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政府及重要学术机关内迁。他先在南京中央博物院筹备组工作,后回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1938年11月至1940年6月,他与曾昭炳、王介忱等,在云南大理地区进行考古活动,发现遗址32处,主持发掘了其中的几处,写成《云南苍洱境考古》一书。该书得到中国考古学界的高度评价,被誉为“奠定西南方面史前考古学的基础”。
1941年春至1942年冬,他在四川彭山主持发掘汉代崖墓,并对这种四川特有的古代墓葬制度作了阐述。1943年,他又主持成都抚琴台王建墓的发掘。这项工作取得了辉煌成绩,对研究唐末五代时期的艺术史作出了重要贡献。1944年,他激于爱国热情,投笔从戎,曾任四川新津美国空军第二招待所主任。
抗日战争胜利后,吴金鼎应母校齐鲁大学的邀请,赴济南主持该校的复员工作,其心里却时刻想着野外发掘工作,打算于学校安定下来,即返回考古组。但是,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使他的计划成了泡影。自1946年起,他任齐鲁大学教授,并先后兼任校长室外文秘书、训导长、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主任、图书馆主任等职。1948年9月18日,吴金鼎因患胃癌,在齐鲁大学逝世。其一生著述,除已提到者外,还有著作:《山东人体质之研究》、《山东与山东人》、《田野考古学大纲》;论文:《平陵考古记》、《摘记小屯迤西之三处小发掘》、《高井台子三种陶器概论》等。
五、赵俪生
赵俪生,1917年4月25日生,山东省安丘市人。1934年,他入清华大学外语系就读,积极参加一二·九运动,加入左翼作家联盟,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在山西参加新军,投身抗日游击战争。1938年至1947年,他在陕西扶轮中学、雍兴高级工业学校等校任教。1947年,应聘为河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1948年任华北大学第四部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赵俪生历任济南市政府秘书、中国科学院编译处副处东北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教授。1957年调兰州大学任教。
赵俪生早年从事苏联文学翻译和革命文学创作,以冯夷等笔名发表过不少译作、剧本和小说。他的论文《清初山陕学者交游事迹考》。博得胡适的赞誉。1949年10月,他在《新建设》上发表《论中国新史学的建设问题》,提出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史料的结合,是中国新史学建设的必由之路。赵俪生几十年来始终站在学术前沿,奋力耕耘,先后出版著作16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从1953年起,赵俪生与夫人高昭一联袂从事中国农民战争中的研究。次年就出版了新中国第一部研究农民战争史的专著。以后他又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是农民战争史研究的开拓者。赵俪生从探索亚细亚生产方式在中国历史上的表现入手,对中国土地制度史进行了全面独到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论文,出版了《中国土地制度史》研究专著,自成一家。
赵俪生晚年专攻先秦文化,探讨中国文化的源头,在个案研究(如顾炎武研究)和理论认识方面都堪称典范,在史学界颇有影响。2002年出版《赵俪生文集》(6卷本),并荣获2004年甘肃省优秀图书奖、“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2006年荣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历史学一等奖。
赵俪生教授执教半个多世纪,开设过中国古代中世纪史、中国农民战争史、明清思想史、史学概论等许多课程,对课堂教学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出色的讲课艺术,为国家培养出大批的高水平的人才。1996年,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校友的支持下,设立“赵俪生奖学金”。
【作者简介】李连科,大学学历,从医、从政、从文,曾经任安丘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安丘市文旅局局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安丘文化志》《安丘书画作品集》《安丘民俗》合著《安丘百名进士录》《三河文集》《安丘历史文化丛书》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