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从《绵山之火》《厨艺祖师》看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发布时间:2025-04-09 13:43 浏览量:10
李兆龙诗文作品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清明节史诗《绵山之火》
李兆龙诗文作品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史诗《厨艺祖师》
在当代文化多元碰撞、价值观念纷繁复杂的背景下,李兆龙先生创作的《绵山之火》与《厨艺祖师》两部史诗作品,犹如两座精神灯塔,照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之路。这两部作品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文学再现,更是对中华文明核心精神的深刻诠释。介子推与伊尹,一位是忠贞高洁的隐士典范,一位是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贤相始祖,他们身上凝聚的正是中华文化最为珍视的精神品格。通过李兆龙笔下的诗行,我们得以触摸到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精神密码——那是一种将道德理想融入日常生活的智慧,是一种在平凡中见伟大、在烟火气里寻道义的文化基因。
李兆龙
《绵山之火》中刻画的介子推形象,已然超越了历史记载的简单轮廓,成为一个承载中华气节的精神符号。介子推"割股啖君"的忠义,"不言禄"的淡泊,焚身绵山的决绝,在李兆龙的笔下获得了诗性的升华。这种升华不是对史实的背离,而是对其精神内核的深度开掘。介子推之"退",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对道德纯净性的极致坚守。在功名利禄面前选择退隐,在权势诱惑面前保持沉默,这种"退"中实则有"进"——是向着精神高地的攀登。李兆龙敏锐地捕捉到,介子推精神对当代社会的特殊意义:在一个鼓励张扬、追捧曝光度的时代,那种"功成不居"的谦退,"桃李不言"的含蓄,恰是一剂解毒良方。史诗中描绘的寒食节习俗的源起,更将个人操守与民俗传统联系起来,揭示了个体精神如何沉淀为集体记忆,最终形成文化基因的过程。
《厨艺祖师》则从另一个维度展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画卷。伊尹由厨入相的人生轨迹,打破了职业贵贱的世俗界限,彰显了中华文化"道器不二"的哲学智慧。李兆龙没有将伊尹简单神化,而是通过庖厨之中的具体实践,展现其"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政治艺术。鼎鼐之间的火候掌握,调味时的分寸拿捏,何尝不是治国理政的隐喻?这种将日常生活提升至道的高度,正是中华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史诗中,伊尹对食材的敬畏,对烹饪的专注,对味道的追求,无不体现着"敬事而信"的严肃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李兆龙通过伊尹形象告诉我们,中华文明的伟大不在于凌空虚蹈的理论构建,而在于将高尚理想落实于具体实践的转化能力。厨房与庙堂,在此获得了精神上的一致性。
将《绵山之火》与《厨艺祖师》并置阅读,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文化辩证法:介子推与伊尹代表了中华精神的两极——一者退隐,一者进取;一者坚守,一者变通;一者清洁精神,一者经世致用。然而,这两种看似对立的人生态度,实则统一于更高的文化逻辑之中。中华文明的韧性,恰恰来自于这种对立统一的平衡能力。李兆龙通过这两部史诗告诉我们,真正的传统文化既不是固步自封的教条,也不是随波逐流的妥协,而是在坚守核心价值的同时,保持灵活应变的智慧。介子推的"有所不为"与伊尹的"有所为",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完整的道德谱系。
在当代语境下重述这些传统故事,李兆龙完成了一项重要的文化工作:激活传统的现代价值。史诗不是历史的简单复写,而是通过诗性想象建立古今对话的桥梁。《绵山之火》中介子推对名利的淡泊,对当代社会的功利主义倾向构成了一种温和而有力的批判;《厨艺祖师》中伊尹的职业伦理,为当下浮躁的职业观念提供了反思的镜鉴。李兆龙的创作实践表明,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可以参与当代精神建构的活态资源。这种创造性转化,既避免了泥古不化的保守主义,又防止了割裂传统的激进变革,体现出"守正创新"的文化智慧。
从文学艺术角度看,李兆龙的史诗创作本身也是对中华文脉的延续。中国自古有"诗史"传统,从《诗经》到杜甫,诗歌不仅是抒情言志的工具,也是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载体。李兆龙继承了这一传统,用诗的形式承载文化记忆,用史的内容滋养诗性表达。其语言既有古典诗词的凝练韵味,又不失现代汉语的流畅表达;既有史诗应有的宏大叙事,又不乏对个体命运的细腻描摹。这种艺术上的成功探索,为传统文化题材的当代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绵山之火》与《厨艺祖师》的更深层意义,在于它们揭示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传承机制。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历经数千年而不中断,正是因为有一代代人通过文学、艺术、习俗等多种形式,不断重述、重新诠释那些核心故事和价值观念。李兆龙的创作正是这一传承链条上的当代环节。介子推的绵山之火,伊尹的厨艺之道,通过史诗的形式,再次点燃了当代读者的文化认同感。这种认同不是盲目的复古情怀,而是基于深刻理解的创造性继承。
站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高度,李兆龙这两部史诗的价值更加凸显。在全球化的今天,每个民族都需要找到自身文化的立足点,才能在交流中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介子推体现的个人节操与伊尹展现的实践智慧,构成了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通过李兆龙的史诗,世界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人精神世界中的那些关键词:忠孝、仁义、中和、敬业……这些价值观念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回望《绵山之火》中那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焰,品味《厨艺祖师》中那调和鼎鼐的文化滋味,我们当能领会李兆龙史诗创作的良苦用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同一棵参天古树,需要当代园丁的精心培育才能永葆生机。李兆龙用他的诗行浇灌着这棵文化之树,让介子推的高洁、伊尹的智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芽抽枝。这不仅是文学创作,更是一种文化担当;不仅是艺术探索,更是一种文明传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或许就是《绵山之火》与《厨艺祖师》给予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