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出题,拒绝AI创作,这不是掩耳盗铃吗?

发布时间:2025-04-09 11:36  浏览量:6

今天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征文,主办方为了激发创作者的灵感,给出了三个主题:科技与人文,哲意青春,传统与创新。

看起来每个主题都能触发创作者的写作欲望,但看到3个主题下给出的灵感卡片,我不仅没有思路,甚至陷入了迷茫。

先看第一个主题,科技与人文:

三星堆青铜器的饕餮纹在X射线下显露出上古星图,敦煌壁画的裂隙正被纳米喷枪精准填补。汉代《毛诗》残卷躺在恒温舱中沉睡,隔着一层玻璃,电吉他改编的《柏舟》正掀起金属声浪。考古学家用3D打印重建商周夯土城墙时,区块链上已生长出数字甲骨文。

不加这段说明还好,加了说明,我根本就不知道这段文字想表达什么?看似华丽的文字,拼凑出毫无意义的意向,这不是激发创作者的灵感,还是抹杀创作者的灵感。

再看第二个主题,哲意青春:

丝绸古道的驼铃声与GPS定位轨迹在沙漠重叠,像莫比乌斯环上永不停歇的脚印。奈良神社的千年古藤与三日即落的垂枝樱,在晨光中诉说着时间的两面——匠人用百年养一方砚台,只为墨锭消融时那声叹息;少年骑自行车冲下青石巷,水珠折射的虹光稍纵即逝。

古今意向毫无节制的拼凑融合,各种意识流如洪水一般的冲刷大脑,本来已经冒出绿芽的土地,被这么一冲刷,又变成了荒芜的盐碱地。我没看到哲意,也没看到青春,我只听到了一声古老的叹息。

那么第三个主题能够给我们一些创作启发吗?传统与创新:

冰川观测站的量子计算机预测消融模型时,敦煌壁画的飞天神女正被AI算法逐帧修复。AlphaFold破解了蛋白质折叠的密码,却无法翻译母亲煮姜茶时眼角的笑意;量子卫星能捕捉亿万光年外的引力波,却算不出暴雨中少年狂奔时衣角翻飞的弧度。

说真的,这样的说明还不如不加说明,这段文字只会让创作者陷入更深的迷惘。我在看什么?我想写什么?每个字我都认识,为什么组合在一起我却看不懂了?

DeepSeek刚出来的时候,你会觉得它写出来的东西很惊艳,但读多了,你只会觉得厌烦。那种华而不实,矫揉造作,七拼八凑的文字,读起来非常的憋闷和压抑。

如果将这样的文章作为高考阅读题,我想99%的考生会崩溃,因为根本找不出中心思想在哪里。看似每个句子都有意义,但组合成一段话,却变得毫无意义。如果一个学生从小让DeepSeek代替人工写作,我敢肯定,到最后他连最基本的作文都写不好。

古人很早就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一千年前的唐诗宋词,我们都能读出它们的光辉灿烂,但如果我们现在一味依赖AI创作,一千年后的人们,读我们的作品只会读出一堆狗屎。

主办方用AI出题,拒绝AI创作,这跟掩耳盗铃有什么区别?

作为征文比赛,我希望主办方和创作者都能够坦诚一些,用人工写作互相沟通。因为只有真诚的写作,才能走入彼此的内心。

DeepSeek虽然很能写,但它却不明白,写作的意义到底什么?

文章千古之事,刘勰一言蔽之: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