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探春学创业

发布时间:2025-04-09 09:45  浏览量:9

大观园建成的日子不短了,写诗这件事,宝玉喜欢,这些姐妹也都喜欢,作为这帮姐妹的直接管理者李纨,也多少能写一点。

以诗才论,宝钗黛玉湘云宝玉,至少这四个,都强过探春。

但提出倡议的,是探春。

探春的身份其实挺微妙的。

放在整个社会看,贾府当然是一等一的豪门,但放在贾府这个小环境看,她是女性,庶出,还是赵姨娘这个最不招人待见的妾生的。

所以,论家族内的身份,探春顶多算是个二流

但是,偏偏是这个“二流”,成为了贾府实际上的内当家,从上到下,人人敬畏,心悦诚服。

有几个现象很值得思考:

她的管家地位,是她亲母的情敌,嫡母王夫人指定的;

最痛恨赵姨娘的凤姐,还是事实上被替换的前任,在人前背后对她赞誉有加;

嫡子宝玉,贾府真正的中心,和她亲密非凡;

……

比较一下“二木头”迎春, 再看一下“万人嫌”贾环,探春岂止是脱颖而出,简直是鹤立鸡群。

在《从0到1》的开篇,斯坦福大学教授,作者布莱克·马斯特斯 (Blake Masters)说到:

每当我面试应聘者时,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

这个不绕弯子的问题听上去很容易回答,其实不然。

它挑战智力,因为每个人在学校接受的知识都是已被肯定的,一定被人赞同。

它也挑战心理,因为每个努力去回答的人都必须说一些他们明知道并不为众人认同的看法,这需要勇气。

出彩的回答很少,相对于智慧,这些想法缺少的更是勇气。

……

历史进程中从不会自然出现新科技。我们的祖先生活在一成不变的零和社会,在那个社会中,成功意味着从别人手中掠夺财物占为己有。他们极少去创造新的财富来源,长远来说会导致物资匮乏,人们生活艰难。

成功意味着从别人手中掠夺财物占为己有。

这恰恰是贾府当时面临的状态。

贾府不缺聪明人。

凤姐理家,想到了工业化的流水线和分工合作;可卿托梦,想到了金融上的风险规避和退出机制。

这些都是对的,但其实是不够的。 因为这些是经营,是管理。 是从1起步的。

但探春不是。

探春的高明,是无中生有。 是从0到1。 准确的说,是智力。

发起诗社最大的好处,是把零散的,平时在做布朗运动的姐妹们联系到了一起。

探春做的这件事情,叫资源整合。 这是一种模式的创新,从有诗社开始的那一天,大观园有了真正现代意义的社团组织。

有了社团,姐妹们促进了感情,碰撞出新鲜的话题,产生了更多的合作,有了越来越多的共同目标,开始经常自由组织活动。

对她们自己,对长辈,对管理者李纨而言,都是极有价值的一件事情。

反观探春,她发起了诗社,但很主动地把管理权交给了李纨,很心甘情愿地在全方位处于从属地位。

不争名不争利。

但领导的眼睛是雪亮的,她的才能没有被忽视。

因为有了这个诗社,李纨,乃至王夫人,从此对探春刮目相待。

所以,凤姐生病,名义上主事的是李纨,真正掌权的,却是这个还未出阁的三丫头。

组织诗社,突出表现了探春的创意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到了搞承包的时候,则反映了她的意志力和执行力。

地还是这块地,钱还是这点钱,下人的工作,还是这点工作。资源禀赋完全一致,承包也不是啥新鲜事,她就是现成从赖家学来的。

何以探春的承包制要大书特书? 因为这一回,是业态的重新构建

创新往往是在模仿的基础上产生的,彻底的无中生有是不存在的。

商业模式当然可以嫁接,但最重要的,是要考虑清楚各类负面影响。

赖家可以做,大观园是否就一定能做?推广的难度有多大?阻力有多大?有没有触及意识形态问题?有没有牵扯各方面的利益?这些方面是否可以协调,折中?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有没有资源和执行力?会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探春和宝钗的讨论,有试探,有让步,有自嘲。她知道,这里有“义利之争”的大题目。

但是,她是坚决的。

数字可以调整,分配方法也可以调整。唯有一点——事情一定要做,哪怕朱子,她也不买账。 她谈成了,她也做成了。

这一回,挑战探春的,是勇气。

智力和勇气,探春双双达标。作为一个创业者,探春名副其实。

《红楼梦》距今300年,似乎与现代很隔膜了,但就人性而言,古今的区别并没有这么大,探春在大观园中所面临的环境谈不上好,但她在地位上的升迁相当快,这当然有天赋的因素,但她考虑问题的角度,以及她做事的方法,其实很值得我们思考。

大观园的抄捡,是典型的小事变大事。

这么大的园子,这么多的成年男女,出现一个绣春囊,虽然有点没面子,但也算不上是小概率事件。

当然,事情出了,往小了说,有损贾府的光辉形象,往大了说,发展下去,会毒害像宝玉探春这样的未来接班人。

作为领导,不管当然不对,但是该怎么管,是要综合考量的。

一个制度的尊严,需要领导者去维护;一个秩序的稳定,需要管理者去维持。

所以,遇到事情,除非突发而且紧急,需要动员全体员工一起加入,否则,就不要大动干戈。

外松内紧,举重若轻,这才是长治久安之道,才不会动摇全体员工的信心。

现成有个好案例,就是凤姐查镯子。

凤姐怎么做的?

首先,轻描淡写,把事情压下,然后,相信群众,依靠基层组织,暗中查访。

最后,小偷自然现形。为啥凤姐不查抄?不搜身?不去翻箱倒柜?以上说的是宏观,落到微观上,更荒唐。绣春囊这个东西,是春宫画,不单敏感,而且私密,现在要查这个东西的主人,按王善保家的的说法:

“想来谁有这个,断不单只有这个,自然还有别的东西。那时翻出别的来,自然这个也是他的。”

道理对不对?当然对!

但是,园子里一帮未出阁的小姐,真在谁家查出来了,本来都不知道啥叫“春宫”,这回倒好,活活看了个现成。

这到底是要杜绝性教育,还是在扩散性教育?

作为当时大观园实际的管理者,制度和秩序最深切的维护者,探春虽然未必知道这是要搜啥,但这个行为本身,已经足够让她悲愤交加。

整个大观园,在年轻一代里,有两个坚定不移的“建制派”,对“秩序”的维护最强烈,最严格:

这两个人,一个是宝钗,一个是探春。

宝钗对“建制”的坚持,有她本身的原因,这里先略过不提,而探春对“秩序”的顶礼膜拜,则是一种混合的考虑。

一方面,在当时的社会,贾府这样的公侯世家,天然带有道德上的示范作用,一个有秩序的贾府,是她的荣誉所在,是她深入骨髓的执念;另外一方面,如果贾府不能遵守礼教,维护礼制,那么,作为庶女,她的基本利益根本无法维持。

于公于私,于理于法,探春要想脱颖而出,除了依靠自身的能力,一个稳定的、道德的、有秩序的贾府内部环境,既是她安身立命最重要的前提,也是她满足志向最重要的保障。

自从《红楼梦》这部书风行天下,对探春的争议就很激烈,最主要的,当然是探春对生母赵姨娘的态度,显得极为“不孝”。

其实,如果仔细翻书去看,我们就会发现,只要是有碍于礼制的地方,涉及到“规矩”的方面,哪怕只是稍有“不确定”,探春都很严格。从理论到实践,无一不包。

要想创业成功,有两件事缺一不可,一个是策划,一个是执行。

策划之难,不在所谓“金点子”,而在于这些点子,能够和自己所掌握的资源相匹配;执行之难,不在战术上的一味强攻,而在于战略上的高瞻远瞩。这两点加在一起,其实是一句胡适在治学上的名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黛玉进府,宝玉赠字,探春第一次出场,当着这么多人,直接说,你宝玉恐怕是杜撰;理家,恰遇赵国基去世,李纨模糊记得袭人之母是赏了40两,管家娘子又故意使坏不说,想难为探春,但探春的做法,是查先例;砍学费,是小事,属于职权范围之内,宝玉贾环贾兰,一体同仁,全砍。

搞承包,是大事,探春只是代理总经理,必须要有凤姐的支持:

“虽如此说,也须得回你奶奶一声。我们这里搜剔小遗,已经不当,皆因你奶奶是个明白人,我才这样行,若是糊涂多蛊多妒的,我也不肯,倒象抓他乖一般。岂可不商议了行。”

秩序不乱,分寸的拿捏极为精准。事情要做,但规矩要有,该请示必须请示,该汇报必须汇报。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启示:

大到改革也好,小到创业也罢,不是土匪造反,不是掀桌子推倒重来。

维持现有的制度和秩序,尽量符合常规的运行机制,在关键节点上获得领导的支持和同僚的协助,这是普通人“成事”最重要的保证。

对凤姐如此,对嫡母王夫人,探春做得更好:

探春有心的人,想王夫人虽有委曲,如何敢辩;薛姨妈也是亲姊妹,自然也不好辩的;宝钗也不便为姨母辩;李纨、凤姐、宝玉一概不敢辩;这正用着女孩儿之时,迎春老实,惜春小,因此窗外听了一听,便走进来陪笑向贾母道:“这事与太太什么相干?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要收屋里的人,小婶子如何知道?便知道,也推不知道。”

这一段,是在46回,探春理事,是在55回。

良好而稳定的秩序,是探春的心之所系,是她做一切事情的基础,也是她赖以生存的根本,她和赵姨娘的很多矛盾,她的“不孝”,其中的绝大部分,正是她两对“秩序”的态度所致。

她不卑不亢,不慌不忙,她万事都站在“理”上,更站在“礼”上,从里到外,探春都闪烁着“制度”的光芒,她就是制度的捍卫者。

这才是她对大观园的抄捡如此愤怒的原因:

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难为了三姑娘的情怀,难为了三姑娘的志向。 这才是探春的悲剧,生于末世,夫复何言。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