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神木杨信不是山西杨家将杨业的父亲,杨信父子没有忠义气节
发布时间:2025-02-28 16:01 浏览量:8
杨衮画像
正传中第一主角杨业的父亲是麟州刺史杨信。另一种说法是保德火山杨氏,直接将杨业父亲定义为杨信。
山西代县杨忠武祠的《杨氏族谱》,杨衮为杨业之父。
据陕西师范大学李裕民教授考证:杨信大约出生于924年左右,而杨业出生于935年,卒于986年。这就说明杨信非杨业父亲,杨信只比杨业大11岁左右。
香港大学何冠环教授考证:神木杨畋和欧阳修是同堂殿试,即现在的大学同窗同学,有一定的交情,双方应答更为方便。欧阳修受杨畋委托其父亲给杨杨琪写墓铭志,只凭杨畋一人之言,是篇孤证,不能说明问题,但这一孤证,影响了杨业历史文化研究一千余年,让杨业后人莫名其妙。古今称叔,是一种礼貌,异姓人之间熟人也称叔,这是很普遍的礼貌。杨畋家后期根细苖绝,用杨业的后人填补自家的不足也是能够理解的,古称“天下杨氏一家人”嘛。但是杨业后人并不买账,他们有自己的族谱传世已千年,专家学者的流言代表不了杨业后人的意志。
河南省社科院杨海中副院长在《历史文化研究》杂志中撰文说:“欧阳修写《新唐书》中的《宰相世系表》,将弘农杨氏的先祖错接在杨伯桥名下,误导了弘农杨氏1000多年。欧阳修他一错再错,在杨琪的墓志铭中又听信他人一言堂,将杨业误接在杨信名下,又一次误导了历代杨家将文化研究人员。
著名历史学家余嘉锡在他所著《余嘉锡论学杂著》一书中指出:杨业父子之名,在北宋本不甚著,今流俗之所传说,必起于南渡后。欧阳修写杨琪墓铭志,并不了解杨业族世,仅凭委托人口述而已,也说明当时挂靠名人现象已经发生。
历史上杨信家族的第一代人叫杨信,是麟州新秦人,他本是麟州土豪,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招募家族军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在五代十国晚期,杨信自任为麟州刺史,成为了北方边境的一个小军阀。他联合边境上的各大将门世家,不断与契丹作战,很快使得杨信在当地声名鹊起。
在历史上,因为没有各国政府正式命名官职,所以杨信没有正传,杨信家族初期却是出了名的墙头草,说是三姓家奴也不为过。杨信的父亲杨伦从四川移来,杨信占据了麟州之后,开始谋求自身发展的政治地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先投靠了后晋阳河东步军都指挥使刘崇,也就是后来的北汉世祖。众所周知,后晋是儿皇帝石敬瑭建立的王朝。
杨信虽然投靠了后晋,但对后晋的忠诚几乎是没有的,只是需要一个名头而已。实际上他连对刘家的忠诚都欠缺,为了自己家族的生存,早就打着墙头草的主意,只不过是借名而已。
郭威篡位称帝后,北汉和后周势不两立,刘崇联合了契丹,力图南下消灭后周,恢复后汉的疆土。在这种紧张的战略环境下,麟州刺史杨信作出了一个冒险的决定。他派人到东京汴梁城,向郭威称臣,从后汉倒向了后周,成为后周的麟州刺史。这是麟州杨氏第一次卖主求荣,也成为了陕西神木杨家历史上不可抹去的污点。
杨信效忠后周后不到一年,麟州刺史杨信病逝,杨信的儿子杨重勋继承了麟州刺史,成为杨家第二代的掌门。杨重勋掌控麟州后,麟州开始了相当长时间的墙头草的操作。为了避免近在咫尺的北汉军队的攻击,杨重勋先派人到太原向刘崇称臣,于是杨重勋又回到了北汉。后来北汉与后周的战争爆发,杨重勋家族在北汉与后周之间反复横跳,多次成为双方的麟州刺史,把墙头草的属性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后周与北汉的高平之战后,刘崇战败退守太原,后周在世宗柴荣的执政下占据上风。于是杨重勋又派人向后周称臣,第三次加入后周阵营。
后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后,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了宋朝,于是黄袍加身登基称帝,是为宋太祖。宋朝建立后,杨重勋迫不急待地向赵匡胤称臣,又从后周阵营倒向了宋朝。赵匡胤坐稳皇位后,很快派兵北伐,准备消灭北汉统一北方。于是两个杨家又尴尬了,杨重勋作为神杨氏家族第二代掌门坐守麟州,防御北汉军队的进攻。而杨业则作为北汉的侍卫都虞候,率领军队南下抵御宋军向太原方向的攻势。在此期间杨重勋打击北汉杨业功绩显著,受到了赵匡胤的重用,麟州被升级为建宁军,杨重勋出任建宁军节度留后。
宋太祖赵匡胤灭蜀、南汉之后,重点调整了宋朝对北汉的战略部署。北方世袭的将门家族的杨重勋被迁移到内地,杨重勋由建宁军节度留后移为保静军节度留后,后来杨重勋升任保静军节度使。杨重勋离开麟州后,其子杨光扆主持麟州军政。后来杨光扆英年早逝,他的儿子杨琪年仅七岁,无法继承家族基业,于是杨家独霸麟州的历史就此结束。
以杨信、杨重勋为传承的这一支。直到杨光扆去世后,杨琪与其子杨畋凭借家族财富走上了科举的道路。
民间广为流传的忠义杨家将,其实讲的是杨业这一支的故事。但杨业在宋朝历史上并非主枝,而是降将。
杨信家族在政治上的态度一直由杨重勋这一支代理,即便后来杨延昭、杨文广都得到了朝廷的重用,但杨信家族在朝廷中的代表却一直是杨重勋的孙子杨琪与曾孙杨畋,文武两支不同的杨姓人家从来没有互动。杨信家族是唐朝宰相杨嗣复的后代,后代文化扎实。而杨业上世代以武为主,且杨业不识文。
在谈到杨家将的时候,说起忠义的名声实际上是以杨业为代表的行为,而作为旁支的杨重勋及其子孙却与忠义无缘。
尤其是在杨信和杨重勋两代人期间,那时的杨信家族堪称北方军阀墙头草典范,在北汉、后周、宋朝等多股势力之间反复横跳,表现除了墙头草的优秀特质。他们的这种操作跟所谓的三姓家奴没有什么区别,跟忠义二字也没有丝毫关系。
所以说,将杨信家庭和杨业家族强行拉在一起没有任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