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山西移民大迁徙与杨家将文化在山东的移植

发布时间:2025-03-23 05:59  浏览量:9

千载以降,杨家将之事盛传,为宋世奇谈。宋初,天下甫定,然辽患频仍,北疆扰攘。杨业初事北汉,勇且善谋,人称“无敌”。及宋太宗平北汉,业感其诚而归宋,帝嘉许,命镇代州御辽。杨业一门忠勇,世为宋室屏藩。既归宋,志扫边尘,御敌于雁门之外。其麾下七子,俱为英雄豪杰,皆怀报国壮志,每临战阵,奋勇争先,杀敌报国 。

其长子延平,随父征战,勇冠三军,曾扮宋主赴辽营鸿门宴,力拒群敌,最终以身殉国;二郎延定,力拔山兮气盖世,护驾突围,寡不敌众,血洒疆场;三郎延光,陷敌阵中,马踏如泥,英魂归天;四郎延辉,被擒辽邦,忍辱负重,为宋室暗通消息;五郎延德,五台山出家,心忧家国,下山再抗辽军;六郎延昭,威镇三关,智勇双全,辽人畏之如虎;七郎延嗣,单骑闯营搬救兵,却遭奸臣潘仁美嫉恨,被乱箭射死。更有佘太君,百岁挂帅,率杨门女将出征,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巾帼不让须眉,杨家满门英烈,其事迹感天动地,在民间广为传颂,成为忠义、勇敢之象征。

杨家将之事,流传久矣,其间或有不实之处,然世人爱之不衰,盖有以下数端缘由。

第一忠义精神之感召

杨家将满门,以忠义为本,报国为志。杨业于北汉归宋后,一心抗辽,矢志不渝,纵马横刀,威震北疆。其子嗣亦承其志,前赴后继,虽九死而无悔。此等忠义之气,凛凛如霜,浩浩若河,为世之楷模。世人慕其德,感其诚,以其为精神之寄托,故虽知事有虚实,而爱其忠义之心不变。

第二英雄气概之激励

杨家将皆英勇绝伦,杨延昭守边多年,令辽人畏服;杨宗保年少挂帅,屡立战功;穆桂英巾帼不让须眉,大破天门阵,名震天下。其英雄气概,如日之耀,如月之辉,照彻古今。世人怀英雄梦,欲效其勇,故爱其故事,以励己身,虽知或有虚构,亦无妨其心向之。

第三家族传承之典范

杨家将一门,世代相传,忠义之气,不绝如缕。佘太君以百岁之身,犹能挂帅出征,训诫子孙,以保家卫国为己任。杨门女将,亦能披挂上阵,与男儿并肩。其家族之团结,传承之有序,为世人所向往。世人以其为家族传承之典范,欲效其风,故爱其事迹,不因真伪而减其情。

第四文艺演绎之魅力

杨家将故事,经戏曲、小说等文艺形式演绎,愈发精彩。《四郎探母》《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剧目,传唱不衰;《杨家将演义》等小说,广为流传。文艺之魅力,能化腐朽为神奇,虽有虚构成分,却能动人以情,引人入胜。世人沉醉于其故事之跌宕起伏,人物之鲜明生动,故爱之深,忘其假。

杨家将虽事有不实,然其忠义精神、英雄气概、家族传承及文艺魅力,皆深植人心,故世人明知有假,而爱之弥笃,此乃文化之力量,精神之传承也。

时光流转,至明初。元末战乱,中原大地烽火连天,灾荒肆虐,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山西、河北之地,偏安一隅,百姓安居乐业,人口繁衍,颇为繁盛。朝廷为恢复中原经济,巩固统治,遂颁移民之策。官府组织民众,离乡背井,向河南、山东等地迁徙。移民之途,千里迢迢,风餐露宿,然为求生存与发展,众人毅然前行,踏上未知之旅。

彼时,山西、河北移民东迁山东,亦将杨家将之传奇故事带至齐鲁大地。莱芜区和庄镇横顶村,旧称杨家横、杨家困、杨家崆。据莱芜县志所载,其名之由来,盖因移民初至,见此地山水形势,遥想杨家将被困之艰难,触景生情,遂以杨家将故事命名。

明代政治家、理财家,官至户部尚书,加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的淄川人毕自严在其文章《三叟同游记》云:“戊辰岁,行经龙磨角、杨家困诸山。见两山南北相峙,夹道而立,中有一径,蜿蜒其间,状若二龙抵牾。然此地非关塞要冲,实难明杨家将缘何困于此,遍寻志乘,竟无考据,吾亦徘徊良久,怅惘不已。”虽难以确证杨家将是否真在此被困,但足以见移民文化影响之深。

横顶村的杨家将移民文化,有头有尾,前后呼应,故事的开头把村西畔的神仙椅子说起,横顶村西,杓山村东北山顶有巨石,状若座椅,当地乡人呼为“神仙椅子”,其来历与杨家将被困崆沟之事,皆为千古奇谈,口口相传,历久弥新。

传说昔纯阳吕祖洞宾,与师正阳帝君钟离权,云游至横顶村。见此地风光旖旎,瑞气氤氲,遂驻足于一巨石之上,对弈消遣。棋子起落间,二人谈及人间运势,一时兴起,便以宋辽两国兴衰为赌。钟离权遥指北方,断言辽国兵强马壮,气数正盛,宋室恐难抵挡。吕祖却捻须微笑,曰宋虽暂处劣势,然杨家将一门忠烈,正气浩然,必能护宋室周全,扭转乾坤。二人各执一词,兴致愈浓,棋局与国运之论,难解难分。仙风轻拂,吕祖元神出窍,帮助辽国摆下天门阵,此阵诡谲复杂,由一百单八座阵门组成,内藏玄机,变化无穷,宋军久攻不下,损兵折将,士气低迷。杨家将被困在,横顶村西山沟之中,而此石便因这场仙弈,被后人称作神仙椅子,至今山顶棋盘尚存。

横顶村村西的深沟,自此得名“杨家崆”,后世的村庄得名杨家崆,杨家困,杨家横。

故事继续发展,杨宗保奉命出征,途径济南市仲宫镇穆柯寨。此地山高林密,易守难攻,仿若天堑。宗保正忧虑破阵之策,恰遇穆桂英。穆桂英乃穆柯寨寨主,武艺高强,精通兵法,且天生丽质,聪慧过人。见宗保英姿飒爽,心怀报国之志,穆桂英心生爱慕,与之比武招亲。二人于村前旷野比试,穆桂英身手矫健,枪法凌厉,宗保渐落下风。一番较量后,穆桂英钟情宗保,宗保亦钦佩穆桂英武艺,二人喜结连理。

婚后,穆桂英随宗保回营,得知天门阵之事,主动请缨,愿率宋军破阵。佘太君见穆桂英胆识过人,谋略出众,遂命其挂帅。穆桂英不负众望,登上点将台,调兵遣将,将宋军分为多路,各司其职。她手持令旗,指挥若定,详细部署每一步战略,强调各军之间的配合与呼应。

决战之日,穆桂英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冲入天门阵。阵内烟雾弥漫,迷障重重,辽军伏兵四起。穆桂英毫不畏惧,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过人的胆识,识破辽军的种种陷阱。她挥舞手中利刃,左冲右突,杀得辽军节节败退。杨宗保率一支精锐部队,从侧翼进攻,与穆桂英相互呼应,打乱辽军的阵脚。其他各路宋军也奋勇杀敌,士气高昂。

在激烈的战斗中,穆桂英遭遇辽军的主将萧天佐。萧天佐武艺高强,且精通法术,一时间,双方打得难解难分。萧天佐现出原形,原来是一条龙,结果正好被穆桂英盘龙棍所克,萧天佐躲避不及,当场毙命。辽军见主将已死,顿时军心大乱。

穆桂英趁势追击,率领宋军势如破竹,连破数座阵门。经过一番苦战,宋军终于成功攻破天门阵,大获全胜。这场战役,不仅彰显了穆桂英的英勇与智慧,也让杨家将的威名再次威震四方。

横顶村因这段传奇故事而声名远扬,乡人世代传颂穆桂英的英雄事迹,

山东境内,多处有穆柯寨之名。除了济南仲宫镇穆家庄村后之三媳妇山,传为穆柯寨故址。穆桂英,巾帼英雄,于此占山为王,其与杨宗保之姻缘,大破天门阵之壮举,妇孺皆知。

其它的,像肥城市牛山之穆柯寨,主峰海拔524米,占地380余亩,为天下第一古山寨,兵营、哨房遗迹尚存,天河、四合院景观依旧。

长清区双泉镇刀山峪村之穆柯寨,海拔524米,占地380亩,植被繁茂,有石砌寨墙、兵营、哨房遗迹,跑马岭、擒将河景观独具特色。

台儿庄西南大运河南岸之穆柯寨,主峰海拔290米,山势险要,林木幽深,山下有筛子泉、马刨泉等胜景。

诸地穆柯寨之名,皆为杨家将文化在山东移植之明证。移民带来之故事,与山东本土文化相融,生根发芽,代代相传。横顶村之名,承载移民记忆与杨家将文化传承,历经数百年而不衰。明初山西移民大迁徙,不仅充实山东人口,复兴经济,更为山东文化注入新活力,使杨家将之忠义、勇敢精神,在齐鲁大地熠熠生辉,延续千年而不绝。

这正是:

杨家崆溯源

大槐遗梦忆山西,远徙莱芜岁月迷。

往昔杨家崆聚处,当年客旅意栖迟。

将魂浩浩传齐鲁,血脉绵绵续旧羁。

且看山川添胜迹,风摇翠影草离离。

杨家横感怀

遥念洪洞别故枝,千程跋涉赴东陲。

杨家横里炊烟起,世代村中故事遗。

宋业忠肝昭日月,明迁毅魄铸华夷。

今朝再溯沧桑事,韵入长歌意未衰。

杨家困追思

洪武移民别晋西,长途辗转苦难栖。

杨家困处根基固,史话传时脉络齐。

昔日英名垂宇内,今番浩气漫山蹊。

寻根每叹兴衰事,唯有黄河水自西 。

杨家崆怀思

明初迁客别山西,迢递征途路几迷。

杨家崆中寻旧影,汶淄岸畔忆新栖。

将魂浩气传齐鲁,血脉亲情续梦溪。

岁月悠悠思不断,山川胜处草萋萋。

杨家横念古

大槐树下别桑梓,千里迢迢赴鲁地。

杨家横前思旧事,夕阳影里叹新题。

将功赫赫垂青史,民志昭昭筑土堤。

今日升平怀往昔,春风化雨润桃蹊。

杨家困感怀

移民潮涌离乡邑,背井艰辛岁月凄。

杨家困中寻故迹,青山脚下觅新蹊。

忠魂不朽杨家将,浩气长存岱岳西。

后世追思情切切,淄河东去水凄凄。

作者简介

笔名:长勺野老

莱芜地域文化推广协会副会长

莱芜地方文化研究协会青年副会长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