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山川地形图——山河拱戴,八关御敌,难怪是十三朝古都!
发布时间:2025-04-07 19:22 浏览量:11
洛阳西有崤山、函谷,东有荥阳、虎牢。北有黄河、孟津,南有龙门、伊阙,山河险阻,土地肥沃。
人文历史更是令人咋舌,佛学首传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兴盛于此。
这种地理与人文双重优势,使得13个王朝(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在洛阳建都,累计时间超过1500年!
即便从宋朝开始,经济中心南移后,司马光仍感叹“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足见深厚文化底蕴。
下面,我们就通一些地理图片,来看看洛阳“山河拱戴,形胜甲于天下”的地理环境!
洛阳位于黄河中游,被太行山、伏牛山、外方山、嵩山层层环抱,形成东西长约150公里、南北宽约40公里的伊洛盆地。
北邙山只有300米高,却像一道堤坝,阻挡洪水侵袭,更将伊洛河出黄口,固定在巩义,避免了河道泛滥危及洛阳。
简单来说,洛阳地形就是大河支流,二级台地,群山环抱。非常符合管子所说的:
“凡立国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的建都原则。
同时,洛阳还有八大险关拱卫:
函谷关(西):控制关中通道
伊阙关(南):镇守伊河峡谷
广成关(西南):屏障南阳盆地
大谷关(东南):扼守汝颍
轘辕关(东):锁住嵩山缺口
旋门关(东北):监控黄河渡口
孟津关(北):黄河古渡天险
小平津关(西北):黄河天险第二道防线
八道关卡,形成360°防御网。
唐代时期,洛阳城防体系升级为"三重城墙+护城河+烽燧网",城墙周长14公里,高度12米,远超同期欧洲城堡。
这套系统,让洛阳在冷兵器时代,成为最难攻克的都城之一。
除了防御优势,洛阳水陆交通,堪称古代“超级枢纽”
洛河、伊河、瀍河、涧河在此纵横交错,航运便捷。
4000多年前的“二里头遗址”就显示,夏商先民在此大规模繁衍生息。
东汉时代,刘秀放弃长安,选择洛阳,因其东有敖仓(秦汉最大粮仓,储粮240万石),西有崤函之固。
正如司马迁所言:"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北魏孝文帝从平城(大同)迁都洛阳。短短30年,人口就从6万户暴增至50万户,可见洛阳土地之肥沃。
隋炀帝开凿通济渠,江南货船直达洛阳,这里成为"天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的物流中心。
武则天时期,洛阳神都人口,更是超过百万,一跃成为当时全球最大城市。
1. 防御闭环:高山大河拱卫四周,八大关“查漏补缺”
2. 资源丰富:风调雨顺,土地肥沃,能给古代超大城市,提供足够的口粮
3. 交通便利: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交界点,控东锁西、连南通北。
把这些要素叠加后就明白,为何从青铜时代到中世纪,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
如今的洛阳,虽不再是都城,但繁华与韵味却从未褪去,十字街热闹非凡,灯火通明。
雄伟的丽景门,依旧见证着岁月流转,诉说着山河形胜!
- 上一篇:故园,大雪弥漫
- 下一篇:4.枸杞原浆,不只是“泡水神器”,更是护肾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