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全绳边塞诗100首》代序

发布时间:2025-04-07 11:41  浏览量:7

作者 关中尧 南远景

屈全绳先生近影

边塞诗是以边疆军民战斗生活和边塞自然风光、民情风俗为题材的诗。发轫于先秦《诗经》,发展于汉魏六朝,隋唐开始兴盛,宋、元、明时在题材、叙事上有所拓展,清代以后逐渐式微。边塞诗题材包括将士建功立业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乡情绪以及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其代表作者为唐代高适、王昌龄、岑参、李贺、李白、杜甫等。明清不乏边疆征战,但随着文学题材转向章回小说,边塞诗人群体就更薄弱了。

新中国成立后,边疆保卫战接连不断,一大批志存高远的知识青年加入人民军队行列,他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在边境保卫战中屡建奇功,同时以如椽诗笔记录了边疆军民的战斗生活和新一代军人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产生了一批新边塞诗,屈全绳先生就是边塞诗新一代诗人的代表。

屈全绳1944年生于西安,1962年在校读高中期间投笔从戎,来到祖国西北边疆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边沿。当时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箭在弦上,他所在的部队一部分开赴前线,一部分集结待命,身边一些战友后来在战斗中牺牲,他摩拳擦掌准备马革裹尸之际,战争结束了,他和战友们回到军营,从此开始了近30年的西部边疆戍边生活。作为一名军旅诗人,他几十年创作了400多首反映戍边生活的诗词,奠定了他作为当代边塞诗人的基础。《屈全组边塞诗100首》,就是从这批诗作中精选出来的。

《屈全绳边塞诗100首》以创作时间为序选编,涵了立志报国、枕戈待旦、大漠练兵、铁血柔情、高原放歌生命禁区以及边塞风情、鱼水情深等内容。统观这一批诗作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诗人是职业军人,没有离开过军营,其边塞诗说的是士兵的话,抒的是边塞的情。屈全绳军旅生涯51年其中近30年在西域边塞度过,由一名基层连队战士成长戍边将领,这种军旅生活的漫长经历在古今边塞诗人中具有唯一性。这使得他对军营最熟,对战士最亲,对部队生活感受最深,创作的诗词必然是从军人血管里流淌出来的,绝无古代秀才、进士诗人那样的道听途说或主观想象。

《铁门关》是他踏人新疆后第一首目睹诗。诗中写道:“驼铃声远羊群近,犬吠频传马解鞍。”这些诗句将远方的驼队、近处的羊群、热闹的犬吠以及疲惫的旅人等场景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动静结合,有声有色,营造出一种既充满边塞风情又富有生活气息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种独特的意境和情感。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不可能写出这样的诗句。

《拉练》中的“足底水泡犹渗血,朔风穿骨冷锥心”与《枕戈吟》中的“将军待旦和衣卧,战士横枪弹满膛。”以写实的笔触,共同塑造了一群时刻准备为保卫国家而战的军人形象,体现了他们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面对战争威胁时的镇定与果敢,展现出一种保家卫国、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这种诗人亲身经历的意象写照,描绘出战争阴云的压抑,营造出准备打仗的氛围。

相比之下,古代许多边塞诗人没有这样的经历,如高适在朝廷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王昌龄任秘书省校书郎;王之涣任朝廷请书郎、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尉;李白、杜甫、王维、崔颢、刘湾、张渭等诗人都在四海云游,他们创作的边塞诗虽很有质量,甚至名句迭出,但限于客观条件,不可能踏遍要塞边卡戍楼哨所,尤其是难以窥测到身处一线官兵风餐露宿的真实生活,所以其诗作难以深入刻画戍边官兵动人的情感细节,难以给读者留下亲临其境的感受,

第二,诗人在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走遍了中国西部几乎所有边防哨卡,其边塞诗涵盖了将士戍边生活和边境民族风情的方方面面。屈全绳横戈西域近30年,诗作的题材范畴格局眼界囊括了从军至解甲之后的所有生活,时间跨度60多年。60多年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使其边塞诗视野开阔、题材广泛,内容涉及部队基层的训练场面、高级将领的巡察记录、军民之间的鱼水情深以及西域边塞的风土人情与接壤各国的友谊和斗争等等,其吟诵对象和地域范围已经大大超越了古人边塞诗的范畴,可谓半个多世纪西部边疆军民战斗生活的真实图景和高亢吟唱。

如《中秋节》中“何处飞声响胡笳,戍楼秋月共天涯。忽传客至柴门启,笑捧月饼哈蜜瓜。”短短 28个字的七绝,既传递出戍边官兵的寂寥与思乡之情,展现出戍边生活的艰苦与对亲人的思念,又以客至、柴门启、笑捧月饼哈蜜瓜的场景,展现出质朴温暖的少数民族人情。整首诗的情感层次丰富,语言简洁直白,没有过多华丽辞藻修饰,却能生动描绘场景、传递情感,通俗易懂而不失韵味,让读者能迅速理解诗歌内容,从而感受到中秋佳节时戍边生活中的复杂情感。

第三,诗人无论作为士兵还是将军,都能站在全局和历史的高度观察思考问题,眼界和视野是书生边塞诗人不可比拟的。屈全绳对历史研究颇有心得,能以时代之眼光,观察分析边关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而思想深刻,高屋建瓴。在《古格王国遗址》中写道:“千载血凝玛尼韵,一川冷月古格光。残阳仍刻穹窿顶,风诵贝叶第几章?”这首诗除了描述遗址的残龛断璧,还从王国覆灭的高度叩问历史,强调了离经叛道、裂土封疆的王国,即使繁荣一时也逃脱不了由盛到衰的厄运。

在《车过楼兰》中,诗人面对残垣断壁的荒凉,想像沧海桑田的变迁,将兴衰议题上升到时代发展的高度,表现出眼界的广阔与深远。七律《战备》中“西陲战备连国运,弓张弦满护千家。”不仅形象刻画出演习场上的雄浑场景,而且将演习与边疆安宁、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深刻揭示了演习的目的和意义。正因为这些边塞诗具有宽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所以带给读者更多的启示和教益。

第四,诗人内心阳光而敞亮,其边塞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格调。屈全绳的戍边经历可谓九死一生,两次高原达坂翻车,一次高原急性肺水肿病危,都是在死亡线上徘徊。但他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勇士姿态和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在他的边塞诗里,一扫古人哀怨凄叹的危苦之词或悲凉情绪,代之以天地壮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以及满篇的青春气息和阳刚之美。

如在《贺长子屈渭军校毕业》中写道:“男儿立志挽强弓,策马昆仑砺剑锋。莫因缺氧消锐气,生命禁区绘长虹。”《雪夜急行军》中写道:霜刃割断乡关梦,冻霭缝成戍客衫。”给人以乐观向上、壮怀激烈的进取精神。晋升将军,本是最能彰显职业军人荣誉的标志,屈全绳却在晋将时写道:“昔为黉门一书生,铁马冰河未勒铭。愿借班超龙雀刃,搏击瀚海缚苍鹰。”这些诗句既是诗人的自省,也是人格的升华。在退居二线的《解甲铭》中写道:“铁衣卸却剑光潜,回底龙吟犹在檐。夜半忽惊风雨骤,披襟直指北斗尖。”这些充满戍边豪情的诗句,使人深切感受到“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凸显出英雄主义的气慨,发出了民族精神的最强音,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为读者提供了满满的正能量

第五,诗人具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其边塞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不少亮点。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屈全绳边塞诗,延续古人诗风,将因时记事作为创作的重要题材,同时把表达思想作为主要追求;重视格律诗的平仄对仗、用典修辞,但也不因词害意,生造硬套,相对于古代边塞诗至少有这么几个亮点: 一是现代人写现代边塞,弥补了近几十年边塞诗的空白为现代戍边人留下一份诗词记忆。二是诗作文采斐然,佳句迭出,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三是风骨凛然,既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又状写戍边将士的多愁之情,有气魄,有意境,有感情,有温度。四是把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戍边氛围和官兵在战斗训练中的复杂内心活动融为一体,形成了雄浑厚重深广悲壮的艺术风格。五是活用典故,字里行间洋溢着《风雅颂》的气韵。

屈全绳的边塞诗,是以《中华通韵》为韵脚的,近似汉语拼音的发音,与依据《平水韵》创作的近体诗韵脚有沂不同,这一点有必要加以说明。总之,屈全绳边塞诗雄浑、厚重、豪放、浪漫、悲壮、瑰丽,是古边塞诗的当代续唱,从中可以看到人民解放军身影后边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们远去的背影;是观照那个激情燃烧的甲胄岁月的心灵史诗,从中可以看到新一代戍边人的飒爽英姿。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