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间文化:退躬(韩)诗解析(120)
发布时间:2025-04-06 22:35 浏览量:9
唯识学传人涂继成(退躬)
著名文化学者涂继成:号退躬,唯识学传人。生于1953年9月9日。少读古籍,师承唯识一脉。随韩文畦修学世间行。平生依实业文化立身,文思广涉儒释道科哲五学。近三十年在川内外公益教学中华传统学术课题。文稿近六百万字。曾与许广清先生共同主编《韩文畦文化思想存稿》。退躬先生文化观点有“正慧”、“共生慧”等。
退躬(涂继成)先生
书法作品
四〇、《神为质主》
神为质主物归心,何待分疏与证明。
最苦心危随物转,冥然竞以隶相尊。
这首诗啊,是古今所有古典诗词中讲哲理讲得最为透彻的代表作之一。纵观千古以来,诗讲哲理无出两宋,两宋以二陈、朱熹为典型。而把他们所有的诗真正拿来与韩诗比较后发现,他们的哲理诗,无论是从内涵到义理都不能跟韩文畦《寂居泛咏》200首哲理诗相提并论。可以说,他们所含的哲理仅仅是韩诗《寂居泛咏》十分之一的分量。而韩诗哲理中一份典型的代表就是这首诗,这首诗最能代表《寂居泛咏》哲理诗的博大内涵。下面我们分句进入。
第一句:神为质主物归心。
这一句就涉及了四个相对的概念:第一个是心,第二个是神,第三个是物,第四个是质。心神物质,物质心神。“神为质主物归心”,七个字就把四个核心概念用三个字定格了。所以要论博大精深,高度概括,我看用七个字把这些根本的核心范畴处理得这么好的,千古只有这么一首。
神代表精神,心代表心灵,质代表质能世界,物代表万物,简称物质的世界与精神的世界。再进一步高度概括就是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韩老在第一句中就说了神为质主物归心,从韩老哲学智慧的来源与目标进行综合观察,他是把中国的经史子集,与现代哲学的唯物、唯心是打成了一片。高度概括成哲学思维就是心、物的问题,就是主观与客观的问题,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是心灵还是物质,千古以来有一元论、二元论,有形而上,有辩证法,有唯物主义,有唯心主义。这些都在第一句诗里进行了高度的收摄,而且做了精当处理,处理的结论是什么?“神为质主物归心”。
一句话就把一元论、二元论合起来了,合起来后一元里面包含了二元,二元最终统一到一元,这是第一个结论。
第二个结论,唯物和唯心都同时成立,而最后发现唯物是一种偏,唯心也是一种偏,这两种立场要想不偏,必须让唯物和唯心成为一体两面。
第三个结论,在所有的一元、二元、唯物、唯心中,作为人特别个体生命要在方法上把握好,那就是精神世界是物质世界的灵魂,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主心骨。他认为从人生的角度,应该重心灵、重精神,这就是韩诗这第一句包含的全部哲学内涵。
在内涵中得出一个最基本的结论,就是无论人类文明到达什么历史阶段,无论什么国家民族,什么哲学思想,什么宗教智慧,到最后让个体生命认真把握世界的时候,都要更多的注重精神世界的建设,注重心灵和主观功能的开发。一句话把做人的道理,把改造人心的功夫放在第一位。而把做事的道理,把改造世界,改造客观放在第二位,简单说就是这样。
所以我们理解第一句的时候,就从哲学角度、智慧角度,从全部文明史的角度,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上得出第一句诗的结论,这个结论就是“神为质主物归心”。所有客观建设都要以建设主观世界为主,首先要把主观世界建设好,再说建设客观世界的问题。首先要把自己的精神、心灵这个方面开放完善、认识准确,然后再说如何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这就符合儒家《大学》之纲,格物、致知的目的是诚意、正心,只有把诚意、正心做好了,才能修身、齐家;把修身、齐家的基础做好了、才能去治国、平天下。所以“神为质主物归心”,它的内涵就深刻地包摄了以上这些。
第二句,何待分疏与证明?
精神是物质的主宰,客观世界最终要落在主观世界的把握上。像这样一个结论,那里需要去分析,去讨论,去通过种种的实践来证明它?!不需要做这个事。为什么不需要?因为这是千古的结论,这是一个从来不变的真理。这句话就是要表达一个再明白不过的,再也无法变动的真实道理,所以叫”何待分疏与证明”。
第二句其实是进一步强调第一句的结论,人生的任务,人类的历史,全部社会发展的方向,都是要把生命质量放在第一位。把生命质量建设好,人们再来谈生活质量,生产质量。人类如果先把生命质量作为第一位,把它真正的开发出来,然后再根据生命质量进一步形成生活质量,生产质量,那不知要为人生过程乃至人类历史节约多少倍的时间,成夲,速度与功效!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合符人生、人性、人命乃至于人类的终极目标。这个目标是什么?就是为了生命的快乐、幸福与自由。因为生命的自由、幸福、快乐,就是人生和人类的全部活动出发点与归结点。生命来到人间一直到离开人间,全过程就是为了生命的自由、幸福、快乐。那怎么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呢?这就首先要把生命质量,境界,生命的觉悟与智慧建设好,完善好。只有把生命质量,把生命的心性真正把握好了,然后用这一份觉悟了的、明白了的生命境界、智慧和心性去生产、去生活。并根据不同的条件、不同的规律、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方法、不同的事情,才可以做各自不同的、恰到好处的处理,这种处理处处都表达了生命的自由、幸福、快乐。所以第一句,“神为质主物归心”的重要性就在这里,只要抓住了精神是物质的主宰,心灵是客观世界的归宿,那么做一切事情都不会失魂落魄,都不会盲然迷惑,都不会困惑万物。而是万物围着生命转,决不是人围着万物转。所以这两句诗要表达的明确意图就在这里。
因为第三句他就解释了:
这个人类社会,人间遭遇,人生过程最苦的是什么?最苦的就是失魂落魄,最苦的就是六神无主,这个失魂落魄和六神无主就叫“心随物转”。所以“最苦心危随物转”。危,危险的危。
这个心啊慌慌张张,意马心猿,这个心啊到处找不到归宿、找不到目标、找不到寄托,空虚无聊,紧张焦虑,六神无主。像这样的生活,活一百年就苦一百年,活十年就苦十年,活一年就苦一年,活多久就苦多久。原因在哪里?在“心危随物转”,心没有归宿,没有安慰,没有关怀。所以举凡从人生到人间、到人类,最苦最苦的事情就是“心危随物转”。
纵观当今世界、人类已经程度不同的,甚至越来越深重地进入了一个“心危随物转”的时代漩涡之中。所以人类赶紧要自我呐喊,自我警醒,自我反思。我们把这个人间建设得如此辉煌,我们使用科技的力量把物质像魔鬼一样的呼唤出来。特别这两百年人类的科技、资本、信息把人间建设得五光十色,辉煌灿烂。但換来的是每一个地球上的生命都程度不同的、形式多样的失掉了灵魂、失掉了心灵、失掉了精神的安慰、关怀、温暖以及宁静。每一颗心灵都在焦急、渴望、仇视乃至枯燥、绝望等精神泥坑中反复挣扎,徘徊,这就是心危随物转的具体表现。所以这就叫“最苦”!韩老用一句诗就把它概括了:最苦心危随物转。
进入第四句,揭示了上述这个状态的误区根源在哪里?根源就在:
冥然竞以隶相尊!
冥然什么意思?冥,浩荡苍溟,广漠混沌。用佛家的语言讲就是不智慧,不空灵,是属于无明的状态,就是冥然。用文学的语言讲就是浑浑噩噩。浑浑噩噩这种冥然状态,万物和众生都在里面运动变迁,不由自主,身不由己,都在里面茫茫然然随着欲望、随着惯性不停的运动,不停的生老病死,不停的挣扎着走完一生,而且一代又一代,一个又一个……。
甚至还不断的相互竞争,竞争什么?竞争物质的结构、物质的原理、物质的秘密、物质的各种信息密码、各种变化是谁的认识正确?谁的错误?进而还竞争作为心灵的归宿,作为精神的归宿,作为文明的终极追求目标,谁说得最彻底?谁最高明?他们在竞争什么?就在竞争这个。看哪个在这上面当英雄,哪个在这里争第一,哪个最能把物质的功能和秘密了解得最透彻,哪个就是科学家,就是天才的思想家,就是最伟大的哲学家,就是最有名的发明家、宗教家等等。
像这样的竞争,像这样以物质为生命的主宰、为生命的归宿的潮流已经是一千年、两千年了,如今还越来越严重,到现在已经是物质主义与物质文明全面地统治了人类,统治了世界。而且把物质成就作为世界最高的价值与最高标准、谁能取得物质成就,谁能取得物质利益,谁能满足物质欲望,谁就是世界上,历史上,最珍贵的人生,最珍贵的目标。
所以“冥然竞以隶相尊”。隶是什么?奴隶的隶。奴隶是什么?奴隶就是第一句话说的,心是主,物是隶,隶就是奴隶。物质世界是生命世界的奴隶,生命才是物质世界的主宰。但是我们现在反过来把物质世界作为生命世界的主宰了,金钱为主,资夲主宰!这就是反奴为主了。而人和人类反倒是“生产力”!这是反主为奴了,所以“冥然竞以隶相尊”。
这几百年的人类颠倒到什么地步了?颠倒到了把物质世界,物质成就,物质欲望,物质功能作为生命的主人、生命的归宿、生命的最高目标了。生命、心灵和精神反而成了物质的奴仆了,附作物了。物质主宰心灵了,客观世界主宰人类自己了。
这是一种文明目标的颠倒,是一种南辕北辙的文明路线。像这样发展下去,生命和人类永远达不到自己活动的目标。人类的活动目标,生命的活动目标,就是要寻找自由、幸福、快乐。而把物质作为生命主宰的这种路线是永远让生命得不到自由、幸福、快乐。这就是这首诗要揭示的终极理念。用这等理念来对治当今人类危机,又是何等重要!
所以我这么多年坚定地一直要把道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原因就在这里,因为这是韩老的衣钵所在。
张老师:第一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这个不需要争论,在韩老这里不需要争论,本来这就是宇宙的定论了,真理所在。
退躬老师:包括我刚才说的那个前提,从大众哲学普教而言,唯物只占一半,唯心也只占一半,唯物、唯心只占各人偏执的一半,这个仅仅第一层。韩老早就超越了这一层,他在另外一首诗里就说过“唯物唯心空计执”,不是说唯物主义要去决定唯心主义,也不是说唯心主义要去决定唯物主义。为什么?因为两个都是得的道之偏。
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没看到道的乾惕,道的乾惕是什么?韩老曾经说过:“心名灵感物称能,各有天然体用存。唯物唯心空计执,事由心物互缘生”。这也是韩老的诗,后面就要讲到。所以他就不是刚才说的完全是用唯心来主宰唯物,那个说法是错的。韩老早就在这个问题上给你说明了的,不是唯心胜过唯物,不是那个问题,在哲学上的争论都太浅薄了。它是唯物、唯心在哲学上的两个证明,虽然这在大众哲学层面它的确是很重要的。但是到了一个大智慧的、道的角度讲,偏于唯物也是错,偏于唯心也是错。所以我在第一句的时候就专门把这个问题讲了,不能用唯物、唯心相互争论来代替,它已经是道之全。
查清了这个道体,显现为客观可以是物质世界、能量世界,显现为主观世界可以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或实践性认识。但是还有德性认识,还有悟性认识,还有觉性认识。那么偏于唯心,没把这些关过了,唯心也是错的。唯独偏物质,不偏能量,错了。偏于能量,不偏物质,也错了。所以物质世界的能量部分和物质部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它们都有对错之分。而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还不能真正认识这个客观世界,要认识还有德性认识、悟性认识、觉性认识等等,这些思维都要层层过了关。最后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谈“神为质主物归心”。这个“神为质主物归心”是非常非常精微的,绝不是一般用哲学意义、哲学原理能解释得了的,所以特别重要。
- 上一篇:“儒道流”巅峰之作,诗词歌赋化杀招,思想即战力!
- 下一篇:编辑的四苦四甘(文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