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宝麟临《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学篆者之福音!

发布时间:2025-04-06 21:56  浏览量:42

冯宝麟,字逸天,号鉴斋、慧观居士,别署万殊一相斋主人、慧观书屋主人,1964年生,河北黄骅人。现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理论部主任、研究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河北省书画院副院长兼篆刻委员会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首批“燕赵文化英才”称号获得者。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篆刻家、篆书家之一。

书法篆刻作品入展第八、九、十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第一、二、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第二、四、五、六届全国篆刻艺术展,第一、二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首届国际篆刻艺术交流展等展览。

应邀参加“中国美术馆篆刻艺术邀请展”,中国文联主办的“当代篆刻艺术大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主办的一系列篆刻精品展、名家篆刻邀请展、国际篆刻交流展等。篆刻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等机构收藏,成为国家的典藏品。多次应邀为中国文联、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大型艺术活动创作主题印。

学术论文获全国首届篆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第五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三等奖、“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征文”一类论文、河北省第十一届“文艺振兴奖”(河北省文化艺术界政府最高奖)。除获奖外,还曾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第六届全国书学讨论会,应邀参加西泠印社主办的“孤山证印——首届国际印学峰会”。在专业学术报刊发表著述达数十万字。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当代河北篆刻家精品集——冯宝麟》、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当代篆刻九家——冯宝麟》、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鉴斋印存——冯宝麟篆刻作品集》、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墨韵华彩·冯宝麟》、中国书店出版《冯宝麟篆书心经二种》等。

秦代的三大刻石是秦小篆的经典之作,按照前人的评价,乃为“小篆极则”“无上神品”“古今妙绝”。然而,几大刻石历经2000年岁月洗礼,早已面目全非,有些甚至泯灭无存。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文化之痛!书法艺术之痛!也为后世的篆书研究者、学习者留下了莫大的遗憾!

《峄山刻石》作为最早的秦代刻石,被魏武帝拓跋焘命人推翻,唐开元前便彻底毁灭。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便有"峰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的诗句了。也就是说,最迟到杜甫生活的年代,《峄山刻石》已经不存,而且有后人的覆刻本在世上流传了。我们现在所见的《峄山刻石》,是北宋时期的宋文宝根据其老师徐铉(南唐古文字学家)的摹本覆刻的,现存西安碑林第五陈列室。

参照《琅琊》《泰山》等刻石推断,徐铉的摹本已经与秦代篆书有了很大区别,无论是结构方式还是线条质感都相去甚远。《泰山刻石》到北宋时还在,金石学家刘鼓曾两次登临泰岱进行实地考察。但自此之后,《泰山刻石》便命运多舛:雷击、迁移、被盗……最后仅存十个残字(也有学者认为这十个残字也不是秦代原物)。现在流传最广的拓本是明代收藏家安国旧藏,为宋代所拓,1940年7月1日被日本收藏家中村不折氏收购,现藏日本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此拓本应该算得上精良,但字迹斑驳,很多字令人难以识读,后世临摹者见之如坠五里雾中,很多人望“帖”兴叹,选择放弃。应艺美联图书公司之邀,冯宝麟先生最近出版了三本专著(《冯宝麟临〈峄山刻石〉》《冯宝麟临〈泰山刻石〉》《冯宝麟临〈琅琊刻石〉》),解析秦代刻石,无疑是广大篆书学习爱好者的福音。

三本书均以实临的方式,力求从整体气象、结构造型、线条质感几个方面复原刻石,为这些秦代经典“重塑金身”,再现了秦代篆书的昔日风采,也为当代篆书爱好者做了临摹示范。有了这套经过“重塑”的法帖,初学小篆的人们再也不用“临渊羡鱼”、却步于残损不堪的法帖而放弃对秦代经典篆书的学习了。这套丛书采用原拓本与临摹本相互对照的方式,让人们更真切地感受原拓本的固有神采和临摹者对原帖的认知与理解,从而学到临摹的方法,也可以以此为求渡之筏,顺利地到达学书的理想彼岸。这套丛书除了将原帖与临摹本对照外,还由冯宝麟先生系统地整理了与秦代篆书法帖相关的知识点,在书中一一呈现。这让学习者能够更深入、立体地认识与了解秦小篆产生的时代背景、艺术风格形成的文化土壤、原石及拓本的流传经历等等。这套丛书还刊登了冯宝麟先生的读帖感想和临摹体会,这不失为“度人金针”。在这本书里,冯先生根据自己对原刻石及拓本的观察,对前代学者的理论观点进行了客观的剖析,对于"旧论"中有可能对后代学习者产生误导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鞭辟入里的针砭,并将自己的"经验之谈"和盘托出,佳惠后学,可钦可敬。而对篆书笔顺写法的讲解与示范,更是能为初学者破除迷信、解除禁锢。多种笔顺写法的并列,更能从实践层面拓宽初学者的视野,进而做到活学活用。这套丛书,还利用相当多的篇幅刊登了冯宝麟先生的创作示范作品,这些作品是其近年的精品力作。

▼《冯宝麟临〈峄山刻石〉》内页展示







▼《冯宝麟临〈泰山刻石〉》封面及内页展示










▼《冯宝麟临〈琅琊刻石〉》封面及内页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