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的忘年之交——帝师蔡世远与一代名儒詹明章 // 星原

发布时间:2025-04-06 17:29  浏览量:7

难得的忘年之交

——帝师蔡世远与一代名儒詹明章

星原

蔡世远是清代理学名家,漳浦下布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其受雍正帝器重,官至礼部侍郎,辅诸皇子读书,为乾隆帝师,乾隆帝效仿其“二希堂”取名书房“三希堂”。

蔡世远早年随父蔡璧研学鳌峰书院,遇名儒詹明章,詹明章年长蔡世远五十余岁,然两人情同手足,竟成忘年之交。

詹明章(1628—1720),字莪士,号履园,漳州海澄人,生于明崇祯初年,少聪颖,读书过目成诵,做学问“从太极图玩索而入于易,尤精邃河图先后天,解说发前人所未发”,“贯穿六经上下诸史,以融会事物之理,不肯为无用之学”。詹明章以明朝遗民自居,不求功名,青年游历多地,或为幕僚,或与士大夫交游,或隐居。初客居粤西,逢兵戈战乱,其献策运输兵备,后客居琼州,又辅佐平定海南黎乱,然“终不言功”。中年,居所屡迁,由漳迁广东,又徙贵州,再迁江西,后落户于江西建昌,筑兼山楼以居,被学生尊称为“兼山先生”,及至晚年回漳,结庐以老。所到之处,造访名士,论《易》研学,学贯古今,名噪江南,世人称其“布衣大儒”。

詹明章晚年受福建巡抚张伯行器重,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张伯行在福州创建鳌峰书院,聘请罗源教谕漳浦人蔡璧(蔡世远之父)为首任山长,并在书院内设正谊堂,编辑理学名著、名臣文集。张伯行请年已八十的詹明章主持正谊堂,辑修著作。时蔡世远随父侍学,因而得以与詹明章朝夕相处。蔡璧曾对蔡世远说:“吾漳有詹兼山先生者,在都门时尝为我言河洛之学甚粹,其人盖隐君子也。”

詹明章与蔡世远相差五十三岁,将蔡世远视为通家子,谆谆教诲。康熙四十八年(1709),蔡世远参加会试,高中进士,改翰林庶吉士,留京为官,受相国李光地器重。斯年,詹明章以年老辞鳌峰书院,张伯行又请他主持漳州五经书院,每月给廪。时蔡世远在京为官,嘱咐赴任漳州知府的魏荔彤对詹明章加以照顾。魏荔彤乃清初名相魏裔介之子,于康熙四十九年到任,登门拜访詹明章,为其筑景云楼,每月给与粟肉。康熙五十年,蔡璧逝世,蔡世远归家守孝。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相国李光地回安溪,派人告知求见詹明章。詹明章以老病推迟,李光地益加欣赏。康熙五十五年(1716),蔡世远受聘鳌峰书院第三任山长。康熙五十七年,詹明章所居景云楼毁于风雨,生活困顿,仍萧然自得。蔡世远从漳浦前往探望,赠以酒肉,又告龙溪知县江国栋照料,使其免于贫苦。康熙五十九年(1720)四月,詹明章逝世,享年九十三岁。时蔡世远年方四十,正当精进,以山长作《詹兼山先生墓表》,收录于《二希堂文集》卷九。《墓表》道:“先生以通家子畜余,未尝不谆谆训诲矣”、“世远于先生得附世交之末,亲承其言论风旨”,足见蔡世远对詹明章崇敬与感恩之情。

詹明章学识渊博,留有著作《四书提要》、《易经提要》、《大易通义》、《洛范启要》、《河洛通解》、《先后天卦说》、《班马合订》、《庄子同坛》等。《海澄县志》另载其所作《晏海楼赋》、《赋得此日不再得示同学》、《郡候魏公将入都枉顾小楼赋别用陶渊明移居韵二首》等,其弟子有蔡登渊、李时明、黄补等,皆当时名儒。

蔡世远于雍正元年(1723)奉召进京,授翰林编修,侍皇子读书,入直尚书房,又迁内阁学士,位列九卿,至雍正六年,累迁至礼部侍郎、经筵讲官,终成一代帝师。

纵观二者,詹明章乃前朝遗儒,怀才隐世,而蔡世远则是当朝高才,勤学辅国,二者融汇,交织忘年……这正是中华文脉生生不息、代代传承之生动写照矣!无妨说,蔡世远乃詹明章最出色的弟子也!

参考书目:

1、《海澄县志》(清·乾隆版)

2、《漳浦历史名人传略》(漳浦政协·林培兴)

3、《漳南儒风》第53期

说明: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星原,漳浦县绥安人氏,已届金秋年华。崇传统文化,故业余好研古;偶于史海钩沉,谨为分享求是耳!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