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访谈录》|陈镜合: 上下求索打造现代中医的蓝本
发布时间:2025-04-06 11:05 浏览量:9
陈镜合:
上下求索打造现代中医的蓝本
与中医的渊源
陈镜合教授出生于1937年,正值日本侵略广州。陈镜合自幼家境贫困,父亲在香港打工,后因省港大罢工回到广州。为生计所迫,家中在街头摆摊做小生意,无法负担他的学费。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才得以免费就读夜校。
童年时期的一次重病深深影响了他。大约在10岁时,陈镜合连续高烧余天,西医诊断肠伤寒,吃药未有好转。因经济拮据,家人无法继续负担昂贵的西药治疗,便转而求助当地中医赵少文。几剂中药后,陈镜合的病情迅速好转,10 天内退烧痊愈。
赵少文中医救命之恩深植陈镜合心中,成为他立志学习中医的动力。正因如此,从广州市第五中学毕业后,他毫不犹豫地将中医作为升学的第一志愿,走上了中医药的求学与从医之路。1958年,陈镜合考入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1964年顺利毕业后被统一分配至湛江地区人民医院工作。1969 年,因学校急需教师力量,他与妻子一同回到广州, 进入广州中医学院一附院内科工作。
陈镜合教授在为患者进行仔细查体
发扬现代中医急诊优势
陈镜合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在湛江地区人民医院(现为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时,他与王伯章(王挚峰之子,现为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教授)等人一同向管铭生和王挚峰两位老中医学习,汲取宝贵的中医学问。他们主要学习传统中医,尤其是《伤寒论》中的经典内容,这为陈镜合打下了深厚的中医基础。他至今处方用药仍多用古方,如理中汤、附桂理中汤,补中益气汤、生脉散等,这些扎实的中医基础都是跟随老中医学习的成果。
回到广州中医学院后,陈镜合在附院内科工作,同时负责急诊科。当时,他已经是主治医师兼任急诊科负责人。他很快发现医院急诊科的弱点——周边民众对中医院急诊科信任不足,很多患者甚至宁愿舍近求远去市人民医院。回想在湛江时,除了学习传统中医,老师还鼓励他在临床实践中西医结合诊疗,常邀他参加西医院的急诊治疗,掌握了一定的西医急诊技能。
陈镜合意识到,当务之急就是要提升急诊科的医疗服务水平。他首先着手改善急诊系统,采购了急诊所需的呼吸机、除颤器、床边心电图、心电监护仪等设备,建立起急诊救治基础。医院急诊室专设6张病床,用于收治心肌梗塞等危重症患者。面对复杂的急症病情,陈镜合带领团队全力以赴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成功治愈了许多患者,特别是在没有合并症的下壁心肌梗塞病例中,中医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显著提升了患者的信任度。
中医急救见本领
陈镜合利用中医方法成功抢救了多个包括心跳骤停患者的案例,印证了中医方案处理急诊病例效果尚佳,积累了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为了进一步提升临床实践能力,医院安排他外出进修。
最初他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修,向心血管专科医生陈普照、马洪等学习,一年后回院购置了多种急救仪器,为临床急救提供了重要保障。
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个心跳骤停患者。这名患者在医院附近的工厂触电倒地,现场的工人们都说他已没有心跳和呼吸,工友们迅速将患者送到医院进行抢救。施救团队采取心肺复苏和球囊面罩通气等办法都无效,于是就请陈镜合出来救治。
陈镜合心中暗自担忧:心脏停跳已久,是否还有救?到达现场后,他首先询问是否进行了除颤,再经过二次除颤,患者终于恢复了心跳,但随后又停止了。他判断患者室性心动过速。第三次除颤,患者依然没有心跳。到第四次,他就采取用胺碘酮持续注射,患者终于恢复了心跳,在场的所有人无不欢欣鼓舞!
随后,他协调麻醉科进行气管切开,为患者接入呼吸机。然而到了夜里11点,患者呼吸又停止,但心跳还在,于是继续给西药,加上中药安宫牛黄丸抢救,陈镜合有信心抢救成功。3天后,患者的心率、呼吸和脉搏恢复正常,转到内科以中医治疗为主,最终患者痊愈出院。
这次抢救发生在1983年,是全国首例中西医结合抢救病例,全国各地媒体纷纷报道。医院正式成立了急诊科,也推动了全国各地的中医急诊科逐步建立,陈镜合被任命为全国中医急诊中心主任。
另一例成功案例是他老朋友的孩子,孩子当时在广州红十字会医院急诊抢救,邀请他前去会诊,他成功施救。后来又有一次车祸,司机等4人严重受伤,由于情况危急,陈镜合协调医院出面调配直升飞机,将重伤患者从外地转运至急诊科,由外科病房接诊,开创了中医系统使用空中救护的先例。那4位患者在骨科住院,陈镜合前去会诊开药,最后顺利痊愈出院。
1987年,陈镜合在急诊科CCU安装了全国中医系统第一台临时起搏器,用于抢救心梗病人,填补了中医抢救领域这一空白。
这些经历使他更加坚定了中西医结合的理念。
当时全国各个中医院的急诊科纷纷派员工前来学习,有中医,也有西医。陈镜合专门上了一堂课,他讲解了抢救心跳骤停患者案例的全过程, 赢得了其他中西医人员的认可。
我院使用空中救护
陈镜合教授为患者安装起搏器
后来,中美合编《现代心脏内科学》全文登载了陈镜合的文章。但那时,他认为自己的认识仍处于中西医混合阶段,没有完整地构建现代中医理念,也未能系统性地总结现代中医的特点。
现代中医理念
陈镜合的现代中医观念可以概括为“以中为主,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中西医优势互补”。通过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的病例,结合日益丰富的临床急救经验,他逐渐拨开迷雾,坚定了将现代中医作为主要发展方向的信念。
尽管现在许多人在实践中进行中西医结合,但陈镜合觉得中医有自己的优势。他形象地比喻:“这就像一片草地,生长了许多杂草,用西医的方法是连根拔起,但草一拔就会再长出来。而中医则更为细致,我们会观察到草地潮湿,解决根本问题,让土地干燥,这样草自然不会再长。”
他认为,中医的方法和理论完全是宏观调控的。到他诊室的患者,90%以上的处方使用中药,通常开10味左右的中药,而西药则很少使用。只有在急危重症的情况下,比如说冠心病和心肌梗塞,且患者刚出院,才会同时开西药,如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等。对于一般门诊患者,如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风湿、胃痛和失眠等,中药的疗效往往更佳,通常不需要再使用西药。西药的好处在于靶点明确、针对性强,处理急性疾病时疗效显著。例如,心跳骤停和突发晕厥的情况。
在现代中医观念中,绝对否认西医是错误的。有机辨证结合中西医才是最优方案。例如,面对患者突发大出血,需立即进行止血处理。在救治病人后,若发现其气血不足、胃肠功能不佳,可以用中药进行调理,这样的综合治疗往往比单独使用西药更有效。
陈镜合在京都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留影
陈镜合教授书法作品
由于他在处理多个病例中的成功经历受到全国瞩目,卫生部特地派他赴日本京都大学进修心导管技术(1988至1990年)。
给年轻中医生的嘱托
陈镜合教授强调,年轻中医医生必须熟记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神农本草经》。这些经典他至今仍能流利背诵, 时刻铭记于心。
他指出,作为医生,具备看病和临床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并提倡多运用中药。除少数特殊情况外,陈教授始终坚持使用中药治疗,效果显著。因考虑到患者的经济负担,他的处方通常在10味药左右,很少超过12味。
陈教授还强调,医生的医德很重要,不能只为了钱而行医。要做一个好医生,努力救治病人,以良心为依归,比金钱更重要,希望年轻医生始终以医德为根本。
给医院60 周年纪念日的祝福
2024年,陈镜合教授为医院60周年生日写下了以下诗句:
医者德为本,
术道求岐黄。
奇出胆若剑,
制胜心若琴。
中西需相制,
怪招兵法帮。
自我常超越,
落日见东方。
陈教授提到,虽然有些危重患者难以治疗,但要始终怀抱希望,就如期待太阳升起时,目光望向东方。这首诗凝聚了他多年的经验,他希望年轻医生能珍视并参悟其中的智慧。
采访:刘苡婷、林泓浚、吕泽慧
整理、撰写:洪森楷、吕泽慧
校对:张晓晓
编辑:梁韵怡
复核:梁幸琳、赖嘉勇
责编:王爔晨
审定:刘苡婷
健康与你同路!
医院地址导航
关注|可预约挂号、缴费、代煎配送、查询检验(查)报告和住院日清单等
- 上一篇:欲火地狱只因欢喜
- 下一篇: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从来不是能力,而是这3种底层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