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敖煉主編《湖南金石文獻選刊》出版
发布时间:2025-04-04 07:22 浏览量:9
書名:湖南金石文獻選刊
主編:敖煉
出版社:廣陵書社
書號:978-7-5554-2495-6
出版時間:2025年1月
册数:16册
中圖法分類號:K877.2
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團隊項目“湘南摩崖石刻採集整理綜合研究”(編號:23VJXT010)
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湖湘文化青年傳承學者培育重點項目“湖南摩崖石刻上的宋明理學研究”(編號:24ZDBQ006)
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重點項目“瀟湘摩崖石刻研究”(編號:XSP24ZDI010)
湖南省教育廳重點項目“瀟湘流域摩崖石刻的文學研究”(編號:22A0582)
湖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學改革研究一般項目“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湘南摩崖石刻融入古代漢語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編號:202401001406)
湖南的金石以刻石爲主,刻石始於漢代,但到了唐宋時期,才開始蓬勃發展,葉昌熾《語石》卷二曰:『湖湘間唐碑,宋人著録,本不爲少,惜皆堙逸……宋人題名,最先著録,莫先於湖南一省。《萃編》所録,已極詳悉。後賢踵訪,益見美富。北宋遷謫名流,大半途出湖南。南宋偃藩長沙,暨列郡守倅,類多風雅好事。登覽留題,情事與東都諸刻不盡同,各見風趣。』唐代的元結開啓了湘南摩崖刻石的先例,遂成風氣,影響千古。湖南的摩崖景地,如永州之浯溪、澹巖、朝陽巖、陽華巖、寒亭暖谷、無為洞、紫霞岩、仙樓岩、寒巖、獅子巖、玉琯巖、九龍巖、月陂亭、層巖、含暉巖、月巖、拙巖、石角山、華嚴巖、幽巖、象巖、中郎巖、秦巖,又有衡陽之衡山、石鼓山,邵陽之桃花洞、桂莊、奛巖、法相巖,郴州之侍郎坦、蒙巖、艮巖、秀巖、萬華巖、蘇仙嶺、喻家寨,株洲之月到巖,懷化之丹山,長沙之嶽麓山,湘西之不二門等多處。另有明清以來的碑刻數以萬計。
湖南金石原物已湮滅不少,但尚能通過金石拓片和著作等方式知曉其概况。關於湖南金石的著録,在宋代歐陽修《集古録》、趙明誠《金石録》之前,五代時已有湖南祁陽陶岳撰《零陵總記》著録唐人詩刻。明代則有黄焯《朝陽巖集》《澹巖集》《浯溪詩文集》,是專門著録一處巖洞或摩崖的石刻文獻。到了清代,王士禛撰有《浯溪考》,宋溶撰有《浯溪新志》,開啓了清代研究浯溪摩崖的先河。此後,宗霈、宗績辰父子在永州多年,編有《零志補零》(宗霈)、《留雲庵金石審》(宗績辰)、《永州金石略》(宗績辰)、《永州金石略删存》(宗績辰)等書,道州人何紹基有《東洲草堂金石跋》,郴州人陳善墀有《金石摘》,長沙人黄本驥有《集古録目》《金石萃編補目》,在湖南寓居或任職的如楊翰有《粤西得碑記》,劉沛有《零陵金石志》,瞿中溶有《湖南金石志》二十卷,陸增祥有《湖南金石志》三十卷,而王昶的《金石萃編》,瞿中溶的《古泉山館石刻》,陸增祥的《八瓊室金石補正》,均有大量篇幅得益於湖南金石。清代中晚期,關於湖南金石的研究已至高潮。此外,據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八六年出版的《石刻史料新編》第三輯,其中收録湖南省有金石志的府縣方志共計十六種。綜此以往,古代湖南金石文獻研究不在少數。
湖南金石多有殘損,甚至有不少摩崖景地被完全摧毁,這些專門研究、著録金石的紙本文獻,是金石文物研究不可或缺的材料。而現存的石刻文獻可以校對或補充紙本文獻的訛誤或漏載。
湖南的金石學研究始於明代,雖起步較晚,但明清以來頗有成績與創新,在金石學史上有一席之地。本叢書選編影印的明清湖南金石文獻十四種,體現了湖南金石學发展的不同類型,其中有研究湖南金石的著作,如明代黄焯《朝陽巖集》,清代王士禛《浯溪考》,宋溶《浯溪新志》,宗績辰《永州金石略》,宗績辰《永州金石略删存》,宗霈《零志補零》,劉沛《零陵金石志》,瞿中溶《湖南金石志》二十卷,陸增祥《湖南金石志》三十卷;有湖南金石學家的金石著作,如何紹基《東洲草堂金石跋》,黄本驥《集古録目》《金石萃編補目》,陳善墀《金石摘》;有久居湖南的外地金石學家的金石著作,如楊翰《粤西得碑記》。這些著作又有部分吸收爲志書,如宗績辰《永州金石略》,宗績辰《永州金石略删存》,宗霈《零志補零》,劉沛《零陵金石志》,瞿中溶《湖南金石志》二十卷,陸增祥《湖南金石志》三十卷。這些金石著作的體例涉及著録、分地、繪圖、摹字、考證、存目等諸多類型,金石學研究的體例畢現於此。
以下對所選十四種湖南金石文獻略作提要:
(一)黄焯《朝陽巖集》,明嘉靖本。
黄焯,字子昭,號龍津子。延平南平人。明正德九年(一五一四)進士,嘉靖二年(一五二三)任永州知府,九年遷湖廣左參政。嘉靖五年,黄焯開始編纂《兩巖集》(《朝陽巖集》《澹巖集》),至嘉靖十年,兩巖之一的《朝陽巖集》編成刊刻。嘉靖七年,黄焯還編纂了《浯溪詩文集》。
《朝陽巖集》是記載零陵朝陽巖詩文題刻的一部總集,也是我國古代記載巖洞景觀和摩崖石刻的較早的一部專書。黄焯作此書的理由在序中已經交待:『矧夫三代以降,賢人君子,不盡在位。羈棲遊冶,時或有言於山林泉石間,發之觀風采焉,亦政治之一事也。』『兩巖,近郊也。永山水經數君子品題,至於今多就荒落,或没於居人,皆不可得觀。唯兩巖之勝猶夫昔,而翠珉之刻故在也。兩巖之所以勝,具集中,兹不盡述,庸述其集之之意,以告觀者。』
今所見《朝陽巖集》爲明代嘉靖黄焯原刻本,綫裝一册,不分卷,書叙稱《兩巖集》,正文及版心題《朝陽巖集》,内容包括銘、記、志、詩、歌、遊題短記、補遺七部分。初由無錫孫毓修小緑天收藏,後歸國立北平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迄今所見海内僅此孤本。《朝陽巖集》最後一頁爲一幅整版的圖畫,首行爲『默題』二字,第二行分八格,每格三字,乃是六言四句詩一首。詩云:『熙寧八年暇日,知通來賞朝陽。朝陽巖前極目,瀟江一派湯湯。』明隆慶《永州府志·藝文志》載『《朝陽巖集》一册,藏本府庫』,至清道光《永州府志·藝文志》已不載其書,而光緒《零陵縣志·藝文志》則已稱《朝陽巖集》《澹巖集》爲『無名氏』之作,且引宗績辰曰:『二書見《著述目》,蓋亦紀類刻之書,而今亡矣。』是不僅不見其書,抑且不知其作者姓氏。其後學者向無論及。但《朝陽巖集》的遺憾在於僅著録部分詩文,未及題記、題名、榜書,未對其進行考證,尚有不少訛誤。
黄焯在永州任職期間,又編有《浯溪詩文集》二卷,《四庫全書總目》有提要,並稱有兩淮馬裕家藏本,然其書今已不見。
(二)王士禛《浯溪考》,清康熙四十年刻,早稻田大學藏本。
王士禛(一六三四—一七一一),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别號漁洋山人,謚文簡。山東新城人。清初著名詩人。清順治十五年(一六五八)進士,初官揚州推官,入爲部曹,轉至翰林,任國史副總裁、刑部尚書。康熙四十三年(一七〇四)罷官歸里。有政聲。王士禛工於詩詞,論詩有『神韻説』,與朱彝尊並稱『南朱北王』,詩作甚豐。著有《帶經堂集》《漁洋山人精華録》《居易録》《池北偶談》《古夫於亭雜録》《香祖筆記》等。
浯溪在湖南永州祁陽市南五里,山溪諸水匯流於此,流入湘江。唐道州刺史元結嘗結廬溪岸,寓居於此,乃名溪爲『浯溪』,崖爲『峿臺』,亭爲『 廎』,合稱『三吾』,各有銘。歷代名賢吟咏不絶,現存歷代摩崖石刻約五百餘方,是南方最大的摩崖石刻景觀。
《浯溪考》二卷,刻於康熙四十年(一七〇一),前有自序,交待著書之因:『楚山水之勝首瀟湘,瀟湘之勝首浯溪。浯溪以唐元結次山名,得魯公摩崖書而益張之。溪前後舊有兩集,爲李仁剛、綦光祖撰,見《輿地碑目》,皆無傳。今志乃出庸手,總雜泛濫,至不可耐。』《浯溪考》著録了關於浯溪的詩賦雜文,多郡志、浯溪志所未收。王士禛本人並未到過浯溪,蓋其族侄王啓烈官祁陽知縣時,以舊志寄王士禛。王士禛考諸典籍,成上下兩卷。《浯溪考》不分門目,《序》後有《補遺》三條。上卷載山川古迹及元結詩文,而附以諸家之題識議論。下卷則爲後人藝文,包括賦、詩、記三種體裁。《浯溪考》所收藝文大多刻於浯溪崖壁,但全書較爲簡略。
(三)宋溶《浯溪新志》,清乾隆三十五年刻,哈佛大學藏本。
宋溶,字懷山。四川成都人。舉人,清乾隆三十二年(一七六七)任祁陽縣令,三十三年春到任。宋溶任祁陽縣令後,覽浯溪之盛,慨慕前賢,欲仿常璩《華陽國志》、盛弘《荆州記》而作《浯溪新志》。於是在民事之餘,傾心文獻,廣爲搜采,考訂異同,在乾隆三十五年輯成《浯溪新志》。
《浯溪新志》有清乾隆三十五年(一七七〇)刻本。宋溶序後附有王士禛序,後有凡例九條。是書共十四卷,分爲卷一《原始》,卷二《摩崖》,卷三《蒐石》,卷四《紀勝》,卷五《録傳一》(唐、宋),卷六《録傳二》(元、明、清),卷七《藝文一》(詩),卷八《藝文二》(詩),卷九《藝文三》(詩),卷十《藝文四》(詩),卷十一《藝文五》(賦、銘),卷十二《藝文六》(記),卷十三《藝文七》(記),卷十四《志餘》。卷一前有卷首《圖》,包括《浯溪總圖》以及『浯溪十六景』,分别爲『江干晚渡、浯溪漱玉、香橋野色、梵院曉鐘、 亭六厭、笑峴亭嵐、鏡石含輝、摩崖三絶、峿臺晴旭、窊尊夜月、石屏擁翠、玉篆新搜、浯池浴鷺、浯巖窺湘、三一覽勝、 廬宿雲』。《浯溪新志》十四卷的各卷内容、創作緣由在《凡例》中已有交待,謂『《原始》者,原所自也;《摩崖》者,著所重也;《蒐石》者,溪本多石,以類相從也;《紀勝》者,建置不常,不可不紀也;《録傳》者,人各有傳,以備考也……若《藝文》《志餘》二類,固當各仍其舊,無事翻新』。各卷前皆有序。卷一《原始》考證浯溪地理,輯録了浯溪摩崖的開創者元結的摩崖石刻,其中《峿臺銘》以篆書刻印,每方石刻均有詳考。卷二《摩崖》以元結撰文、顔真卿書《大唐中興頌》爲開端,輯録了北宋以來評論《大唐中興頌》的摩崖石刻數通,並加詳考。卷三《蒐石》對浯溪奇石景觀及相關的摩崖石刻進行記載著録及考證。卷四《紀勝》簡要記載浯溪的各種山水、亭臺、樓閣、寺廟等景觀。卷五、卷六《録傳》撰寫了唐代至清代與浯溪相關的一百四十九位人物的傳記。卷七至卷十三《藝文》則輯録了古今與浯溪相關之詩文賦銘,但並未考證。卷十四《志餘》記載有關元結之軼事,並及有關浯溪山水景觀的典籍,類似參考文獻。全書最後附有乾隆三十八年陳三恪所作《跋》,記叙了與宋溶的交往及《浯溪新志》成書的過程。
宋溶在浯溪任官兩年,循崖搜討,檢書數千卷,詳於王士禛《浯溪考》數倍,其中對浯溪摩崖石刻的考證尤爲詳贍,且復修浯溪景觀,有《修復浯溪記》,對浯溪的建設功莫大焉。
(四)宗霈《零志補零》三卷,清嘉慶二十二年刻。
宗霈(一七七二—一八一七),字稼秋,號静軒,又號筠深、雲聲,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清嘉慶十四年(一八〇九)進士,官華容知縣,嘉慶二十年移零陵知縣,二十二年卒於官。著有《静軒詩文集》等。光緒《零陵縣志》卷六《官師》有傳,稱其『輯《零志補零》,苦節遺貞,搜采畢登,殘碑斷碣,網羅殆遍』。
宗霈著《零志補零》三卷,爲任知縣時彙集有關零陵政教的部分詩文,以及巖谷間所搜得殘碑斷碣而成,可補前志之未備。卷上爲《古文》,卷中爲《詩》,卷下爲《秩祀》《建置》《名宦》《名勝》《耆民》《列女》《題名》,其中《題名》著録了零陵的摩崖題名石刻,間有考證。
宗績辰《留雲庵金石審》所稱『先零陵輯《補零》』『《零陵補志》』『《零陵宗志》』『《補志》』,即此。清嘉慶二十二年刊行,先於嘉慶《湖南通志》三年。
(五)宗績辰《永州金石略》,清道光八年刊,同治六年丁卯重校本。
宗績辰(一七九二—一八六七),又名稷辰,字迪甫,一作滌甫,又字其凝,號滌樓,又號攻耻,一作躬耻,又號越峴山人,世尊稱之曰滌翁。浙江會稽人。清道光元年(一八二一)舉人,官内閣中書、充軍機章京,遷起居注主事,再遷户部員外郎。咸豐元年遷御史,又遷給事中。在朝中,以保薦左宗棠,有盛名。道光五年授山東運河道。同治六年,因疾歸,尋卒。著《躬耻齋詩鈔》《躬耻齋文鈔》《越峴山人日記》等,爲學宗王守仁、劉宗周。《清史稿》有傳。
宗績辰在永州,曾撰《舂陵碑記》《遊疑載筆》等文。《溪山紀遊》詩云:『居永十三年,溪山如我鄉。』是其居永自况。别史又載宗績辰曾主講永州群玉書院,及永州濂溪書院之苓香講社。光緒《零陵縣志》卷九《人物》有傳,稱其『隨侍至楚……霈廉吏,殁後負債纍纍,績辰貧不能歸,賃居零陵,以追繳其父虧空繫獄,同官憐之,疏募代償,越七日乃得出。已,扶柩還葬,而留其家屬於零。服闋,舉鄉試,未幾,復返零。叠主群玉、濂溪講席。績辰所作詩、古文、詞甚富,長於考據,兼工篆隸,性好講學,專主陽明之説。時修《永州府志》,績辰主其事,殫六年之力,諮訪見聞,摭拾荒墜,裒然巨觀。而於金石、藝文兩門,尤備具無遺。當時謂湖南各府縣志當以永州、寶慶爲最,《永州志》即績辰所著,而《寶慶志》則邵陽鄧學博顯鶴所著也。後應禮部試入都,遂留不返,歷官至山東運河道。績辰以寓零最久,每與人書,必自署曰「十三年瀟上寓客」云』。
宗績辰在永州纂有道光《永州府志》十八卷,《府志》爲吕恩湛修,吕恩湛,字麗堂,爲永州知府。道光八年李宗傳《序》謂『吕麗堂定議復修,延山長宗攻耻主編纂』,又謂『宗傳在京師,聞攻耻言此書未成,比抵永,攻耻亦還館』,又謂『是書出一人手筆』。所説『山長』即主講書院之事。『書未成』謂無刻印之資,該志成於道光五年,八年始刊。道光五年隆慶《序》有『纂修宗君攻耻竭晝夜心目手口之力,五閲月書成』。《重修姓氏》『纂修』一項中署爲『候選内閣中書宗績辰』。嘉慶末年宗霈已卒,道光五年宗績辰在永成書,八年離永至京,可知宗績辰曾前後兩度來永。
除《永州府志》外,宗績辰又著《留雲庵金石審》,著録考訂之外,多論書法,道光《永州府志》頻見引用,但迄今尚未見單行本。
道光《永州府志》卷十八《金石略》,後抽印單行,題爲《永州金石略》一卷,實爲上中下三卷。李宗傳《序》云:『藝文著録、事紀編年、古迹迹金石之分代、考證,皆舊所未有。』《凡例》云:『郡中《金石略》,自《零陵補志》始專輯爲一類,新《省志》多采之。今又旁搜遍拓,集州邑巖藪之奇,拾殘補闕,審辨不遺餘力,較《省志》加詳焉。』《金石略》序稱『永州吉金肇虞,樂石肇漢,洎乎唐宋,巖竅刻鏤,往往而在』,概述了永州金石史。是書按照金石的年代先後順序,收録永州金石七百餘條,著録考證,頗爲詳細,大有裨於永州金石之研究。本次影印據清同治六年(一八六七)重校本《永州府志》,抽印出卷十八《金石略》。
(六)宗績辰《永州金石略删存》,清咸豐元年刻,越峴山館刻本。
宗績辰,詳見於上。宗績辰《躬耻齋文鈔》初刻於清咸豐元年(一八五一),有越峴山館刊本。古越九曲山房藏版《躬耻齋詩鈔》有何紹基咸豐九年序,稱『宗子迪甫於丙辰丁巳間刻其《躬耻齋文集》於京師』,可知《躬耻齋文鈔》復有咸豐六年刻本。
《躬耻齋文鈔》有咸豐元年所繪宗績辰小像及弟子孔慶第像贊,是書卷一至卷三爲《論著類》,卷四《奏議類》,卷五《序述類》,卷六、卷七《題跋類》,卷八《贈答類》,卷九《傳狀類》,卷十《碑誌類》,卷十一《雜記類》,卷十二《箴銘類》,卷十三《辭賦類》,卷十四《哀祭類》,卷十五至卷十九爲《地志類》,卷二十《别集類》,以及後編六卷。《永州金石略删存》收入宗績辰《躬耻齋文鈔》卷十九,此卷另包括《永州寓賢傳》。
《永州金石略删存》實爲道光《永州府志》卷十八《金石略》上中部分,爲未完之稿,末有宗績辰所記『以上止於北宋,其南宋以後亦不忍棄,因資缺,姑輟工於此,咸豐十一年辛酉初伏記』。《永州金石略删存》所輯金石條目計有三百六十六條,相對《金石略》略有删减,且金石排序略有差異,考證亦不如《金石略》詳備。
(七)何紹基《東洲草堂金石跋》,清道光九年刻,湖南叢書本。
何紹基(一七九九—一八七三),字子貞,號東洲山人、東洲居士,晚號猿叟,又作蝯叟,曾自署黑女庵主、耜真、九子山人、閩黔粤蜀使者等,另有黑女室、龍寶軒、寶薛軒、二岳居、二岳庵、惜道味齋等齋號。湖南道州(今道縣)人,世稱何道州。清道光十六年(一八三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充文淵閣校理,國史館協修、纂修、總纂、提調,武英殿協修、纂修、總纂。歷任福建、貴州、廣東鄉試考官,咸豐三年至五年任四川學政。曾主講山東濟南濼源書院、湖南長沙城南書院,主持揚州書局校刊《十三經注疏》,主浙江孝廉堂講席。同治十二年秋,何紹基病於蘇州,貤封資政大夫。何紹基在經學、詩文、詞章、金石、史地方面均有造詣,尤以書法名世。其書初學顔真卿,又熔鑄漢魏而自成一家,别出一格,世稱何體,是晚清具有影響力的書家。著有《東洲草堂詩文鈔》《惜道味齋經説》《説文段注駁正》等傳世。
何紹基《東洲草堂金石跋》五卷,係後人從《東洲草堂文鈔》中輯出,單獨刊行。有西泠印社民國間木活字本(山陰吴氏《遯庵金石叢書》)以及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刻本(《湖南叢書》)。本次影印采用湖南叢書處民國十四年刻本(《湖南叢書》)。
《東洲草堂金石跋》共輯金石跋語二百七十九則,考訂金石碑版文字,上溯周秦兩漢古篆籀,下逮六朝南北碑碣。卷一主要涉及鐘鼎彝器款識十九則,卷二專門校訂阮元積古齋款識釋文一百五十四則,後三卷主要涉及石刻,卷三存十八則,卷四存三十七則,卷五存五十一則。卷末載山陰吴隱跋,認爲『是編考訂金石,精審翔碻,即一字一畫之微,亦必剖析無疑,折衷至當』。何紹基精於書法,其金石題跋多論書法,書中頗多其書法觀點的表逹,可據此研究其書法理論。
(八)黄本驥《集古録目》,清道光二十四年刻,三長物齋叢書本。
黄本驥,字仲良,號虎癡,又號亞卿。湖南寧鄉人。清道光元年(一八二一)舉人。道光十七年授黔陽縣教諭,建教澤堂,教授諸生。對經史、地理、目録之學都有研究。尤癖愛金石,聚秦、漢以來金石文字數百種及刀布、琴磚、書畫等,由於酷嗜金石、古琴、刀幣,故名其居曰『三長物齋』。著述頗豐,有《聖域述聞》《三禮從今》《三志合編》《信古録》《疑疑孟》《孟子年譜》《顔魯公年譜》《避諱録》《書畫譜》《三長物齋詩略》《三長物齋文略》《嵰山甜雪》《古誌石華》《癡學》《詩韻檢字》《歷代職官表》《歷代紀元表》《郡縣分韻考》《湖南方物志》《皇朝經籍志》《金石萃編補目》《姓氏解紛》等三十多種,大多收入《三長物齋叢書》中。
黄本驥於金石之學頗有研究,有《古誌石華》《隋唐石刻拾遺》《金石萃編補目》《訪碑後録》《元碑存目》《明尺牘墨華》等金石著作。張之洞《書目答問》卷末附『國朝著述諸家姓名略』,湖南學者入選八人,包括黄本驥,並以『金石家』冠稱。黄本驥《古誌石華》序云:『余於金石文字,收藏頗富,偶檢誌石拓本,自晋至元,得百餘紙。』
歐陽修撰有《集古録》《集古録跋尾》,其子歐陽棐受歐陽修之命編録《集古録目》,歐陽棐序載:『《集古録》既成之八年,家君命棐曰:「吾集録前世埋没缺落之文,獨取世人無用之物而藏之者,豈徒出於嗜好之僻,而以爲耳目之玩哉!其爲所得,亦已多矣。故嘗序其説而刻之,又跋於諸卷之尾者二百九十六篇,序所謂可與史傳正其闕繆者,已粗備矣。若撮其大要,别爲目録,則吾未暇,然不可以闕而不備也。」棐退而悉發千卷之藏而考之……於是各取其書撰之人、事迹之始終、所立之時世,而著之爲一十卷,以附於跋尾之後。』《集古録目》原有十卷,惜未能流傳。宋人陳思的《寶刻叢編》中,大量引用了《集古録目》的内容,後人據此及其它典籍輯録,編成不同版本的《集古録目》,如繆荃孫《雲自在龕叢書》本。
黄本驥根據吴榮光所藏舊抄本《寶刻叢編》,摘抄出所引《集古録目》佚文五百一十六條,其中卷一輯九十八條,卷二輯九十七條,卷三輯一百零六條,卷四輯一百一十二條,卷五輯一百零三條,其排序按立碑時代年月先後,起於秦,迄於唐,遂使《集古録目》部分面貌重行於世。
黄本驥編《集古録目》收入其《三長物齋叢書》中,前有北宋嘉祐八年歐陽修《序》,次有熙寧二年歐陽棐《集古録目記》,復次爲清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自序,序稱『原書十卷,謂發千卷之藏,以一碑爲一卷計之。據陳氏一家所引,僅存其半,而陳氏書凡二十卷,今已亡佚六卷,殘缺二卷,其存者亦復輾轉傳抄,訛脱已甚,即一家所引亦不能盡存矣。然是編一出,人始知《跋尾》與《録目》爲二書,則陳氏之有功於廬陵父子爲不小矣。而余之編輯是書,或亦爲講金石者所不棄也。』
(九)黄本驥《金石萃編補目》(三卷),清咸豐元年初刻,清光緒刻本。
王昶的《金石萃編》是清代金石學的一个高峰,此書刊行後,影響巨大,續補之作不斷湧現,竟達二三十種。黄本驥的《金石萃編補目》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編撰的。
清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吴榮光任湖南巡撫,延請黄本驥入幕,協其編纂《金石萃編補遺》。在吴榮光任職湖南期間,黄本驥校訂《金石萃編》,然吴榮光左遷京職,《補遺》未能編成,黄本驥不曾録副,衹能根據原目,至咸豐元年(一八五一),另編爲《金石萃編補目》一書。黄本驥《金石萃編補目序》記載成書經歷:『……題曰《萃編補遺》,總計卷帙且多於王氏原編,中丞(吴榮光)旋以左遷京職,挈稿而去。每於一氈冷坐時,回憶殘碑剩墨,幾如過眼雲烟……而中丞又久歸道山,原稿已無可求索……偶於簏中檢得原目,因思近日孫氏《訪碑録》有目無文,並無考按,亦可傳爲搜羅前導。遂改題曰《萃編補目》,以存中丞好古之心。』繆荃孫《藝風藏書記》亦云:『驥爲吴荷屋中丞編筠清館石文,意欲補《萃編》所未備。書成未刻,虎癡因次其目爲三卷。』黄本驥序後有莫友芝序,序云:『咸豐庚申夏,大興劉子重(銓福)以寧鄉黄虎癡此目清本相示,云以未刻本子重在湖南時手付者,亟命録副,以存吾亡友遺著一種。五月三日寫者畢工,因校首卷記之。』
《金石萃編補目》爲劉世珩校刊精刻,本次影印據其聚學軒叢書本。該書以王昶《金石萃編》爲底本,凡《萃編》已著録的均不再録,仿孫星衍《寰宇訪碑録》的體例,衹編書目,有目無文,亦無考證,故名爲《金石萃編補目》。書中補目,起自三代,迄於遼、金,再加上西夏、高麗、越南、日本諸碑,爲目共兩千多條。
(十)陳善墀《金石摘》,清同治十二年初刻,光緒二年增刻本。
陳善墀,字丹階,附貢,咸豐十年任瀏陽縣教諭。生年不詳,卒於光緒九年,《郭嵩燾日記》載:『(光緒九年四月)十三日……致吊陳丹皆。』
《金石摘》初刻於同治十二年,即陳善墀在瀏陽縣學時所刻。今存不求甚解齋木刻本。書名頁題字『金石摘』,無落款。有『我家騎田嶺上任』『古刊磨滅』『不成文理』私印三枚。書牌頁刻有:『同治十有二年,刻於瀏陽縣學之不求甚解齋』,其後有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羅汝懷序,次有光緒二年(一八七六)賀祥麟序,次有光緒二年何燮跋,次有同治十三年陳善墀凡例十則。
《金石摘》有十卷。是書體例在歷代金石著作中較爲少見,其特點在於選取夏商周至清代之每一金石碑板中若干文字,摹勒臨仿,總計近一千三百種。目録並未分卷,未標頁碼,衹以時代順序排列,目録後有『同治十年起至光緒二年所刻目録至此』,後有《金石摘續刻目録》,又增加一百四十種,增補於光緒三年至光緒四年。陳善墀在凡例中説:『是集雖分卷次,不計頁數,以便隨時續補。其中一頁兩種者,年代或未循序,乃刻有先後,未能翻改。題名雜帖原無定例,又或裝潢間有錯亂,頁次可以改訂。』所以此書並未完稿。所選擇的金石一般注有題名、形狀、銘文、釋文等,部分有考證文字,體現了陳善墀的偏好。《金石摘》雖然對石刻僅録數字,頗爲遺憾,但管中窺豹,亦可見原刻書法之一斑,這也是此書編撰的目的,陳善墀在凡例中已經説明:『歷來譚金石者覈綜精詳,但多重考證而略書法,或取碑版而摒牋帖,故彙集常少。此册蒐羅古今,旁求總匯,非敢云開篇玩古,源流悉清,庶幾廬山真面可稍睹耳。』意圖讓後人在海量碑刻中關注其書法價值,並舉出選字的標準是:『此册揀選以超邁遒勁爲主,若古刻模糊,則取其明晰純正而已。』
《金石摘》搜羅積纍的拓本種類繁富,主要有以下幾個來源。一是借閲親友的收藏進行鈎摹,據統計,《金石摘》中涉及親友的藏本有五六十家之多。二是來自古帖、名帖,亦有三四十種。三是親友贈送,大致亦有三四十人。四是家藏。五是陳善墀親自手拓。六是購買。陳善墀喜好刻印,《金石摘》不但收録了他人的印章,以示來源,更多的是自己的閑章,大致近三十枚。
耿文光《萬卷精華樓藏書記》對《金石摘》有中肯的評價,卷六十一提要曰:『是書集古今碑板文字,隨意鈎勒,或數字,或數十字,以爲臨池之助,非記金石也。其中真僞雜陳(如《岣嶁碑》《禹碑》亦摹四字,增以楊氏釋文,不知爲升庵僞作,毫不足據),首尾莫辨(節臨諸碑,不知爲原闕爲今删),上自閣帖,下至《墨池》《快雪》諸帖,無一不臨,以備筆法,實金石之變例,亦賞鑒家所不取(既不如翁覃溪考字之精,亦不如錢梅溪摹樣之工),鐘鼎諸文鈎自他本(《西清古鑒》《考古圖》並《小蓬萊金石》),略見一斑,自藏甚少。然漢魏諸碑及宋代諸崖題名多所未見,新出土諸石可補《萃編》所未備,間有考正,亦足定王書之訛,若删諸僞迹存其真,而罕見者備録全文,自無遺議。惟搜羅甚富,鈎勒甚勤,功非一日所積,自足與金石傳諸不朽,因録其碑之可據與字之甚佳者,以備參考。序跋内皆云十卷,而目録不分卷,書衣簽題卷字亦無數目字,蓋未完之書也。』
(十一)楊翰《粤西得碑記》,清光緒二年刻,浯上息園本。
楊翰,字伯飛,號海琴,又號樗盫,晚號息柯居士,齋室名有袌遺草堂、浯上草堂、洗心齋、碑夢軒、浯上寄廬、鐵緣齋、歸石軒、愚園。直隸新城人,一作宛平人。清道光二十五年(一八四五)進士,歷官常德、沅州、永州知府,湖南辰沅永靖兵備道。著作有《袌遺草堂詩鈔》《息柯雜著》《息柯白牋》。又有《粤西得碑記》《歸石軒畫談》《夢緣亭會合詩》《先德録》,合刊爲《息柯居士全集》。清楊彝珍撰有《辰沅永靖兵備道楊公墓誌銘》,其生平事迹詳見於此。
楊翰官湖南永州知府時,對浯溪石刻頗爲重視。清震鈞《國朝書人輯略》卷十:『楊翰,字伯飛,號海琴,又號息柯居士。道光乙巳進士,官鎮筸道。息柯工書善畫,酷好金石文字。官永州時,浯溪石刻搜剔無遺。』
楊翰對粤西石刻搜訪極爲用心,成《粤西得碑記》一書。其書不分卷,浯上息園刊本僅七十頁,二萬三千餘言。書中自稱:『同治壬申游粤西,山水奇奥,足供游涉,幽窅詭異,不能窮究。余素有金石之癖,搜討不遺餘力。』書中對環境描寫極細,文筆優美,情感充沛,如『桂林諸巖各有奇妙之處,而以龍隱巖爲最勝,蓋諸巖皆於水稍遠,即有泉注,爲池爲湖,終不若巖臨大江,登山臨水,幽奥曠朗,足以擴人性靈也。余遊龍隱巖,正春水初生時,江波蕩青,山容畫緑,遠望巨石拔地起,有大洞門,高可百丈。初入稍狹,轉行即見穹朗,水激巖石,歷萬萬古。石窩大小皆作圓痕,是爲龍迹,夭矯長數十丈,鱗鬣宛然,如龍從山内躍出,印石成文,奇幻駭人心目。』
清繆荃孫光緒《順天府志》卷一百二十六《藝文志五》云:『楊翰《粤西得碑記》一卷:翰字伯飛,一號息柯,宛平人。道光二十五年進士,官至辰沅永靖兵備道。是記作於同治壬申,翰罷官,往游粤西山水,窮極幽窅,不避風雨。日在峭巖深壑間,屢有所得,如大曆平蠻頌摩崖、舜廟碑、獨秀山摩崖、新開石室記、孟簡題名、李渤南溪詩、南溪元巖銘、李渤留别南溪詩、元晦叠綵山記、元晦四望山記、李玨華景洞題名、張濬杜鵑花詩、李渤隱山摩崖。其得碑之奇,疑有神物導引者。』《辰沅永靖兵備道楊公墓誌銘》云:『嗣乃爲粤西之游,聞《平蠻頌》《元巖銘》諸刻皆隱峭巖深壑間,遂不惜挾氈蠟往,窮其力登躋以求之,雖瀑濡頂、棘刺膚,莫之阻也。幸而得之,輒驚喜出望外。至於莫龍編侯塼、新開石室記,閲數千年不見於世,因精誠所結,若或感之,似有神物相導引,經紆迴曲折險阻,卒莫之或遺,抑殆與古人有冥契。』
陸增祥對楊翰《粤西得碑記》頗爲嘉賞,曾稱:『人日頒到手畢並大箸《粤西得碑記》,時正俗塵坌沓,酬醋冗繁,得有道一紙書,頓祛鄙恡,兼滌離懷,真快事也。敘事之文,最易徑遂,亦易瑣屑,此獨委蛇曲折,無微不至,古雅修潔,神味淵浥,不待言矣。慨今感昔,俯仰深情,正不獨圖寫情狀,山川生色也。人世可傳之事,大都從艱苦中來,非堅忍不能得。讀風洞、南谿、隱山諸記,可以了悟,又不獨攀崖躡磴,恍見息柯於陰苔垂溜間,未得時之歎息,已得時之愉快,目注心馳,全神躍然紙上也。』(見陸增祥《八瓊室金石札記》卷一《復海琴前輩書》。)
(十二)劉沛《零陵金石志》,清光緒二年刻。
劉沛《零陵金石志》原爲光緒《零陵縣志》中《藝文志·金石》一卷,抽印單行本題爲《零陵金石志》一卷,刻於清光緒二年(一八七六)。
《零陵金石志》收録零陵的鐘鼎彝器款識上起三國,下至明代,計十九條,收録的摩崖石刻、碑刻、刻帖上起唐代,下至清代,計四百一十條,包括華嚴巖、萬石山、三亭、澹巖、朝陽巖、火星巖、群玉山、鈷鉧潭、柳巖、柳子祠、石角山、高溪等刻石景點,其中以摩崖爲主。
《零陵金石志》考證金石所引文獻包括《湘僑聞見偶記》《零陵補志》《金石萃編》《留雲庵金石審》《宋史》《古泉山館金石文編》《永州府志》《天下金石志》《湖南通志》《漁隱叢話》等,訂誤前人的考證,精準可信。
(十三)瞿中溶《湖南金石志》二十卷,清嘉慶二十五年刻。
瞿中溶(一七六九—一八四二),字鏡濤,一字萇生,號木夫,又號木居士,晚號空空叟。江蘇嘉定(今上海)人。清嘉慶十九年(一八一四)進士,曾任長洲通判、安福知縣、湖南布政司理問,錢大昕之婿。工書法,善繪畫,精通篆刻,尤嗜金石,有《古泉山館金石文編》,又題《古泉山館金石文編殘稿》《古泉山館金石跋》,又著《吴郡金石志》《漢武梁祠畫像考》《古鏡圖録》《古泉山館彝器圖録》《漢石經考異辨證》《集古官印考證》等金石著作,另有《奕載堂文集》《古泉山館詩集》《孔廟從祀弟子辨證》《説文地名考異》《錢志補正集》等,著述頗豐。《清史稿》有傳。
瞿中溶與湖南金石的關係最主要是編撰嘉慶《湖南通志》,其《自訂年譜》載:『(嘉慶)二十四年……志書刻成。』其中《金石志》爲瞿中溶所纂,《自訂年譜》載:『又《金石》一門,楚南少究心者。余連年搜訪考論,輯有底稿,遂以此門身任纂修。』後《金石志》抽印單行本題爲《湖南金石志》二十卷,刻於嘉慶二十五年,單行本刊行數量較少,已極爲罕見。范希增《書目答問補正》載:『瞿中溶《湖南金石志》二十卷,《省志》内抽印别行。』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評曰:『任修《通志》,《金石》一門最賅備,所擅長也。』
瞿中溶曾到永州祁陽,今浯溪有其詩刻《遊浯溪宿中宫寺》,詩云『漫郎家本似神仙,香火傳來八百年。山水有靈餘勝概,亭臺無主付荒烟。居非友讓誰爲後,書必平原始可鎸。何幸我來三日住,公然清興繼前賢。』又刻有題記,云:『嘉慶戊辰仲冬,江南瞿中溶兩遊浯溪,三宿中宫寺,搜拓唐、宋、元人諸石刻,並題名於此而去。』《自訂年譜》載:『余親自椎搨,見崖下有字迹,爲江沙壅没者,發掘丈餘尚不能盡,因摉拓已窮三日力,興盡神疲而止。自《中興頌》《浯溪》《 亭》《峿臺》及《右堂》諸銘外,唐、宋、元人詩題名,共拓得一百三十餘種,多前人所未發之奇,遂題名勒石而去。』瞿中溶還到湖南的長沙、零陵、道縣、江華、江永、寧遠、衡陽、麻陽、芷江、黔陽等地訪碑,積纍了大量的金石文獻材料。
柯昌泗《語石異同評》云:『光緒甲戌,太倉陸星農觀察(增祥)訪得無爲洞次山篆書,在寧遠九疑山洞。阻於水,從無拓者,次山真迹又得一種。莘農於湘碑搜訪極力。葉書所云《八瓊室目》,今其書已刊行。《萃編》而後,惟此書足以接武,菁華多爲湘中所得。先於星農,爲其鄉人嘉定瞿木夫理問(中溶)《湖南志》之《金石志》,木夫一人所纂輯,雖附《通志》以行,而精博不减畢、阮之書。湖南石刻,流傳著録,此兩家之功爲最。』
(十四)陸增祥《湖南金石志》三十卷,清光緒五年刻,清光緒十一年重修。
陸增祥(一八一六—一八八二),字魁仲,號星農,又號莘農,晚號八瓊老人。江蘇太倉州人。清道光三十年(一八五〇)一甲一名進士,授翰林院修撰。咸豐六年(一八五六)充會試同考官,歷任國史功臣方略諸館纂修、起居注協修、文淵閣校理、庶常館提調。咸豐十年出任廣西慶遠府知府,途徑湖南,巡撫毛鴻賓重其才,疏留之。同治二年(一八六三)任湖南辰永沅靖道道員,光緒二年(一八七六),補辰永沅靖道。光緒五年病歸,八年卒。著有《金石補正》《金石札記》《金石袪僞》《元金石偶存》《磚録》《吴氏筠清館金石記目》《篆墨述詁》《楚辭疑異釋證》《紅鱗魚室詩存》《古今字表》等書。《清史稿》有傳。其生平事迹詳見俞樾撰《皇清賜進士及第通奉大夫布政使銜湖南辰永沅靖兵備道翰林院修撰陸君墓誌銘》。
陸增祥自咸豐十年至湖南,光緒五年離開,前後近二十年之久,在湖南廣搜金石,葉昌熾《語石》『湖南二則』中論及陸增祥、陸繼輝父子二人,説道:『太倉陸星農先生,篤嗜金石之學。蔚庭太守,其哲嗣。而潘文勤師,其高足弟子也。先生觀察楚南時,遍訪五溪諸巖,所得拓本,父子賞析著録,以其副本馳寄輦下,賚碑之郵絡繹於道。余所得五溪拓本,即文勤舊藏。先生手書及蔚庭繕寫碑目,發函尚在。共浯溪一百二十餘通,澹山巖四十餘通,江華朝陽巖十一通,陽華巖十通,寒亭九通,寒巖、暖谷各二通,獅子巖三通,華嚴巖二通。曩在都門,從蔚庭借《八瓊室碑目》校之,尚多闕如,蓋當時隨拓隨寄,後出者或不與焉。然已十得六七矣。』
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是對王昶《金石萃編》的繼承完善,在清代金石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學者争相評隲敷贊。
馮煦序《八瓊室金石補正》云:『時輦下講金石者,潘文勤師爲之魁,李芍農、盛伯熙、王廉生、繆小珊諸前輩復羽翼之。酒邊花下,各出所藏相評騭,或否或臧,辨難蜂起。間得一彝器、一碑版,則翻譯其文字,考索其事實。苟有異同離合之見,又齗齗以争,卒理順冰釋而後已,而皆以星農丈是編爲陶型、爲冶範。』
章鈺序《八瓊室金石補正》云:『而其畢生致力,手定清稿,則爲《八瓊室金石補正》一書。其書就《萃編》原書,補入後出各刻,計二千餘種。原書疏誤,則據舊本及精本訂正。體例差同,采校益慎。爲卷者凡一百三十,蘭泉序文,冀有同志者爲之賡續。先生此作,則功臣諍友,兼有之矣。』
劉承幹序《八瓊室金石補正》云:『太倉陸星農先生,雅才碩學,於書無不窺,而尤嗜篤金石,以所居與王氏爲近,於《萃編》致力數十年。宦轍所至,蒐集宏多,有溢出王氏之外者。補闕芟蕪,刊訛匡陋,成《補正》一書,凡百三十卷。海内金石家莫不奉若瑰寶。』
王季烈跋《八瓊室金石補正》云:『獨先生是書,積畢生之精力,一再增改,於王氏《萃編》,缺者補之,誤者正之;於瞿、吴二氏及其他《萃編》未録之金石著作,皆廣爲搜采,詳加著録……不朽盛業,洵堪與王氏後先媲美矣。』
光緒《湖南通志》有《金石志》三十卷,陸增祥纂,亦有抽印單行本,題爲《湖南金石志》三十卷,較瞿中溶所撰增多十卷。《金石志》列入《湖南通志》的《藝文志》中,總卷數從卷二百五十九到卷二百八十八。三十卷所録金石按年代先後順序排列,包括唐以前三卷,唐代六卷,五代一卷,宋代十七卷,元代一卷,明代一卷,無年月一卷。其中又以府、地排列。徵引文獻極爲豐富,考證也較前賢更爲準確,可謂湖南金石史的集大成之作。
金石永年,亦不免星散雲飛。湖南金石學家搜訪金石文獻,可謂苦心孤詣、孜孜以求。宗績辰每稱自己『十三年瀟上寓客』,瞿中溶歷覽湘楚摩崖碑刻,陸增祥寓湘近二十年,楊翰更以舉家定居浯溪,此皆爲後世學者之陶型冶範。
當代研究以張京華先生爲核心的『湘南學院摩崖石刻研究團隊』爲例,出版了《湖南地方文獻與摩崖石刻研究》《湖南朝陽巖石刻考釋》《永州摩崖石刻精選》《道州月巖摩崖石刻》《零陵朝陽巖詩輯注》《湖南兩宋摩崖石刻考釋》《湖湘書法經典:瀟湘鐫雲:石刻》《湖南摩崖上的中興氣象》《湖南拙巖摩崖石刻》《摩崖石刻學概論》等十餘種書籍及二百餘篇論文,主要集中在摩崖領域,代表了當今湖南金石文獻研究的特點和趨向。
然地不愛寶,層出不窮,顧不暇計,湖南金石文獻之搜羅研究,尚望同志之士踵武前賢。故選刊湖南金石文獻十四種,冀以呈現湖南金石學研究之歷史面貌,以誌對湖南金石前哲先賢之景仰,同時也期待湖南金石學研究賡續以往之成績。
敖煉
二〇二四年十月于湘南學院
總目録
第一册
朝陽巖集 明 黄焯 輯 明嘉靖刻本 一
浯溪考 清 王士禛 撰 清康熙四十年刻本 八一
浯溪新志 (一)清 宋溶 纂修 清乾隆三十五年刻本 一六五
第二册
浯溪新志 (二)清 宋溶 纂修 清乾隆三十五年刻本 一
零志補零 (一)清 宗霈 纂修 清嘉慶二十二年刻本 二二一
第三册
零志補零 (二)清 宗霈 纂修 清嘉慶二十二年刻本 一
永州金石略 (一)清 吕恩湛 修 清 宗績辰 纂 清道光八年刻同治六年重校刻本 七一
第四册
永州金石略 (二)清 吕恩湛 修 清 宗績辰 纂 清道光八年刻同治六年重校刻本 一
永州金石略删存 清 宗績辰 撰 清咸豐元年越峴山館刻本 二一一
第五册
東洲草堂金石跋 清 何紹基 撰 民國十四年湖南叢書本 一
集古録目 (一)宋 歐陽棐 撰 清 黄本驥 輯 清道光二十四年三長物齋叢書本 二四五
第六册
集古録目 (二)宋 歐陽棐 撰 清 黄本驥 輯 清道光二十四年三長物齋叢書本 一
金石萃編補目 清 黄本驥 撰 清光緒間貴池劉氏刻本 一三三
金石摘 (一)清 陳善墀 輯 清光緒二年增刻本 二七七
第七册
金石摘 (二)清 陳善墀 輯 清光緒二年增刻本 一
第八册
金石摘 (三)清 陳善墀 輯 清光緒二年增刻本 一
第九册
金石摘 (四)清 陳善墀 輯 清光緒二年增刻本 一
第十册
粤西得碑記 清 楊翰 輯 清光緒二年浯上息園刻本 一
零陵金石志 清 劉沛 纂 清光緒二年刻本 一四五
第十一册
湖南金石志 (一)清 瞿中溶 纂 清嘉慶二十五年刻本 一
第十二册
湖南金石志 (二)清 瞿中溶 纂 清嘉慶二十五年刻本 一
第十三册
湖南金石志 (三)清 瞿中溶 纂 清嘉慶二十五年刻本 一
湖南金石志 (一)清 陸增祥 纂 清光緒十一年刻本 二二五
第十四册
湖南金石志 (二)清 陸增祥 纂 清光緒十一年刻本 一
第十五册
湖南金石志 (三)清 陸增祥 纂 清光緒十一年刻本 一
第十六册
湖南金石志 (四)清 陸增祥 纂 清光緒十一年重修 一
湖南金石志(清)陸增祥 纂 清光緒五年刻本
浯溪考(清)王士禛 撰 清康熙四十年序刊本
推荐语:
1、湖南的金石学研究始于明代,虽起步较晚,但明清以来颇有成绩与创新,在金石学史上有一席之地。
2、本丛书选编影印的明清湖南金石文献十四种,体现了湖南金石学发展的不同类型,其中有研究湖南金石的著作,有湖南金石学家的金石著作,有久居湖南的外地金石学家的金石著作,部分著作又吸收为志书,这些金石著作的体例涉及著录、分地、绘图、摹字、考证、存目等诸多类型,金石学研究的体例毕现于此。
3、本丛书旨在呈现湖南金石学研究之历史面貌,以志对湖南金石前哲先贤之景仰,同时也期待湖南金石学研究赓续以往之成绩。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