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是如何解决阉竖之患的

发布时间:2025-04-06 05:27  浏览量:8

宦官,在中国历史上是个独特的存在。

帝王们为了满足私欲,把家搞得大大的,从女人到财物,无休止地回填。

私欲膨胀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不好管理。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封建时代,仅靠女性是难以完成家务劳动的。

帝王们别出心裁,引进男性。为了避免被绿,让自己的后宫干净,就把引进的那些男性的性器阉割掉。

残忍是残忍了,但自己放心啊!这些阉人有了名分,就成了宦官。

宦官因为身体的特殊性,社会地位不高,长期的心理扭曲,导致相当一部分的人品也极其低下。他们看脸色曲意逢迎,极尽谄媚之能事,完全没有道德底线。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敢以干政乱政,破坏力极强。

历史上,宦官专权的现象屡见不鲜。即便是雄才伟略的秦皇汉武,也没有摆脱掉宦官的侵扰。这些生长在权力身边的人,往往一不小心就攫取了封建王朝生杀予夺的大权。而权力到了他们的手里,是完全不讲行使权利的后果的!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他们无所不用其极。

秦帝国的赵高权倾朝野,指鹿为马,满朝文武,没有一个敢犟嘴的。东西两汉也是屡患宦灾,吕后无知,封宦者为侯,武帝妄悖,设中书谒者令,打破了阉人为官的禁令。到了和帝时期,为了遏制权臣窦宪的势力,和帝开始启用身边人,宦官干政登上两汉历史舞台。到东汉末年,“十常侍”的屠刀敢架到皇帝的脖子上。

即便是盛唐,也没有摆脱宦官干政的噩梦。安史之乱之后的十多个皇帝,有七八个都是宦官参与给废立的。宦官已经猖獗到左右国家命运,掌握国家命脉的地步。

宦官,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徘徊在政权之外的特殊力量。然而并没有哪个英主明君能够将这一现象加以遏制,更别说改变。

宦官犯政的现象在明朝尤为明显,基因里的贫贱,限制了明朝那些帝王们成为雄主的可能。他们大都暴戾而短命,庸碌而贪婪,视朝政如儿戏,用宦官胡作为。

在成祖首开宦官干政的恶端之后,宦官势力在宣宗、英宗、宪宗、武宗、世宗、熹宗诸朝中逐步增强,太祖所立下的祖制也被一条条打破。更过分的是,宣宗年间“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习之,遂为定制。”从此以后明内宫宦官“多通文墨、晓古今,逞其智巧,逢君作诈。”开始掌握朝廷大权。

宦官王振,诱使挟裹英宗征瓦剌,导致土木堡之变,大明几于亡国。

武宗朝的刘瑾,比起王振,在专权干政上更“胜”一筹,他因“日进鹰犬、歌舞、角触之戏,导帝微行”而博得明武宗的信任,得以执掌司礼监,控制东厂、西厂。

甚至将群臣给武宗的奏章带回私宅,以皇帝的名义加以批示。

刘瑾之后,宦竖势力在明熹宗时,因魏忠贤的发迹而达到了顶峰。魏忠贤上台之后,大肆捕杀东林党人,排除异己,网罗亲信,结党营私,尽掌朝廷大权。朝臣都呼其为“九千岁”。

终明一朝,宦官人数数超过两万,品秩从“五品至七品不等”到蟒袍加身!

中国历史上,雄才大略的明主为数并不少,可他们为什么却始终摆脱不了宦竖困局呢?君主英明,可会抑制他们的势力,限制他们的权利,但是他们始终没有办法,对这一群特殊的生物做有效的管理。

阉宦之祸,世纪之惑,解决这一历史痼疾的方案在哪里?

这个附在权力之壳的龟藤壶,到了清朝,倏然不见了!

不是说清代没有权倾朝野的宦官,但是他们的权力始终受到制约,绝没有达到乱政的境地。

大清,一个从白山黑水走出来的尚武政权,是如何解决这一世纪难题的呢?

一种制度。

清朝廷出现了一个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机构,内务府。

清朝的内务府制度,其实在入主中原之前就已经实行了。他专门负责皇家事务的管理。内务府的总管都是皇帝信得过的人。

内务府的权力很大。它是独立于政府之外,专属于皇帝控制的一个机构。它可以开设矿产而不受工部的管理。它可以拥有规模在5000人左右的部队,而兵部不得干预。它可以任免内务府的官员,吏部不得干涉。它可以直接接见外国使臣,而不必礼仪部的安排。同时,宫内所有的太监,都归内务府管理。

内务府的权力越大,宦官的权力就越小。就算是哪个宦官再讨皇帝喜欢,他也只是一个优秀的宦官而已,他的权力再大,也大不出高高的宫墙。

内务府制度彻底解决了宦官干政的问题,以至于整个大清近三百年的江山,再没有出现宦竖之祸。最出格的安德海,无非就是偷偷出个宫,就被山东巡抚丁宝桢给剁了!慈禧身边的红人李莲英,一辈子也没敢觊觎过司礼掌印。

当然,清朝的短板是帝王们的生育能力,是长期的水土不服吗?不得而知,但是,那些皇帝要么短命夭折,要么身后无人,代代繁殖的萎靡,让社稷之运命每况愈下,最后败在了一个老太太手里。

我说的意思是,一旦有了内务府制度,执政的哪怕是个老太太,宦竖们也不能稍有逾矩。

家天下,只能让政权越来越萎缩,要可持续,还得靠章程法规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