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芳春慢·清明(词林正韵,万俟咏体)
发布时间:2025-04-05 01:56 浏览量:5
唐宋
寒食烟凝,皓梨泪冷,却坟茔烬香尘。柳眼惺忪,漫拂玉砌苔痕。陌上春衫素袂,正酹酒、柏泣云昏。榆火起,蜡炬宵残,介子遗恨谁论。
携柑载酒,钿车绣毂,秋千院落,莺舌殷勤。拾翠湔裙,忍对汉阙唐宸。莫辨龙蛇旧碣,但吟送、花雨纷纷。凝眸处,空有莺鹃数声,啼裂苍旻。
乙巳清明 于牧野
《恋芳春慢·清明》自释
文/唐宋
一些微信好友看到我新填的这首《恋芳春慢·清明》词,说不太理解词意,希望我能做一下简单解读。
其实,在很多时候能够对诗词的词性,词义,结构,手法大体意思进行讲解,但有些深层意境是很难用语言准确、全面表达的。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只可意会,无法言传"。深层的理解需要读者的阅历和联想,需要读者自己品味。
我这首《恋芳春慢·清明》以寒食、清明民俗为经纬,在唐宋风韵中织就一幅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祭扫图卷。全词通过时空叠映的笔法,将介子推的悲壮、唐宋的繁华与永恒的生死叩问熔铸一体,形成三重意境交织的审美空间:
1、烟火人间:寒食祭仪的视觉叙事
上片以“寒食烟凝”开篇,勾勒出禁火复燃的仪式现场。“皓梨泪冷"暗用白居易《寒食野望吟》"棠梨花映白杨树"诗意,以梨花带露喻人泪,赋予自然景物哀悼的灵性。"却冢茔烬香尘”五字浓缩扫墓场景:纸灰纷飞如蝶,焚香缭绕成尘,动态与静态交织出祭扫的肃穆氛围。柳眼“惺忪"拟人,既合清明柳色初发之景,又暗喻沉睡的历史记忆正被春意唤醒。
2、古今叠影:历史符号的蒙太奇拼贴
"榆火起"三字暗藏寒食节“改火"古俗,《周礼》载,春取榆柳之火。此处以火种传递象征文明延续。“蜡炬宵残"化用韩翃"轻烟散入五侯家”,将唐代宫廷赐烛仪式虚化为时光残影。
下片“携柑载酒"取自《东京梦华录》清明"都城人出郊”的宴游场景,"拾翠湔裙"则糅合杜甫《丽人行》踏青意象与古俗三月临水祓禊,使唐宋民俗在词境中形成时空共振。
3、永恒追问:生死场域的精神突围
“介子遗恨谁论”如利刃划破纸面,将晋文公焚山逼仕的暴力与介子推守志而死的惨烈,转化为对功名与气节的终极诘问。“龙蛇旧碣”双关《蒿里》挽歌"蒿里谁家地"的死亡意象与碑碣风化痕迹,暗示历史记忆的模糊性。结句“莺鹃啼裂苍旻"以鸟声裂天的超现实意象,将个人哀思升华为文明阵痛——那啼破苍穹的不仅是鸟鸣,更是千年未解的生死谜题在时空褶皱中的回响。
我希望整首词犹如一座“诗学棱镜”:清明祭扫的烟火折射出介子推的骨血,唐宋车马的喧阗倒映着今日踏青的身影,而纷纷花雨深处,始终回荡着"遗恨谁论"的历史天问。
我想在民俗肌理中埋设文明基因,让榆火传递的不再只是温度,更是华夏民族对生命尊严的永恒持守。只是不太确定是否达到了我心巾的预期。
2025.4.4.下午
- 上一篇:今天,71.61万人次!济南气象最新提醒→
- 下一篇:【原创赏析】连载|五更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