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几首当代人的格律诗,你还认为“唐宋之后无好诗”了吗?

发布时间:2025-03-25 15:59  浏览量:7

常有论者谓 “格律诗亡于当代”,言必称 “唐宋之后无好诗”,仿佛平仄对仗已成绝响,意象典故俱作陈灰。此说谬矣!诗之本质在 “言志抒情”,非在朝代之先后;格律之美非在形式之僵死。观当代诗人七首绝句,足证今人笔下仍可流淌星河,平仄之间照样奔涌活泉。

《过沂源县牛郎庙》刘庆霖
寄语牛郎过庙台,故乡正是万花开。
今宵应与诗人会,带上满天星斗来。
诗意亮点
诗人在牛郎庙前展开超现实对话:“寄语牛郎过庙台”以口语化表达拉近神话距离,“故乡万花开”的春日生机与 “满天星斗”的璀璨夜空形成时空叠印。结句 “带上满天星斗来”突发奇想,将星辰具象为可携带的礼物,既保留古典诗歌的含蓄美,又赋予传统意象现代性的邀约姿态,仿佛一场跨越人神界限的浪漫集会。

《咏史》李梦唐
高阁垂裳调鼎时,可怜天下有微词。
覆舟水是苍生泪,不到横流君不知。
诗意亮点
“垂裳调鼎”化用《周易》典故,暗喻统治者的庙堂之术,“可怜天下有微词”以反讽笔法揭示权力与民意的割裂。后两句石破天惊:将“水可覆舟”的古典隐喻重构为“苍生泪”的具象表达,最终以“不到横流君不知”形成历史循环的血色警示,冷峻如刀的笔触下跳动着滚烫的人文关怀。

《西站送客》殊同
客中送客更南游,一站华光入夜浮。
说好不为儿女态,我回头见你回头。
诗意亮点
“客中送客”叠加孤独感,“一站华光”的现代都市图景与“入夜浮”的朦胧感交织。最妙处在于两个回头的白描:前句“说好不为儿女态”的克制,被后句突然的回望瞬间击碎,像电影慢镜头般定格离别时的心理震颤,在平实处见深情,堪称当代版《唐诗三百首》

《望黑龙江东故国领土》张智深
关山相望朔云中,铁马王师梦已空。
唯有西风心不死,年年吹雨过江东。
诗意亮点
“关山相望朔云中”勾勒苍茫地理空间,“铁马王师”的历史记忆与“梦已空”的现实形成悲壮对照。最绝处是“西风心不死”的拟人化:将自然之风赋予执着的精神意志,“年年吹雨过江东”化作跨越国界的情感洪流,比直接抒情更具沉郁顿挫的史诗感

《卢沟落日》董澍
晚来阵雨挟雷动,瑟瑟残阳落水中。
五百醒狮桥上立,凭栏齐唱满江红。
诗意亮点
首联“阵雨挟雷” “残阳落水”营造沉郁氛围,颔联突转:“五百醒狮”既是卢沟桥石狮的写实,更是民族觉醒的集体象征。结句“凭栏齐唱满江红”将历史场景与现实情感熔于一炉,雷声、水声、歌声三重音响交织,完成从衰景到壮歌的情感升华。

《送别》甄秀荣
南国春风路几千,骊歌声里柳含烟。
夕阳一点如红豆,已把相思写满天。
诗意亮点
“南国春风路几千”以空间距离铺垫离愁,“柳含烟”延续折柳送别的古典传统。神来之笔在“夕阳一点如红豆”:将落日与红豆这两个相思意象创造性嫁接,最终“把相思写满天”形成视觉与情感的双重爆炸,色彩明丽却哀而不伤,展现古典意境的现代转译。

《初春雨夜》杨逸明
乍暖还寒夜气清,恰宜无寐散烦缨。
小楼停泊烟云里,零距离听春雨声。
诗意亮点
“乍暖还寒”化用李清照词句,“散烦缨”的文人雅趣与“小楼停泊”的奇喻相映成趣 ——将建筑比作漂泊的扁舟,赋予静态空间动态美感。结句“零距离听春雨声”打破物理距离,以通感手法实现心灵与自然的交融,既有王维“独坐幽篁里”的禅意,又具现代诗的细腻感知。

以上七首诗以实证打破“今人难写好古诗”的偏见,其突破性体现在:

1. 古今意象的无缝嫁接

传统意象新解:如“红豆”变落日(《送别》)、“醒狮”喻民族(《卢沟落日》)

现代场景古典化:西站送别(《西站送客》)、雨夜小楼(《初春雨夜》)

2. 情感表达的私人化转向

告别宏大叙事,聚焦个体体验:离别时的回望(殊同)、听雨时的独悟(杨逸明),让古典形式承载现代人的心跳。

3. 历史意识的当代重构
咏史不泥古(李梦唐借水喻民)、地理即历史(张智深望江东领土),延续“诗史”传统的同时注入现代人的时空观

这些作品证明,格律诗的形式规范非但不是束缚,反而是淬炼诗意的熔炉。当代诗人若能在平仄对仗中注入时代精神个体生命体验,完全可以让格律诗形式焕发出超越时代的艺术生命力。完成当代诗人的使命:左手执古典的灯盏,右手握现代的画笔,在平仄交替的韵脚中,绘制属于这个时代的《千里江山图》。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