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建龙专栏】红军湘北独立团演变沿革考辩
发布时间:2025-04-03 14:58 浏览量:10
红军湘北独立团演变沿革考辩
邓建龙
中国工农红军湘北独立团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下辖的中共湘北特委领导的一支地方红军部队。1931年1月初组建,5月底编入湘鄂赣独立第一师,时间仅五个月。由于其成立时间不长,有关其演变沿革,许多党史军史资料记载不多,甚至出现一些错误记述。笔者根据有关史料,将其演变沿革作一概述,以还原其历史。
一、组建经过
1928年7月20日,彭德怀、滕代远率湘军独立团第五师第一团举行平江起义,开创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包括湘东北、赣西南、鄂东南三省毗邻地区。
1930年6月,为进一步开辟岳阳、湘阴、临湘等湘北革命根据地,湘鄂赣特委正式成立中共湘北特委,邓湘君任书记,直属中共湖南省委领导,下辖岳阳、平江、湘阴、临湘等县,特委机关设平江嘉义丽江。
1930.6成立中共湘北特委。机关设在平江县嘉义镇丽江村
是年8月,湖南省委撤销中共湘鄂赣边特委,由平江县委兼湘北特委,李宗白任书记。8月下旬改由杨奇任书记,领导平江、临湘、岳阳、湘阴、修水、铜鼓等六县工作。
为执行中央“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总暴动和集中进攻中心城市”的计划,特委机关迁湘阴(今汨罗市)县长乐镇。
1930.8中共湘北特委机关迁至长乐镇
9月,湘北特委根据中央指示,将党、团、工会合并,改为湘北行动委员会,机关驻地迁湘阴县(今汨罗市)蓝家洞枫树坪。
1930.9中共湘北特委机关迁至蓝家洞枫树坪
中共湘北特委机关位于蓝家洞。图源:《洪向蓝三洞革命斗争史话》
11月初,省委指示撤销行动委员会,随后恢复中共湘北特委,湘北特委随红十六军进驻岳阳县新墙,机关则迁至岳阳、平江、湘阴三县交界之岳阳县渭洞乡柘港洞拦石坡。同时决定以岳阳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并将平江县的梅仙区、谈岑区,湘阴县蓝家洞区,岳阳县柘港区分别以一、二、三四区命名。
岳阳县渭洞乡柘港洞拦石坡湘北特委机关驻地(1930.11)
岳阳县渭洞乡柘港洞拦石坡湘北特委机关旧址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湘北特委办公室旧址
实际上这一时期,中共湘北特委因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特委机关一直随红十六军部队行动,辗转迁移,既被动,工作又无法开展,遂决定组建自己直辖的武装力量,以更好地保卫湘北革命根据地及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1931年1月,湘北特委决定建立一支自己直接领导与指挥的地方红军部队湘北独立团。在平江、岳阳、湘阴(今汨罗市)三县交界之处的九峰山正式组建湘北独立团。独立团由三个方面的武装力量组成。一是由原湘鄂赣独立师抽调来的部分红军部队,二是湘阴县游击队(原湘北游击队),三是平湘岳游击队一部分。由原红十六军第九师政治部主任邱训民任团长,李梓良任政委,马化龙任参谋长。下设政治部、参谋部、秘书处、及一、三、五、七等四个连,还设有军械处、医院等。全团约一千余人。
独立团成立后,立即投入反国民党军的第一次“围剿”斗争。1月下旬,国民党军一个团进攻平江岑川,独立团在赤卫队配合下,击溃敌一个营,缴获步枪九十支。二月,独立团转战岳阳县,攻下西塘与筻口两镇,并给予进犯柘港洞的反动地方武装东三团、南四团以毁灭性打击。5月下旬转战临湘柳厂,消灭当地反动地方武装喻大道部,粉碎了敌人对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
二、赴浏阳整编
1930年12月,蒋介石调集十万兵力“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同时又集中六个师又一个旅的兵力,对湘鄂赣革命根据进行“围剿”。湘鄂赣根据地的红十六军,采取避敌主力,攻其薄弱,与敌人兜圈子战术,展开反“围剿”斗争。至1931年1月30日,先后歼敌三个团,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一次“围剿”。紧接着又于2月至6月,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1931年5月,随着红十六军与各地方武装的不断发展壮大,为加强统一领导与指挥,根据中革军委指示,于1931年夏成立湘鄂赣省红军总指挥部,孔荷宠任总指挥,黄志竟任政治委员。下辖东路、南路、北路三个指挥部:修水、平江、铜鼓、通城为东路指挥部,统一指挥独立第二师和各县地方武装;宜春、萍乡、浏阳、万载为南路指挥部,统一指挥独立第一师和各县地方武装;鄂东南地区为北路指挥部,统一指挥独立第三师和该地区各县地方武装。位于湘北地区的湘北独立团奉命开往浏阳编入独立第一师序列。
有关湘北独立团离开湘北地区具体时间,不同的资料有不同的说法。《岳阳市党史资料汇编(第二辑)》中“湘北特委和湘北革命根据地斗争概况”一文说:“正当苏区军民同仇敌忾同来犯之敌战斗时,一九三一年四月,红军湘北独立团奉调去浏阳(尚未弄清其原因)。”而《中共岳阳市地方史(第一卷)》则说:湘北独立团“5月,编入红十六军,其编制取消。”而岳阳军分区编写的《岳阳古今军事纪实》则说:“5月21日,邱训民率湘北独立团在临湘柳厂伏击临湘最大团匪喻大道,喻等60余人被击毙,缴枪300余枝,独立团旋开江西作战。”
以上三种说法,时间上一说是1931年4月,一说是1931年5月。而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张廷贵、袁伟所著《中国工农红军史略》“为加强统一领导,根据中革军委指示,于一九三一年夏成立湘鄂赣省总指挥部……下辖东路、南路、北路三个指挥部;……宜春、浏阳、万载为南路指挥部,统一指挥独立第一师和各县地方武装。”湘北独立团于5月21日自临湘柳厂作战后,即开赴江西作战,较独立团4月即离开湘北苏区,在时间上更接近《中国工农红军简史》所说1931年夏的时间。
而《岳阳市党史资料汇编(第二辑)》所说,湘北独立团即奉调赴浏阳,地点倒是说对了,只是不知其赴浏阳原因是奉命整编入湘鄂赣独立第一师编制序列。而《中共岳阳市地方史(第一卷)》说湘北独立团编入红十六军则是错误的。
当时红军包括后来的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其部队都是分为主力部队、地方部队、游击队或民兵等三种武装力量形式。红十六军当时是湘鄂赣根据地主力部队,而湘北独立团则属湘北特委领导下的湘北苏区地方部队。而各种资料已经证实,湘北独立团作为湘北苏区地方部队,赴浏阳编入南路指挥部下辖的湘鄂赣独立第一师,仍是地方部队性质,而不是编入主力部队红十六军编制内。
湘北独立团编入独立第一师后,就一直在南路指挥部所辖范围内作战,再也没有返回湘北苏区作战。因此,一些文章所说湘北独立团1931年6月以后,仍在湘北苏区作战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此时湘北独立团已改编为湘鄂赣独立第一师下属第一团,湘北独立团番号不再存在。
1933年初,中共湘鄂赣省委“在中央的正确指示之下,为要开展大规模的革命战争的完全胜利,以独立一、二师编为十八军”。2月10日,红十八军在浏阳县张坊正式成立,军长严图阁,政治委员徐洪,全军三千多人,下辖五十二、五十四两个师,独立一师改编为五十二师,独立二师改编为五十四师。3月,又将两师合编为五十二师,下辖一五四、一五五、一五六等三个团,师长由严图阁兼,政委由徐洪兼。
1933年6月,中革军委决定以湘赣和湘鄂赣两个根据地的主力红军组成红六军团,下辖十六、十七、十八等三个师。十六师与十八师由湘鄂赣根据地的红十六军、红十八军缩编而成。十七师由湘赣根据地的红八军缩编而成。根据斗争需要,红十六师仍留湘鄂赣根据地坚持斗争,红十八师则赴湘赣根据地与红十七师会合,并留在湘赣根据地参加斗争。
1934年7月,中革军委电示红六军团“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发展广大的游击战争及创立新的苏区。”8月7日下午3时,红六军团九千多人由井冈山下的遂川出发,踏上了西征的征途。8月12日在湖南桂东县寨前圩召开连以上干部的西征誓师大会,走上了漫漫的长征路,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长征部队。当年的湘北独立团的干部战士,也就成为继红十五军、红三军团两支部队外,第三支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湘鄂赣及岳阳地区的红军部队。
10月15日至24日,长征中的红六军团在贵州省沿河县的枫香坝与印江县一带与贺龙领导的红三军(红二军团)会师,开始了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斗争。
1935年12月,红二、六军团从湘西桑植县出发,开始长征。
1936年7月在四川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奉中革军委命令红二、六军团改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6年12月胜利到达陕北。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一二〇师,红六军团改编为一二〇师下属的三五九旅七一七团,原红十八师改编为该团三营,红十八师番号不再存在。
三、英烈闪耀
湘北独立团虽说成立时间不长,即整编入其他部队,但在漫长的革命征程中同样涌现出不少的英雄人物,在1955年首批开国授衔中,评选出了一位开国少将与两位大校。
吴泳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吴泳湘,1914年5月生,湘阴县(今汨罗市)八景乡山阳村人。1930年8月参加湘北游击队,同年11月随游击队编入湘北独立团第一连。1931年随部队配合红十六军攻打平江北山,身负重伤,被送红十六军后方医院治疗。伤好后,吴泳湘被留在红十六军军部参谋处工作,再未回湘北独立团。随后参加了湘鄂赣苏区的三军游击战争。全面抗战后,先后任新四军某部营长、团参谋长、团长、军分区司令员等职。解放战争时任旅长、军参谋长。抗美援朝战争时任志愿军第21军军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70年3月16日于上海逝世,享年56岁。
杨宗胜,1906年生,湘阴县(今汨罗市)黄柏乡人。193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随湘北游击队编入湘北独立团,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1932年12月,任红十八师五十二团供给主任,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至1944年底,历任三五九旅供给部副部长等职。1945年随南下支队进入湖南,任湘北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1949年任西南军区后勤部运输部长。1970年任新疆建设兵团副司令员,兼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81年病逝于乌鲁木齐。
黄延卿,岳阳县筻口镇人,1908年生,1930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湘鄂赣边境独立师。1931年调入湘北独立团,历任战士、干事、连长、营长、大队长、团特派员等职,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八旅七一五团政训处主任(即政委),是八路军初期十二个主力团政委之一。解放战争时期,任第四野战军军械部副政委。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南军区与广州军区军械部部长兼政委。1960年任南京炮兵工程学院副院长。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在八路军初期十二个主力团政委中军衔最低。1968年逝世于南京。
在漫长的革命斗争中,当年湘北独立团一千余名干部战士,大都为革命英勇牺牲,只有极少数幸存者活到新中国成立。这些牺牲的烈士中,有许多至今都未留下姓名。本文仅将首任团长邱训民烈士及岳阳县籍牺牲的湘北独立团烈士人数介绍如下:
邱训民,1889年生,平江县思村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秋任湘鄂赣边红军独立团团长。1930年7月,任扩编后的湘鄂赣独立师师长。8月,任红十六军九师政治部主任。1931年1月任湘北红军独立团团长。6月任湘鄂赣红军独立第一师师长。1933年任湘鄂赣军区参谋长、代司令员。1934年12月,在江西万载县与敌人作战时英勇牺牲,时年36岁。
此外,根据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岳阳县革命烈士传编纂委员会编写的《巴陵英列》书中登录的岳阳县籍湘北独立团烈士共101人,分属当时岳阳县的十三个乡,其中渭洞乡28人、凤凰乡18人、芭蕉乡17人、花苗乡11人、兰田乡10人、饶村乡7人、五垸乡2人、杨林乡2人,公田镇、荆洲乡、月田乡、相思乡、云山乡、康王乡各1人。这101名烈士中,记录的烈士生前所在部队是湘北独立团的有97人,另有5名烈士记录牺牲时所在部队是红十八军,正是湘北独立团赴浏阳编入湘鄂赣独立第一师,后又与独立第二师合编为红十八军,这也再一次证明了湘北独立团至独立一师与红十八军的演变沿革。
四、一些错误说法
有关湘北独立团的成立经过及演变沿革,过去由于资料有限,因此一些史志部门及个人在未经仔细查证的基础上,发表过一些有关湘北独立团的文章,存在着一些错误说法。
一是两个湘北独立团之说:《中共岳阳地方史(第一卷)》第242页提到“湘北游击大队(湘北独立团),1929年冬,中共湘鄂赣边境特委派李湘恒、朱宪斌、李雄刚等到临湘药姑山开辟苏区,组织工农武装,联合吴国珍率领的通城地方武装,建立湘北游击大队,驻通城大港冲等地,隶属中共湘鄂赣边境特委与湘北工委,李雄刚、吴国珍先后任大队长。1931年10月,鄂南红军独立二师开赴药姑山,帮助湘北游击队扩编为湘北独立团。1932年4月,独立团一部分由吴国珍率领编入红十六军,一部分整编为湘北农民赤卫队。”
本书第243页又有“中国红军湘北独立团,1931年1月,中共湘北特委将湘北游击队和平江游击队及红军独立一师一部分合编,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湘北独立团,有千余人枪,团长邱训民,政委李梓良。5月,编入红十六军,其编制取消。”
本文(指邓建龙著《红军湘北独立团演变沿革考辩》——编者注)研究的湘北独立团是指1931年1月在中共湘特委领导下成立的独立团,团长邱训民。5月底即奉令赴浏阳整编入湘鄂赣独立第一师,原独立团番号取消。
《中共岳阳地方史(第一卷)》所说的1931年10月,由鄂南红军独立第二师帮湘北游击大队扩编为湘北独立团,比湘北特委领导成立的湘北独立团要晚5个月才成立,显然这个湘北独立团与5月底奔赴浏阳的那个湘北独立团不是同一个独立团。
此外,由临湘市史志办编写的《红五军湘北独立团智取鸡笼山》一文则说:“1931年初,彭德怀奉命率部由湘入赣参与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留下以赵琪为团长的湘北独立团坚守壁山苏区。”1931年6月21日至22日,这个独立团团长赵琪率独立团与岳临游击队,攻打詹桥街后的鸡笼山。事实是1930年7月与8月,彭德怀率红三军团两次攻打长沙后,即与红一军团渡过袁水,赴中央苏区,合编为红一方面军。不可能1931年初又到临湘,留下什么独立团坚守壁山苏区。因此,临湘史志办所说的这个由湘北游击大队扩编的湘北独立团与湘北特委领导的湘北独立团,不可能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区存在两个番号一样的湘北独立团。
二是《巴陵英烈》岳阳县革命烈士简介中提到:烈士“冯亚东,男,1906年9月生,岳阳县芭蕉乡人。1929年参加革命,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10月在湖北省洪湖县作战牺牲。牺牲时任红军湘北独立团团长。”但同一本书在介绍冯亚东简传中又说到:“1931年5月,湘北独立团团长邱炳卿(邱训民)奉令率领部队赴江西,参加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战斗。这时,冯亚东与邹天翼又以赤卫队员为基础,组建了一支农民游击队。”前面又说1930年底,他与蓝辟畴、刘生明一起,在大王洞组建了第十二乡苏维埃政权,担任乡赤卫队长后,又被调任渭洞区赤卫大队长。1932年春,他又召集原来的部分游击队员,奔赴药姑山,与本县花苗乡的农民革命武装徐念岗部会合,然后一道走洪湖,经襄樊,入四川,到达陕北。1933年10月30日,冯亚江竟在洪湖的一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7岁。
简介与简传中存在事实完全不同,简介中说他曾任湘北独立团团长,1933年10月在湖北省洪湖县作战牺牲。而简传中记载他根本就未参加过湘北独立团。且1932年春,他们毫无目的的走洪湖、入四川、到陕北,去干什么?去找中央红军吗?当时中央红军还在中央苏区还未长征。去找陕北红军吗?全文所述事实,完全经不起推敲与论证。
三是邱创业、李耕拓所写《走访红军亲烈属,确证湘北红军独立团最后一战遗址》说:“1932年中秋节清晨,在今岳阳县张谷英镇松树村的葵花岭上,红军湘北独立团某连在同国民党军激战,100多人英勇牺牲,只有连长雷松清(1903—1983)等极少数官兵突围幸存。但雷松清不久在江西保卫中央苏区的战斗中牺牲,张礼成参加长征担任贺龙手下的侦察连连长到达延安。”
前面已经讲过湘北独立团已于1931年5月底赴浏阳编入新成立的湘鄂赣独立第一师,番号建制已经取消。此文又于1932年中秋节即9至10月份,又冒出一个湘北独立团。实际上在此活动的应该是东路指挥部领导的湘鄂赣独立第二师的一个连。此时,在这一范围内已不再存在什么独立团之类的部队。
而文中所说当地老乡所说“湘北独立团”中有的官兵讲湖北监利、洪湖口音,故认为是从洪湖过来的红军部队。但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是在湘鄂西根据地活动,不可能越过长江到湘鄂赣根据地活动。
1934年10月红六军团(含红十八师)在贵州印江县一带与贺龙的红三军(二军团)会师后,因工作需要,二、六两个军团的干部互相交流调剂。又因红二方面军与八路军一二〇师,总指挥与师长都是贺龙,故当年湘北独立团的一些老战士,自然成为贺龙的部下,他们在自传档案或书信中都说是贺龙部队。故有些党史部门或亲友也误认为湘北独立团是贺龙的部队,或是贺龙曾率部在湘北地区战斗过,这显然是错误的。
实际上贺龙领导的湘鄂西(今洪湖)根据地与彭德怀开创的湘鄂赣根据地是两个独立且互不隶属的根据地。虽仅一(长)江之隔,下面部队偶有联系,但贺龙本人及大部队从未过江到过岳阳平江一带活动,仅到过当年属于湘鄂西根据地的华容县苏区。固此这些人是将长征中与抗日战争时期,原湘北独立团改编的红十八(军)师的斗争事迹与人物与湘北苏区斗争史混为一团,显然是对历史事实的一种错误的认识,应予纠正。
- 上一篇:盛熙明《法书考》卷一之二
- 下一篇:“2025不容错过的6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