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子湮三首经典词作: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
发布时间:2025-04-04 20:22 浏览量:7
#寻脉国风#
向子湮(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清江县(今江西樟树市)人,出身显赫,为左仆射向敏中玄孙、钦圣皇后向氏堂侄。
本文向子湮的三首词作:《秦楼月·芳菲歇》这首词直接抒发了对故土沦陷的深切悲痛和绝望,情感非常浓烈、直白。
《南歌子·梁苑千花乱》则通过描写眼前衰败的景物,烘托出因深深思念某人而产生的绵长忧伤和无奈,结尾更显惆怅无助。
《鹧鸪天·紫禁烟花一万重》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回忆往日京城的繁华热闹,强烈反衬出如今白发老人面对孤灯的凄凉寂寞,饱含着深沉的家国之痛和个人悲哀。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
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
眼中泪尽空啼血。
词的开头“芳菲歇”三个字,就定了调子。春天结束了,花儿谢了,眼前一片凋零。这不只是写景,更是心境的写照。美好的事物消失了,就像失去的故园,就像破碎的山河。
紧接着“故园目断伤心切”,直接点明了痛苦的根源。诗人朝着北方故乡的方向望去,视线被阻隔,什么也看不见。这种“目断”的绝望,化作了“伤心切”的痛感。这种痛来得如此猛烈,诗人忍不住重复了一句“伤心切”。这不是简单的重复,是一次情感的加重,像浪头一样拍打心岸,让人喘不过气。
视线从远方拉回,看到的是“无边烟水,无穷山色”。眼前的江南风光,本该是秀美的。但此刻,这无边无际的烟水,这连绵不绝的山峦,反而成了阻碍。它们挡住了望向故乡的视线,成了诗人与故园之间难以逾越的屏障。这山水越是辽阔,诗人心中的距离感和无力感就越强。山河依旧在,只是已非旧时模样,更添一层悲凉。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就是用最直接的白描,勾勒出一种浩渺又压抑的画面,衬托内心的空旷和沉重。
下半片情感更加激烈。“可堪更近乾龙节”,这是一个具体的日子。乾龙节是当时宋高宗的生日。普天同庆的日子,本该喜庆。但对于一个心怀故国之思、身负国破家亡之痛的人来说,这种表面的欢庆,简直是一种讽刺,一种折磨。“可堪”二字,把这种难以承受的矛盾心情,写得淋漓尽致。家国破碎,哪里还有心情去庆贺什么节日呢?这种强烈的反差,让诗人的痛苦达到了顶点。
于是有了“眼中泪尽空啼血”。眼泪已经流干了,剩下的只有血泪了。这当然是一种夸张,但用在这里,却显得无比真实。它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巨大悲痛之下的真实感受。诗人再次重复“空啼血”,把这种绝望推向了极致。这血泪,是为故园流,为自己流,更是为那个不幸的时代而流。
词的最后,画面定格在“子规声外,晓风残月”。子规鸟,也就是杜鹃,它的叫声,在古诗词里常常与悲苦、思归联系在一起。传说中杜鹃啼血,它的叫声仿佛在说“不如归去”。在这悲啼声之外,是拂晓的冷风,是天边将落的残月。这又是一幅凄凉冷清的画面。
南唐后主李煜写过“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柳永写过“杨柳岸晓风残月”,都是千古名句,都透着一股子冷清和哀愁。向子湮这里化用了相似的意境,但他的“晓风残月”,伴随着杜鹃的悲鸣和流尽的血泪,显得更加沉痛,更加凄绝。那是一种彻夜未眠、悲伤到麻木之后,在黎明时分感受到的、深入骨髓的寒意和绝望。
整首词语言非常直白,情感却异常浓烈。它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把故国之思、家园之痛写得痛彻心扉。从春残写到目断,从空间阻隔写到时间煎熬,最终落到一个血泪啼干、残月冷风的悲凉结局。没有过多的修饰,却字字泣血,句句含悲。
梁苑千花乱,隋堤一水长。
眼前风物总悲凉。
何况眉头心上、不相忘。
因梦聊携手,凭书续断肠。
已惊蝴蝶过东墙。
更被风吹鸿雁、不成行。
词一开头,没有直接说愁。它先描绘了两个地方:梁苑,隋堤。梁苑是古时梁孝王的著名园林,曾经十分繁华,文人墨客云集。隋堤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时修筑的堤岸,两岸栽满柳树,也是有名的景致。这两个地方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带着过去的辉煌。
但在词人的笔下,梁苑是“千花乱”。花不是开得正好,而是杂乱,显出几分衰败。隋堤呢?是“一水长”。只有长长的一道水,显得单调空旷。这景象已经暗示了情绪的底色。所以诗人接着说,“眼前风物总悲凉”。他直接点明,看到的一切景物,都让人感到悲伤凄凉。往日的繁盛和眼前的衰败形成了对比。这种对比让悲凉感更重。
这还不够。诗人说,“何况眉头心上、不相忘”。外在的景物已经让人够难受了,更何况心里面还有个怎么也忘不掉的人。这个人时时刻刻都在眉头(引起忧愁),在心上(占据思念)。这份深切的“不相忘”,才是悲凉的真正根源。景物的悲凉,和内心的思念叠加在一起,让情感更加浓厚沉重。
下半阕写这种“不相忘”带来的痛苦和排遣方式。心里放不下,怎么办呢?只能靠做梦。“因梦聊携手”。在梦里,才能和思念的人短暂地拉拉手。这“聊”字,写出了梦中相聚的短暂和不真实,是一种带着心酸的慰藉。除了做梦,还靠书信。“凭书续断肠”。书信可以传递消息,但每一次读信、写信,又会勾起更深的思念,让痛苦延续下去。“断肠”二字,说明思念之苦已经到了极致。
这种思念让人变得格外敏感脆弱。词人说,“已惊蝴蝶过东墙”。一只蝴蝶飞过东墙,这么细微的动静,都足以让他心惊。蝴蝶常常象征着美好、短暂的事物,也可能关联着爱情(比如梁祝化蝶的传说)。它的飞过,也许暗示着春光易逝,或者爱情的渺茫难寻。它轻易地飞走了,留不住,让人心惊。
东墙这个意象,也能让人想到宋玉《登徒子好色赋》里提到的“东家之子”,或许隐约暗示着外界的某种干扰或诱惑,但这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专注和苦闷。
最后一句把情绪推向了高潮。“更被风吹鸿雁、不成行”。鸿雁,也就是大雁,常常是成群结队,排着整齐的队伍飞行。在古诗词里,鸿雁也常常作为传递书信的使者,所谓“鸿雁传书”。
但这里,鸿雁被风吹散了,失去了队形,“不成行”。这个景象非常有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写眼前的实景,更是诗人内心状态的写照。他的思念,他的情感,甚至他的生活秩序,都像是被风吹散的大雁,七零八落,无法聚合,找不到方向。连那一点点靠鸿雁传书维持联系的希望,似乎也变得不可能了。这是一种深深的绝望感。
整首词从写景开始,一步步深入内心。用梁苑、隋堤的古今对比衬托悲凉,用梦境、书信写出思念的无奈和痛苦,最后用蝴蝶、鸿雁这两个意象,把无形的伤感和绝望,化作了具体可感的画面。语言简单,但情感层层递进,结尾尤其引人伤感,韵味悠长。
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倚晴空。
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
星转斗,驾回龙。五侯池馆醉春风。
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
这首《鹧鸪天》,像画了两幅画。一幅是热闹的从前,一幅是冷清的现在。
词的上片回忆当年京城景象。紫禁城里放烟花,成千上万,照亮夜空。元宵节时用彩灯扎成的鳌(áo)山,高高耸立,映衬着晴朗夜空。宫阙壮丽,天子庄重地端坐(端拱 gǒng),仿佛在红(彤 tóng)云之上的玉皇大帝。底下的人们呢,成群结队地嬉笑游玩,人山人海,如同陆地上出现了欢乐的海洋。这几句,把故都汴梁(今开封)曾经的繁华热闹,写得淋漓尽致。场面非常宏大,充满了节日喜庆气氛。
下片开头,时光似乎在流动。“星转斗,驾回龙”,天上的星辰变换了位置,天子的銮驾也回宫了。夜深了,但热闹没有完全结束。那些王公贵族,“五侯”泛指这些有权势的人家,还在自家的池馆园林里,继续饮酒作乐,享受着醉人的春风。他们的奢华生活,好像永远不会停止。这描绘了权贵阶层通宵达旦的享乐。
然而,词人笔锋猛地一转。“而今”这两个字,像一道分界线,把回忆和现实隔开。从前的无限风光,瞬间消失。现在呢?词人已是白发老人。
“三千丈”是文学上的夸张手法,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有名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来形容愁绪极深极长。这里也是同样的意思,不是说头发真有那么长,而是说愁苦太深重了,把头发都快愁白了。他面对着什么?不再是万家灯火,不再是喧闹人群,只有一盏孤零零的灯。灯光昏暗,只有几点微弱的红光在摇曳。眼前只剩下一片凄清、寂寞和寒冷。
这首词最打动人的,就是这种巨大的反差。前面写得越是繁华热闹,后面“愁对寒灯数点红”就越显得悲凉刺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