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拜谒司马迁太史公
发布时间:2025-04-04 11:21 浏览量:5
清明拜谒司马迁太史公
文/杨俊友
2025年4月1日,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念日,因为这一天是清明节即将到来的日子。我们在清明节要去拜谒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在我们一生中占了很重要的历史地位,他和孔子一样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总是挂在口头上也成为我的文化谈资。说历史必谈司马迁,说教育必引出孔子。所以,司马迁是历史的灵魂,是文化人的精神领袖。
我们结束在稷山县的采风活动,是王子墨老师提出,武江波老师决定去拜谒司马迁的,我们一行九人,一同前往。
驱车飞渡黄河,别山西。韩城开怀迎宾,入陕东。十里芝川山岗,司马魂。西枕梁山睡中,史记成。芝水伴绕绿茵,颂史经。蹬越千年古道,拜谒司马公。
司马迁祠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南十公里芝川镇东南山岗上,东眺黄河,西枕梁山,芝水伴绕,绿树掩映,山环水抱,气象万千,壮观的自然形式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今天的天气是响青的,一点都不拖泥带水。平时爬山云都会为我准备一片两片的云锦,热了擦擦汗,今天连一片都没准备,天空干净的如刚被大雨洗过的大海。它们想必不知道我会这么突然拜谒司马迁,多怪我,事先没做计划,太突然了。不过几十年早在心中有拜谒之意,今日清明节前来实属圣祭。
司马迁祠广场上,几百名学子身穿红旗袍,正在举行拜祭仪式。隆重的场面,可见学校对司马迁公的重视,让学子们从小树立崇拜和信仰,这个现场教育是非常有历史意义的。祭祀大典遵循传统的祭祀仪轨,依次进行敬献花篮、供奉祭礼、焚香祭拜、恭读祭文等仪式,全程伴以历代传统“雅乐”。
我们进入司马迁祠,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尊高达12米的司马迁青铜像,重达52吨,寓意《史记》52万字的煌煌巨制。雕像中的司马迁身着汉代服饰,右手执竹简,目光深邃而坚定,凝视着北方——这一朝向既呼应《史记》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学追求,也暗合他对老友苏武北海牧羊的牵挂。基座上镌刻着郭沫若的诗句“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高度概括了他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广场两侧的“十二本纪景观园”是雕塑群的核心部分,以《史记》十二本纪为线索,选取30余个经典历史场景,通过群雕、浮雕等形式展现。
1. 五帝与夏商周——黄帝战蚩尤:以青铜群雕再现阪泉之战的壮阔场景,黄帝乘龙挥剑,蚩尤持戈反抗,展现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
2、大禹治水:雕塑中大禹手持耒耜,指挥民众疏通河道,体现“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精神。
3、 烽火戏诸侯:浮雕刻画周幽王点燃烽火、褒姒一笑倾城的场景,揭示西周灭亡的历史教训。
4 刘邦斩蛇起义:描绘刘邦在芒砀山拔剑斩白蛇的传说,象征“赤帝子”的天命所归。
5.鸿门宴:群雕定格项羽、刘邦、范增、张良等人物的紧张对峙,樊哙持盾撞门的细节极具戏剧性。
6.张骞出使西域:展现张骞持节西行、穿越沙漠的坚毅形象,骆驼商队与西域诸国使节环绕周围,象征丝绸之路的开辟。
7.吕后称制:雕塑中的吕雉端坐在龙椅上,身后是吕氏外戚的身影,暗示汉初外戚专权的政治格局。
8.文景之治:浮雕以农耕、纺织等场景,表现汉文帝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治国理念。
9.汉武雄风:汉武帝骑乘战马,卫青、霍去病分列左右,象征对匈奴的决定性胜利。
10.伯夷叔齐采薇:以孤竹国二公子拒绝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故事,诠释儒家“气节”观念。
11.屈原投江:屈原披发行吟于汨罗江畔,衣袂飘动间尽显“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悲愤。
12.荆轲刺秦:荆轲持图匕刺向秦王,秦舞阳战栗退缩,再现“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场景。
我们通过这十二本纪的历史随道,仿佛穿越历史时空,跟随司马迁一起寻找历史资料,整理史记史册。每一个历史故事都震撼人心,将华夏洋洋大国展现在世界面前。
李陵辫护触武帝,腐刑负重留残躯。
修史遗愿父临托,史记著成名留史。
通过广场,我们踏上一条青石板芝秀桥穿过芝水河。青石板上千百年来,留下司马迁出芝水时的足迹,也留下无数文人骚客的足迹,桥上锈蚀的铁钉也见证了这坐桥的沧桑历史。这条古道东出芝水直达黄河,西通要塞入长安。
我们到“汉太史司马迁墓”的入祠处,仰望山岗只见: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共分四个高台,各台之间由石阶相连,层层上升,共九十九级。每座台前立有一个木牌坊,自下而上,最后一台是司马迁墓。
司马迁祠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距今已有近1700年。此后历代皆有重修,尤以清代规模为最,形成了沿至今天的格局。
我和武江波老师拾阶而上,我们一直顺坡而上,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说:从右边上去,抬头一看“史笔昭世”牌楼临坡而悬。仿佛一个雄壮的卫士,守卫着这座神圣的寺庙。
我示意大家在此合影留念,也作小息。大家正在拍照时,一对学者模样的老年夫妻俩和导游也上来。看我们照的很好,也让崔富春教授给她们照一张。我说:“这是中国著名摄影大师”,夫妻俩非常高兴,女同志夫妻俩照了,还要给她再照一个。崔富春教授的摄影水平,夫妻俩回去总能当谈资,给亲朋好友们喧耀一番。
正拍着,后面一下拥上几百学生,把台阶占满了。我和武老师躲到“君史万年”仿边亭台上休息。我向远处望去,芝水涓涓流向远方,芝水河边:
春凤浩荡绿初齐,桃红杏白入望低。
芝水涓涓难惜别,梁山怀中情依依。
和武老师留下一张登高望远照,半岗昔春景的留念,继续向祠堂上爬去。九十九个台级,我们还剩最后九个。学生流已拥进寺庙,里边人山人海 。我和武老师先看看两颗侧柏,高竖入云穿寺而上,有刺破天空肚皮之险, 看树龄也有 几百年。它立志在高,也有天使之使的使命。除了护佑司马迁公,还要观测风霜雨雪的到来,采天地之精华,收风霜雨雪之精髓,庇佑拜谒者荫热安逸。
走到司马迁祠前,上面牌匾“穆然清风”四个字,如天空星星悬挂。司马迁面朝北方,凝思而坐。仿佛一直在远视好友苏武归来,李陵是他俩的朋友。我叩首拜谒司马迁公,这位圣人一直是我的精神领袖,文化的灵魂。一生都没有离开过他的视线,从书里,口里,谈资里无不念念不忘。年轻时早有拜谒之念,因忙于工作,一直未成行。今日终于圆了拜谒的梦。今年3月30刚举办完祭奠大典,我们也正赶上祭奠时日二天,正是圣祭之日。
拜谒完司马迁公,左边墙上写李奎与《司马太史庙诗二首》
其一
生在龙门境,葬临韩奕坡。
荒祠邻后土,孤冢压黄河。
澽水愁声远,梁山惨色多。
一言遭显戮,将奈汉君何。
其二
著书虽已先三史,论道如何后六经。
因雪李陵为国士,岂期武帝有宫刑。
丛生荆棘迷坟冢,旧画龙蛇照庙庭。
为览遗文来一奠,不知何在子长灵。
郭沫若也题诗石碑:
“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
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看完历代碑刻,抬头见两边柱子上写有盈联: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
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这幅盈联把司马迁公的人品、气质、志向、成就概括全面,表达了人们共同的心声。
拜谒完司马迁祠,顶上就是司马迁墓,学生如潮水般拥满祠院和墓碑前。我和武江波毕福堂二位老师一起上去,围着圆墓拜了一圈,在太史公碑前叩了三个头。看了看墓中间已有1700年树龄的测柏,我和武老师毕老师坐在砖墙上,一边讨论,一边分析。导游说是衣冠冢,司马迁距今已逝世近2111年,这颗测柏1700年,距逝世还有400多年。按衣冠冢也是在此地,将他最早版的《史纪》埋下去,葬为衣冠冢。我认为更准确一点讲,是司马迁的灵魂冢。不管怎样,司马迁出生此地,在原址建有祠堂,有衣冠冢,是千秋万代子孙们敬仰的圣神之地。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出身史官世家,十岁能诵习《尚书》《左传》等书,二十岁开始游历天下,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南下汨罗江凭吊屈原,北上曲阜研习孔子遗风,东至会稽探寻大禹传说,西入巴蜀考察西南夷。后继承父业为太史令。因“李陵事件”为李陵求情,触怒汉武帝,遭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终年56岁。
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上一篇:乙巳清明心祭
- 下一篇:就在今天,温州正式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