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晓节令:万物清明,燕语莺啼
发布时间:2025-04-04 11:18 浏览量:7
燕子来时新社
梨花落后清明
今日我们迎来清明节气
这既是祭祖的传统节日
亦是赏春的生机之期
踏青寻春色,折柳寄长情
人间四月,芳菲始盛
识节气
四时娃
爷爷,清明为什么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呀?
清明时处仲春暮春之交,此时气温转暖,春耕开始。《岁时百问》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到了唐代,清明节气融合了寒食节祭祖、上巳节踏青的习俗,渐渐形成自然节气与人文节日交叠的双重属性。
节气翁
四时娃
原来是这样。那清明这天,大家的活动一定很丰富吧?
是呀,清明时节,人们既缅怀先祖又拥抱春意。扫墓祭祖时,添土焚香、敬献鲜花以寄托哀思;踏青郊游时,放风筝、荡秋千、采野菜,感受万物生机。此外,还有折柳插门、戴柳圈等传统,承载着古今流传的驱邪避灾、祈福安康的美好寓意。
节气翁
江苏的节气食谱
青团
清明至,青团香。作为江南一带的传统应季美食,青团是祭祀祖先、蕴含团圆美满之意的必备食物。青团以艾草汁或浆麦草汁和糯米粉制作,包裹豆沙、芝麻等馅料,糯韧绵软,轻咬一口,唇齿留香,是独属于春日的清新。不过,青团黏滞难化,一次不宜食用过多,老人、儿童更应格外注意,脾胃虚寒者建议吃前加热。有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等最好“浅尝辄止”。
调起居
四时娃
爷爷,清明后我们的起居要注意什么呢?
清明处于春夏交替之际,昼夜温差大,要注意适时保暖,避免受凉感冒。晨起如果外出锻炼,应在太阳初升后,避免空腹运动和出汗过多,及时更换衣物;饮食上,忌食生冷寒凉、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及引发过敏的“发物”。
节气翁
益身心
四时娃
清明前后有时容易犯“春困”,应该怎么调节呢?
春困的原因有很多,有的人是阳气生发不足,春季阳气始生,气血从五脏六腑向体表发散,但因冬季闭藏过久,体内阳气尚未完全升发,导致气血运行缓慢,大脑供血供氧不足,引发困倦、乏力。另外,清明前后湿气渐重,湿邪易阻滞脾胃运化功能,使水谷精微无法转化为气血,导致身体失养、疲倦嗜睡。加上春季肝气旺盛,若肝气疏泄失常,易克伐脾土(肝属木,脾属土),进一步削弱脾胃运化能力,加重春困。
预防春困,要注意起居调养:早睡早起(夜卧不超过23点),保证6-8小时睡眠,适当午睡30分钟以养阳气。春季温差大,需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寒湿之邪侵袭经络。饮食注意省酸增甘,健脾祛湿:减少酸味食物(如醋、柠檬)以免助肝克脾;适度增加甘味食物摄入,如山药、莲子、薏米、大枣等,增强脾胃功能。不同体质的人群需根据体质调整。清明时节还可以户外踏青,接触自然光线,顺应春季升发之气,疏解肝郁。
节气翁
养
生
茶
桑叶枸杞茶
材料:干桑叶 5 克、枸杞 10 克、冰糖或蜂蜜适量,体寒者可加生姜。
做法:将桑叶和枸杞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加盖焖 5 分钟,待水温适宜后饮用;可反复续水 2-3 次,当日饮完。
功效:桑叶疏散风热、清肝明目;枸杞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两者结合可缓解眼干涩、视物模糊等问题。部分人群对桑叶或枸杞过敏,可能引发皮疹、瘙痒等反应。虚寒体质、低血压患者、孕妇、过敏体质者需慎用。
滋
补
膳
山药莲子排骨汤
材料:排骨 500 克,山药 200 克,莲子、芡实若干,葱、姜少许。
做法:排骨凉水下锅,加入葱姜焯净去腥;锅中加热水放焯好的排骨,配以莲子、芡实同煮。炖至软烂后加入山药,再煮10分钟左右,撒盐增味,鲜香出锅。
功效:山药、莲子和芡实均具有调理脾胃的功效,莲子又可养心安神,芡实还能利水渗湿。清明食用可增强脾胃功能,预防湿困。但此款汤品偏温补,便秘、腹胀、尿酸高者、体质燥热者不宜多食。
适
运
动
踏青
踏青时掌握科学步态,能够更好地发挥锻炼作用,减少运动损伤。
上坡:身体前倾,小步频、稳呼吸;
下坡:膝 盖微屈,脚掌先着地,忌奔跑;
平路:手臂自然摆动,步速保持每分钟110-120步。
温馨提示:
1. 提前做好出行计划,查看天气情况,选择安全的路线;
2. 穿着舒适的鞋子、透气的衣物,必要时可携带登山杖减轻压力;
3. 建议携带防晒和防虫用品,保护皮肤健康。
望
闻
问
切
馆
香囊
清明时节湿气较重,佩戴香囊有助于祛湿防病。香囊内通常装有艾叶、藿香、佩兰等中药材,这些药材具有芳香化湿、醒脾开胃等功效。香囊中的药物气味能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发挥作用。
选择中药香囊时,可在中医师指导下,选择不同的药材组合“量身定制”。同时,要注意防水、防潮,定期更换香囊内的药材,避免长时间佩戴导致细菌滋生。
在佩戴香囊的过程中,如出现过敏或不适反应,应立即停止佩戴。同时,对香囊内药材过敏者慎用,孕妇及婴幼儿不宜使用。
审稿专家
- 上一篇:南京文学史上的“柳”
- 下一篇:《清明上河图》提醒:社恐出游请携带“便面”